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名医王先聘及王氏老宅

 xxjjsdt 2020-04-21


晚清名医王先聘及王氏老宅






王氏生平

王先聘(1851年—1914年),字珍卿,生于咸丰元年,卒于民国三年,江苏省东台县梁垛场人。

光绪元年,王先聘经病家及友人邀请至富安,在富安镇泰山庙悬壶应诊,因而与当时富安号称“半仙”的名医董竹沙相识了。董竹沙念王先聘与自己当初的境遇非常相似,就经常指点王先聘,并与之交流各种医案。王先聘得到董竹沙的指教后,医术日益精进,求医者日益增多,而所疗辄中,全活无数,从而成为一代名医。

光绪初年,王先聘与海安名书法家谭德钟之姊结婚,生二子六女,家庭温暖,夫妇和睦。王先聘治家有方,教育子女甚严,以“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为训。

王先聘的遗著有《法尤堂医案》《法尤堂医话》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医疗案选,此外还有以诗会友的《乐学堂诗钞》,可惜均未付梓而散佚无存了。

王先聘出生于中医儿科世家,其祖先对痘疹及小儿杂症,有独特的宝贵经验,造福乡里,为医界所景仰。王先聘生性聪颖,天资过人,广读诗书,具有颇深的文学造诣。再经传授歧黄之术,读三坟之书,家学渊源,文学功底扎实,则医学易于精通,年方弱冠时,能诗文,工书法,医术渐露头角,未几即脱颖而出。不但幼科技艺甚佳,内伤时病更所擅长,邑人独奇之,赞其“雏凤清于老凤声”。当时与同族名医王竹林两相媲美,并驾齐驱,时称“二王”。《盐城中医人物志》中载其“治病十不失二”(出自民国《东台县志稿》),可见其治病辨证准、用药精、疗效高,堪称“上工”毫不过誉。

王先聘数十年来,集有大量医书及文学古籍千余册,都是线装精本,还有名人书画百多幅。其中有一部分毁于日军侵华战火之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善本医学古籍,经秘密收藏,妥为保管,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底,由其孙王翌男同志亲自将其先大父所有这些遗书,全部献给东台县人民政府卫生科,由副县长朱明熙、卫生科长缪申接受,并对王翌男同志及其全家捐献祖上医书一事,给予精神上的表扬。

贰 王氏老宅

王先聘原居梁垛,光绪元年刚到富安时,经友人介绍借住在富安泰山庙内,行医兼教书。后因子女渐长,家庭人口增多,久居僧舍,甚为不便,乃在富安老街上购置了两处住宅。现今,这两处王氏老住宅均已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了。详情如下:

1987年全国文物普查时,江苏省文物专家在富安镇老街区发现了9处明代住宅,其中就包括了王先聘购置的两处老宅,即“王氏甲住宅”和“王氏乙住宅”。经省市文物专家多次考察后,认为在苏北平原同一地点发现这么多保存完好、风格特异的明代民居实属罕见。其因是富安南依长江,北对黄河故道,长期受南北方建筑文化的渗透与融通,所以这9处明代住宅(含“王氏甲住宅”和“王氏乙住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南北交汇的建筑文化特色,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政治经济发展史的珍贵文物。1995年4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富安的9处明代住宅成为第四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王氏老宅


王氏甲住宅位于富安老街霞外阁巷对过的街北,坐北朝南,天井为长方形。大门临街面,朝南向,有门房一间,进大门后约有近十米长的巷道,巷道最北端为“宅神龛”, 有街面房一间,并安装大门二扇,而在院内一侧开有装饰豪华的二道门,二道门外有与巷子同宽的巷道,由二道门可进入院内各进屋宇,此外还有后门可通向外巷。现存厅屋一进,厅屋三开间,进深七檩。明间抬梁式梁架,内四界前轩后廊。两山穿斗式架梁,前后双步前轩后廊,均扁作,用磕头轩。脊檩下饰山雾云,檩有连机。梁方用材硕大,未油漆。梭柱,柱施苎麻漆,柱顶石上支木质柱础,前檐柱呈八边形,有宋代遗风。方椽上盖望砖小瓦,椽密,地面斜铺方砖。经江苏省文物局批准,富安的王氏甲住宅于2013年进行了修复,现已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和旅游景点对外开放。

