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杰明·韦斯特和乔舒亚·雷诺兹公认的新古典主义开拓人

 于连熟肉店 2020-04-21

本杰明·韦斯特[编辑]

Benjamin West出生逝世知名于赞助人

本杰明·韦斯特 PRA(1738年10月10日-1820年3月11日),英格兰裔美国画家,以绘制历史画和美国独立战争场景知名。曾担任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第二任院长。英国皇室曾授予他骑士头衔,但被韦斯特本人拒绝。[1]

故居

本杰明·韦斯特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特拉华县的春田镇(Springfield),现其出生地位于斯沃斯莫尔学院校园内。他的父亲是一位旅店老板,他是其父的第10个孩子。一家人后来移居同县的牛顿广场(Newtown Square),继续经营酒馆生意,其父的广场酒馆(Square Tavern)至今还保留在那里。按他自述,美国原住民曾教给他如何用河岸的泥土混合熊油作画,由于从小缺乏正规教育,即使在他当上皇家学院院长后,还经常出现拼写错误。[2]

从1746年至1759年,他一直在宾州为人绘制肖像。1756年,在他的顾主鼓励下,他完成了一幅《苏格拉底之死》,被评价为“美洲殖民地最大胆和有意思的画作”。[3]当时费城学院的院长看到这幅画后决定从资金和教育上帮助他,并帮他引见了当时从英国来的画家,并学到了如何表现绸缎的闪光,和当时最时髦的将人物画成大杏核眼。

1760年,在他的恩主和院长赞助下,他到意大利旅行,他得以临摹提香和拉斐尔等著名画家的作品,因此技法有很大的提高。

本杰明·韦斯特和本杰明·富兰克林是好朋友,他曾为富兰克林画过像,富兰克林是他二儿子的教父。

1763年,本杰明·韦斯特到英国,为国王乔治三世画了两幅像,并为王室家族画像。1770年,创作了《乌尔夫将军之死》,于1771年在皇家艺术研究院展出,虽然被时任院长耻笑,但仍然是当时被复制最多的一幅画。

1772年,乔治三世任命他为宫廷历史画师,年薪1,000英镑。1768年,他帮助创建了皇家艺术研究院。从1792年到1805年,他接替约书亚·雷诺兹担任第二任皇家艺术研究院院长,1806年被选连任,直到去世。从1791年起,他担任“国王藏画视察员”直到去世。他在伦敦逝世。

《乌尔夫将军之死》

他绘制的历史画作场面宏伟,人物富于表情,使用颜色和构图有助于分辨不同的场景段落,他自己称之为“史诗般的表现”。

乔舒亚·雷诺兹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英国18世纪肖像画家。生于普林普顿。曾在伦敦从师肖像画家托马斯·赫德森习画(1740-1743)。1749年赴意大利,在罗马潜心研究意大利绘画艺术。1753年定居伦敦,创建画室,定件蜂拥而至,不久成名。1768年创建皇家美术院,出任第一任院长。一年一度向全院发表演讲,阐述其艺术思想。共绘2000多幅肖像画。代表作有《阿尔贝玛伯爵夫人安娜像》(1757-1759)、《内莉·奥勃伦像》(1760-1762)、《约翰逊博士像》(1770-1780)、《托马斯·梅里克夫人像》(1782)等。

中文名

乔舒亚·雷诺兹

外文名

Sir Joshua Reynolds

国    籍

英国

出生地

德文郡的普林普顿

出生日期

1723年7月16日

逝世日期

1792年2月23日

乔舒亚·雷诺兹爵士(Sir Joshua Reynolds, 1723年7月16日生于德文郡的普林普顿,1792年2月23日卒于伦敦。),英国18世纪后期最富盛名且颇具影响力的历史肖像画家和艺术评论家,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创办人。雷诺兹强调绘画创作的理性一面,他的许多观点是英国18世纪美学原理最典型的体现。

生平

英国学院派的创始者雷诺兹是普利茅斯军港附近教士的儿子,他天生是个勤于学习的人,儿时便与书牍为伴,再有便是把时光消磨在画板上。雷诺兹注定天生就是与理论为伍的画家,刚刚8岁,他就已经在攻读《画论》、《画理》两部著名的理论著作,在小小的心灵中默默背诵,并在自己练习时注意加以采用。

黑尔少爷像,雷诺兹1784年作品

18岁时他与老师因龌龊而分手了,同年父亲也去世了,雷诺兹一家迁到了城里居住。这时期,雷诺兹从一个满怀大志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满腹经纶的青年;他渐渐地有了名望,因为他出众的才学和画艺,也有了不少支持者,其中一个是英国海军舰队司令官基贝尔总督。总督带他到了意大利,这对于一个青年画家来讲不啻于扣开了艺术大门,他贪婪地饕餮着不朽伟人的业绩。在这遍布艺术奇珍的圣地,他过分热中于研究,废寝忘食地学习,不幸患上了流感,发烧竟至耳聋,此后终生都是在无声世界中度过。

