分享

文化随笔:在三峡的码头上(3)

 三峡刘星的世界 2020-04-21

三峡刘星/文

三、

  摊开大三峡的的地图,宜昌、巴东、秭归、巫山、奉节、云阳、万州、忠县、丰都、重庆……沿途的大大小小的码头像点亮在三峡航道上的星星。而这些闪亮的码头,摆渡过多少希望,也颠覆过多少阴谋,诞生过多少梦幻、也移植过多少文化。

  川江号子,汇集大江大河最洪亮的合唱;滔天洪水,冲积长江最富饶的沃土。屈原,潇洒出峡,用最华美的语言,绽放属于“唯楚有才”的文化奇葩;李白,荡舟三峡,用最淋漓尽致的方式抒情心底的解脱;杜甫,顺流而下,在夔门的旋窝处开出“诗圣”的奇葩。宋玉的杜撰,让我们看见了最瑰丽的浪漫;郭沫若的编剧,让女神在个性解放中新生……

  郦道元的随笔中引用的渔者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无疑正是对生活在峡江时代的三峡记录;而“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无疑正引诱浪漫诗人李白写出最经典的“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那种轻松。事实上,三峡从来也不轻松,总是用最绝境的方式给予中华文化以最醒目的注释。这种文化不仅诞生豪迈的诗情,而且更多的是回旋历史关节点民族生生不息的契机。

  因为心底存在渡的欲望,我们才这样重视码头,假如仅仅是此岸到彼岸的距离,我们不需要这汪洋之中的码头,这山之边,水之涯。但是,我们就这样生活在三峡的两岸,从远古到如今,从现在到未来;从原住民的坚守到大移民之后的移民自觉的回归。

  其实,三峡的历史,从来就是一部灿烂的历史。

  远古,204万年前的“巫山人”被发现,200万年前的“建始人”被发现,14万年前的“奉节人”被发现,12万年前“长阳人”被认可。单单是三峡工程175米海拔以下被发现被认可被淹没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的遗址就有50多处……这并非“荒蛮不毛之地”,这也并非“被文明遗忘的角落”。6千年前的“大溪文化”和自古就开凿利用的“盐巴”,成就了一个民族。比如巴人。书上说,三峡最神秘最文化的的地方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巴人”。这是一群以掌管“盐”,并且形成独特的政治经济的一群人。之后,巴人走了,楚人来了;楚人走了,蜀人来了;三国时代以降成为民族文化的大通道,而三峡也成就了民族文化融合的大舞台……

我,就这样站立在时间之河流上沉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