王氏乙住宅位于富安老街板桥北巷7号,现仅存西厢房三开间,其进深五檩,圆椽,台梁式内四界,两山穿斗式,前后双步,地面正铺条砖,装饰图饰近似贲氏住宅。

王氏学术

“清代杏苑多才子”,王先聘以横溢的才华、精湛的医技跻方于医林,自是其中之一。他的医学成就是由三个层次发展延伸起来的,今将其学术思想源流略述如下:

01

他是中医儿科世家出身的,幼承庭训,自以儿科书籍为启蒙。儿科医学对民族繁衍,对新生一代,对整个人类都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古代就有儿科,而且不断发展、总结,著有专书,如《史记·扁鹊列传》:“扁鹊……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书中重视小儿面部望诊,创立五脏证治法则,后世儿科奉为圭臬,尊钱乙为儿科奠基者。明清儿科成就较前又有进一步发展,陈飞霞的《幼幼集成》条分缕晰,义理清楚,所言多临证实践有效之言。对于这两部分,王先聘作为必读之书,又读其他儿科诸书多种,积下了许多广博知识。他认识到小儿的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另一方面,小儿生机蓬勃,在发育方面速度较快,应有适当营养补充后天。关于儿科四大要证——痧、痘、惊、疳,治疗尤为重要,其中以痘证最为凶险,王先聘医治天花经验颇为丰富,指到回春,立起沉疴,富安有“活痘神”之称。

02

众所周之,王先聘确有真才实学,人称“真医”。在遍读儿科书同时,必涉及古典医籍,《礼》所谓“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故王氏上至《内经》《难经》,下至明清诸家学说,无不研读。他以唐代孙思邈“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己了,深自误哉”作为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及读至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时,感到注家甚多,各有特长,各有阐发,王先聘独崇尤怡。尤怡系清初医学家,字在泾,江苏长洲(吴县)人,对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颇有研究,编有《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此二书的特点是说理通畅,简明清晰。王先聘如获至宝,日夜诵读,手不择卷,竟至梦寐以求之境地,还特意将其医室书房命名为“法尤堂”,作为对尤怡的尊崇之意。

03

尤怡隶属于医经伤寒学派以及易水学派。时代在发展,医学在前进,《伤寒论》虽然是治疗外感病的专书,但其内容毕竟“详于寒、略于温”,对治温热病,尚感有不足之处,不啻御风以絺,试而辄困。欲制温病,必须跳出伤寒圈子,创立新论,自成体系,以补伤寒之不足。而羽翼伤寒,在清代的众多温病学家中,当推“叶、薛、吴、王”温病四大家。清乾隆进士王廷珍在吴鞠通《温病条辨》序文中,曾称温病学说在治外感病的发展中,无疑是“中流一柱,幽室一灯”。综观王先聘学术思想的进步和发展,就是以辨证论治为主,治内伤以脏腑为辨证,治伤寒以六经为辨证,治温病以气血和三焦为辨证,使辨证手段臻于完善。他这样治小儿、治杂证、治伤寒、治温病,技术全面,不愧为一代名医,博采众长之故也。

 王氏弟子

王先聘移居富安时正值中年,其医学更加成熟,经验更加丰富。在南通、扬州、盐城、淮安一带医名大噪,不但求医者日益众多,求业于门下者接踵而至。于是他也承袭富安名医董竹沙的做法,为培养下一代而不遗余力。

古时程门立雪,传为佳话,而今王先聘桃李盈门,春深更着花。据费善庆《垂虹识小录》载:“吴越人(1880—1944),东台人,家虽贫而好学,笃志于医,早年从王先聘游,以勤学故,未几即能单独临证,开业后诊治每获良记,故深得其师器重。”为王先聘收纳为弟子的,除吴越人外,出类拔萃的尚有如:梁垛王叔康、富安叶心农、汪恩杰、海安陆正斋等20余人,私淑者更为数不少,这些学子成材后,为人民做了许多救死扶伤的有益医事。在王先聘众多的弟子中,首先是他的两个儿子王子政(字萱生)和王子(字薇生),此二人皆成为民国时期富安的名医;此外还有富安叶心农、汪恩杰(字汉山)、董鸿绪、崔鹤楼、崔鹤山、谢甲三、吴春谷和安丰吴越人、王叔康、安丰沈、海安陆正斋等。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台市中医院的名医卢洪宇先生(1921年—2005年)也是富安人,他就是王先聘长子王子政的学生,卢洪宇先生生前一直以自己为“王先聘再传弟子”而感到无比骄傲。