研究画理一般是文艺理论家们的事,即便画家也很少有人问津;当然,这不是说理论和画艺在根本上是冲突的,实际是因为真正的能够用精深的文字表述画理和思考的画家少之又少。

雷诺兹有着过人的思考空间和精力,在意大利的十年间,他坚持每天把思考成果总结成日记形式,并付有许多关于绘画的长篇论述。他几乎对每一幅名画都作出了详尽的记录,这种记录有时是以公理形式保留下来。公理不仅是对画家创作成败的详细分析,也包括自己在今后创作中应该借鉴的东西,这实在是一部具备审美情趣和理论价值的著作。

同时,雷诺兹临摹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今天在世界各地很多令收藏家掉眼镜的作品就是出自他的手笔。在观摩过程中,他对米开朗基罗和提香表现出特别的热爱,尤其花心思研究了威尼斯画派对色彩的巧妙运用。30岁时,雷诺兹回到了阔别12年的故国,立刻得到了他众多显赫的朋友的捧场,成为整个艺坛的新秀。

那时,找雷诺兹画像的人络绎不绝,有趣的是精于理论的画家也善于经营:为了招揽主顾,雷诺兹画像最初的定价十分低廉,等到大量的人涌进他的画室时,便把价格升高一倍。那些被他画艺所吸引的贵族们,不得已把大量的金磅掏了出去。不久,雷诺兹便发了大财,搬进了伦敦豪华区的别墅。

有了钱,便也无须自己动手一一绘制作品,他象鲁本斯一样雇佣助手,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他的别墅也成为各界名流聚会的沙龙所在地,雷诺兹就是这个统辖英国文艺界、流行趋势的中心人物。这之后,他不断发表文章,旅行讲学。

接下来的功名似乎是滚滚而来:1757年,由于他在文艺理论上的突出成绩,他被任命为英国皇家学会院长; 1760年,雷诺兹组织创办了英国艺术家展览协会,这个组织依照法国的成例,每两年举办一次沙龙艺术展览;1768年,他主持创办了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在众望所归的呼声中任首席院长,这时他已经成为英国乃至欧洲首屈一指的大师;1769年,他被授予爵士,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被授予贵族头衔的艺术家。

雷诺兹的理论是相当精辟的,无怪乎日后主宰或影响英国美术学院直到今天;与之对应的是他的肖像画创作也保留了他在思想世界遨游后的神妙印痕。

雷诺兹肖像画似乎不单单是对对象本身形态的描述和记叙(当然,他的造型精确性是值得肯定的),更重要的是要反射出画家本人如何把握情节性与人物的关系。画军官他习惯用英武坚定的气势贯穿作品《塔尔列顿上校》《通信官奥姆上尉》,画老妇则有一种没于时间之内的隐忧《阿玛贝玛尔》,而处理美女题材时习惯把魅力投入在某种微妙的思索中《苏珊娜小姐》。

雷诺兹的肖像画具有一种他称之为“奶油般丰美”的华贵色彩,这种风格使雷诺兹的作品不同于同时代的任何画作--看上去象是在一束天光投射下呈现梦幻七彩中画成的《布雷蒂尔夫》。

蒙哥玛利爵士的三个女儿,雷诺兹1774年作品

在18世纪的欧洲,在罗可可风格影响下诞生了一种特殊的肖像画创作方式,即把对象附会成为某个神话或是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并在叙述故事的同时表现对象本身的体貌特征。他曾将三位伯爵小姐画成美惠三女神《美惠三女神装饰婚姻女神的胸像》,使小孩子沐浴在神光下、作出宗教的手势《小塞缪尔》、《玛斯达·佩亚》,为平常的母子生活装点一种东方化贵族气氛或干脆套上圣母子题材的窠臼《考文思顿夫人与三个儿子》、《伯爵夫人和女儿》,这种不伦不类的作品实际上是一种反古典主义的曲折进步(有些浪漫主义的思想),但却大大淡化了画作本质的属性,虽然装饰性很强,意义反而减弱了。雷诺兹是创造这种绘画的高手,但他更为高明--是在某些相关情节上的杜撰再创造,这当然得益于他博览群书所获得的知识,画面上总是带有非凡的情节因素,利用新奇的手法表达人物的灵魂。

“尽信书莫若无书”,书读多了也不是一件好事,太多的理论束缚(当然有他学的,也有自己总结的)绊住了他的手脚,故尔在创作时总能找出若干痕迹,看多了就有些生厌了。

丘比特解开维纳斯的腰带,雷诺兹1784年作品

虽然,从年轻时代就与助听器为伴,到了老年身体每况愈下,腕力和视力也逐渐衰退,但这并未对他精纯的艺术产生丝毫的不利影响;相反,他的画作中出现了更多的性情味道,没有任何辉煌不再的夕照。他依旧在宅邸中大宴各路宾朋,过着他特有的名士生活。

