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雁往。齐人曰:“雁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韩非子·说林下》) 注 ①索:索取,索要。谗鼎:据唐朝孔颖达说,一种意见是疾谗之鼎,即鼎上面铸有铭文,内容主要是指责那种无中生有地说别人坏话的作法;另一种看法是谗乃地名,传说中大禹在甘谗这个地方铸造九鼎,所以称谗鼎。无论哪种意见,谗鼎在当时属于重器,即国家的宝器。②以:拿。雁:后来写成“赝”,伪造的,假的。③使:派。乐正子春:春秋时鲁国人,以官名为姓,是曾参的弟子。④胡:为什么。⑤爱: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喜欢的感情,当这种感情出现在人与物之间时,在喜爱之上有时增加了贪图、舍不得的感情。 译文 齐国攻打鲁国,向鲁国索要谗鼎。鲁国把一只伪造的谗鼎送去了。齐国人说:“这是伪造的。”鲁国人说:“这是真的。”齐国人说:“让乐正子春来吧,他若说是真的,我们就相信你。”鲁国国君请乐正子春出面去作证,子春说:“为什么不把真的送去呢?”国君说:“我喜爱谗鼎,舍不得送去。”子春正色回答说:“我也爱惜我的诚信。” 读后感 乐正子春是曾子的学生。《吕氏春秋》记录这个故事时,主角是柳下惠。无论是子春还是柳下惠,在当时均以诚信闻名。因此,当齐鲁两国为谗鼎的真假出现争执时,齐国便提出由鲁国的乐正子春出面作证。可见,在人们心目中,像乐正子春、柳下惠这样的诚信之人,乃社会公器,代表了正直和良知。无耻的鲁君为了自己的贪欲试图让乐正子春牺牲其诚信,遭到子春的拒绝。可以想见,在当时,这种拒绝需要勇气;如果没有足够的勇的品性,诚信之人在政治高压面前会不堪一击。 由这故事可以看到,即使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人性的人,仍对诚信之人抱了最崇高的尊重和信任。或许,诚信有无人性的依据仍需论证,但是当人与人交往时,对诚信的希求是人心深处最自然的反应。我们每个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无论是父母的谆谆教诲,还是关系狼来了之类的故事,都是在培育诚信的信念。在传统社会,佛教用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直接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深植了诚信的信念,妄言绮语颠倒是非乃五戒之一,若违反必入地狱受尽酷烈之极的痛苦煎熬。畏惧之心可使人视守诚信为解脱之道。倘若人们彻底失去举头三尺有神明的羁束,而原本只限于权力阶层偷偷操弄的法家学说被堂而皇之地发扬光大,那么恐怕就意味着实用主义哲学的狂欢盛宴开张,功利作为唯一的价值评判标杆,扫荡思想、精神、文化诸层面,亦必扫荡社会各阶层。当人们意识到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如同自然生态一样,遭到惨不忍睹的毁灭时,人们愕然惊觉自己似乎身处原始蛮荒的丛林之中;整个社会开始焦虑地呼唤作为人性基本要素的一些观念,包括良知、正义等等,当然,也包括诚信。诚信能否唤回?怎样唤回?怎样重新建立社会的道德秩序?这是非常沉重的话题,需要全社会的反思和努力,而且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或许,当我们不再嘲笑尾生之愚,当我们不再只懂得用功利的眼光看待诚信,而能够享受诚信带给每个人的简单快乐,诚信社会的建立就真正有了希望。只是这样的目标应该不是思想学术界的坐而论道可以实现,靠宣传口号、标语恐怕也无济于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