 王氏治学

王先聘是一名久负盛名的医学教育家,他因材施教,把医学教育的重点放在德行和才智较高的学生身上,他从不计较“束脩”的多少,虽是清贫学子,只要德才兼备而有志于医学者,决不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但亦不滥竽充数。王氏认为“医者关乎性命之深,学者当择善而教之”,他的门人大多文学基础充实,所谓“文是基础医是楼”,这是中医人才成才必备条件。对于中医古典著作,一般认为是深奥莫测,难以领会,王氏却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务使清楚明白,弄懂弄通,引导学生要积极学习和主动思考,用“举一反三”启发教育方式,创造一定的思维能力。医学上的许多疑点和难点,他都能运用适当的病例来说明和解决,使学生能茅塞顿开,胸中豁然开朗,打消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高不可攀畏难情绪。他对教学非常认真和严肃,但在师生之间,通常充满融洽和谐的气氛,相处也是亲密无间,畅所欲言的,具有一种主动、坦率、真诚、浅鲜的教学风格,因此学生们相应地获得很大的效益,学生敢于向老师请益,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非常尊敬业师,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王先聘对医学实践教育非常重视,不同意“各承家技”,提倡博采众长,他的两位哲嗣,幼承庭训,犹不满于家学,将长子王子政派往梁垛跟吴越人学,尔后又送往常州孟河,列入马伯藩先生门下;次子王子显则遣赴兴化魏小泉先生案前深造,希冀他的后代做一良医,以拯人寿世。二子学成后果不负父望,成为民国时代学验俱富的中医名家。

王氏医德

富安画家、诗家王作舟骨节痠痛,疼处灼热红肿,手不可触,发热汗出头疼,口渴胸闷,辗转床第,呻吟不已,舌苔黄腻,脉滑数。王先聘按湿热痹治,投以苍术、桂技,加“白虎汤”,不数剂病痛即失。

读书人施镜湖年少时夏秋间突患腹痛,里急后重,下痢浓血,多为紫红色血水,日夜二十余次,发热口渴头疼。王先聘按《伤寒论》热利下重者的“白头翁汤”主之,立竿见影。

张某之孙三岁,患风水病,眼睑及全身浮肿,尿少发热,咳嗽气喘,脉沉,风寒外袭,肺气失宣,水气泛滥。王先聘用“越婢汤”加减,肿消咳退。

以上仅举数例,说明王先聘治病用药,准确神效。王先聘既是晚清江苏一代名医,又是一位著有盛名的医学教育家,存着“不但医人,又且教人”的双重使命,一生操劳,有功于社会,是值得后人尊敬的。他医术精湛,道德规范,永远为后人所怀念,他的“医”、“教”所以有如此卓有成效的贡献,在于他处处注意“身教与言教并举”,在青年时励志求学,及至晚年仍奋发苦读。每当清晨及诊余之暇,和学生们一起手不择卷地书声朗朗,无非是造就人才,练就自己,贡献于未来。医编作者何楚瑶《菊芳图诗文钞》中有一首名诗:“金风吹梦出书帏,寂历空山霜叶飞,下榻耳闻三鼓尽,上楼方护一灯微。”王先聘甚为欣赏,经常吟诵。

王先聘生于清咸丰,成年于光绪。苏北平原大地,十年就有九年荒,列强入侵中华,农民纷纷起义,封建王朝摇摇欲坠,苛捐杂税民不聊生,人民饥寒交迫,贫病交加,疴疾丛生,疫疠时起,王先聘忧国忧民,深知群众疾苦,凡是病者穷苦而来求医者,一律不计报酬,甚至助以药资。在疫厉流行之年,往往“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一家数口患病卧床待毙,王先聘以济人之急为心,主动每日前去探视医治,全活甚众,有口皆碑。

王先聘一生节俭,每年将节余之资,在除夕前夜分送给左邻右舍,凡过新年无炊米者,都是夜晚赠送至其家,为的是让得济者不知是何人所舍。一次他亲自为一穷邻居送米钱时,从窗前灶下投入,铜钱打破铁锅,第二天他派人买了一只新锅送去,人们方才知道是王老先生所做的好事,迄今还传为佳话。

声明:文章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