然而,他那旺盛的精力却渐渐不如从前了,66岁时他的视力突然减弱,不久左眼就失明了。但这仍没有影响他在画板前继续作画,继续他的画理研究。闲适的时候,他常常和自己养的金丝雀玩,鸟儿飞来停在他的手指上,他便和小鸟讲话;一天,鸟儿从开着的窗子飞了出去,“我的青春飞去了”他自言自语道。

他的青春飞去的两年后,死神来到了他的身边。他表现出异常的平静,他盼望的一天终于来到了--他和他所热爱的大师们在一起了。

理论

编辑

乔治·古斯梅克上尉,雷诺兹1783年作品[1]

早年在文法学校学习时就对绘画感兴趣,12岁时画了第1幅肖像画《托马斯·斯马特牧师像》。1740年,在当时伦敦著名的肖像画家T.赫德森门下当学徒,3年后作为肖像画家回到普林普顿。1744年底到伦敦,进入荷加斯创立和领导的圣马丁的莱恩学院学习。1746年画了他的第1幅重要作品《约翰·汉密尔顿上尉像》。1750年初到达向往已久的罗马,住了两年,紧张地学习拉斐尔、科雷乔、提香和米开朗琪罗等人的绘画风格,又访问了佛罗伦萨、 波伦亚、 帕尔马和威尼斯。1753年定居伦敦,在很短时间内他不仅成为伦敦知名的、收入最多的肖像画家,而且成为艺术界和知识界权威。他是皇家学院的创建人之一,从1768年建院到他去世,一直担任院长。1769年被封为爵士。晚年一目失明。直到逝世前,雷诺兹在皇家学院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他的15次演讲被认为是宏伟风格的理论基础,也是反浪漫主义的理性思想的代表。他的许多观点是英国18世纪美学原理的最典型的体现。他认为,鉴赏力是艺术中区别正确与错误的力量,不能把它当作感觉来对待。他教导人们,在形成一种合理的鉴赏力时,最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是求助于理性和哲学。又认为鉴赏力的标准是模仿自然。不过他指的是广义的自然宇宙,指的是客观因素或理想的自然。“描绘特殊的东西不是描绘自然,它仅仅在描绘环境”。另外他强调:艺术的目的是道德的增进,因此,伟大的艺术家必须不断地追求庄严与崇高的题材,而避开卑下和不体面的东西。所以他选择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们理想化的风格,竭力强调服从这些大师们的实践建立起来的法则。

扮演悲剧女神的西顿夫人,雷诺兹1784年作品

雷诺兹建立了一个崭新的英国肖像画派,把宏伟风格的庄严与他自己主人公的感受结合起来,有时达到简练和直言不讳的地步。而有时却像巴洛克风格那样华丽和浮夸。雷诺兹的艺术有着真正的独创性和多面性。在肖像画的创作中他是一个多产的革新者,他的肖像画不仅庄严,而且具有历史画的性质。在他的最简单的一种肖像画中,对社会品德的颂扬占第一位,主人公没有重要的姿势和寓意性的特征,而是直接用画面表现出来,如《罗宾涅塔》、《塞缪尔·琼森博士》(1772,伦敦国家画廊)、《内利·奥布赖安》(1760-1762,伦敦华莱士收藏)等。他的英雄式肖像有《罗勃特·奥姆上尉》(1756,伦敦国家画廊)、《希斯菲尔德勋爵》(1788,伦敦国家画廊)等。寓意性肖像有《扮作狄安娜的安娜·弗尔莫夫人》(1753-1754,伦敦私人收藏)。与圣母子有关的肖像有《查理德·霍尔夫人及其子》(1767-1768,伦敦华莱士收藏)。偶尔雷诺兹也画些充满感情的妇女和儿童肖像,如《简·鲍尔斯小姐》(1775,伦敦华莱士收藏)。他的知名人物肖像画强调人物的高贵尊严和镇静沉着,忠实地再现他们的性格特点,如《大主教威廉·马卡姆》(1778,牛津,基督礼拜堂)。他还赋予某些肖像画以叙事性,如《马尔伯勒公爵一家》(1778,牛津郡,布莱尼姆帕利斯的马尔伯勒公爵收藏)。

雷诺兹从前辈大师,特别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许多画家作品中汲取营养,1782年访问低地国家以后又受到荷兰和佛兰德斯,特别是鲁本斯风格的影响。晚期作品笔触更奔放,构图更自由,而且更偏爱黑白对比,对A.拉姆齐和庚斯勃罗都有影响 [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