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以食为天——再谈中国人怎么吃

 火岩山 2020-04-21
昨天推文有读者疑惑:难道吃得丰富一些不对吗?多元营养,多元养生,全面提质难道有错?看来现代营养学真的已经很深入人心了,几乎成了常识。要推翻深入人心的“常识”是困难的,这个工作其实相当于要推翻人深印在神识深处的整个知识结构、整个认知体系。
困难又咋样呢?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新的常识体系也只能一点一点的建立。
民以食为天。在这个以天为至尊的民族里,能被比喻成天的东西,一定是最重要的。除此之外,只有父母能被比作天,而那个九五之尊的皇帝,也只能混个“天子”的地位。所以我们给以上四类排座次的话,首座是天,次座是父母,第三把交椅是粮食,第四把交椅才轮到皇帝老儿。
 
既然粮食这么重要,地位都超过了皇帝,那么应该怎么理解吃的重要性呢?不吃就得饿死,难道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当然不会这么简单,对于拥有顶尖生命学问的中华民族而言,对吃的理解同样是顶尖的。
 
解释食物到生命可以从“元”字开始
 
生命当然不会从一个字开始。但是这个字可以解释生命的开始。“元”字的上面两横,表示天和地、阳和阴、父和母,两者相会,就产生了“儿”。
“元”是生命的起始。人刚刚出生的时候,也有着推动生命活动的能量。这个能量来自父母。所以娘肚子里的婴儿也会动、也会踢,当然会慢慢地生长,生长出各种器官——出生的时候,婴儿会挣扎着出产道。出生以后会通过啼哭进行呼吸,会找乳头会吮吸,会捏紧小拳头。婴儿的这些最初的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父母,这个能量被称为“元气”。消化第一口奶水所需要的能量,也同样来自父母。当婴儿的消化系统消化了奶水,奶水转化为婴儿的生命所需。之后的一段时间,婴儿的后天摄入将逐渐代替先天所带。
人从父母那里带来的先天元气藏在肾,所以,先天之本为肾;人用什么来代替从父母那里带来的先天元气?用脾胃消化的食物,所以脾为后天之本。
 
婴儿从出生到断奶这段时间是先天到后天的过渡期。这段时间,脾胃通过消化奶水这种来自母亲的恩赐到逐渐适应自然之食物。婴儿也从“元”成长到了“无”。这个“无”字就是繁体字,就是《道德经》里“无为”的“无”字。这个“无”是“元”发展成长而来。在生命中,是一个阶段状态,就是不再需要元气支持生命而是自己开始自主进行“化精、化气”的那个阶段。“无”就是“元”下面的“儿”成长了,突破了阴阳的屏障,开始自主分清阴阳的阶段。其实从这里理解道德经的“无为无不为”,会有新的发现。“无为”不是啥也不做,而是自然而然地就像我们的胃开始消化食物一样没啥痕迹而已。而无不为,则就像人消化了食物,转化为生命所需要的一切,生命所需的物质、形态、能量和信息多复杂啊,但是脾胃输送的精微物质都能化出来——这就是“无不为”。
 
“无”的下一步为“炁”。这个“炁”字很形象。“无”下面的四点水是什么?是心火加肾水,“炁”就是水火相济作用于“无”所产生的新形态。
“无”炁化以后,就分出了清浊和阴阳。清阳的气由脾升举,浊阴的物由胃沉降。清阳升举至肺,由肺分出和转化为不同性质功能的气,然后或宣发至全身完成功能(宗气、卫气等),或肃降至肾。浊阴之物部分化为津液、血液以及身体组织所需要的精微进入津、血循环,多余的部分则通过大肠排出。
 
气从脾到肺,就是土生金的过程;气从肺到肾,是金生水的过程。先天之气的起点是肾,后天之气的起点是脾。先天之气从肾出发,经肝、心、脾、肺,回到肾;后天之气从脾出发,经肺、肾、肝、心,回到脾,其实不管是先天之气还是后天之气,都是生生不息,循环不止,直至生命结束。
气在五脏循环,每一脏都要完成相应的任务,都有相应的消耗。先天状态下,这个消耗在肾得到补充,在后天状态下,这个消耗在脾得到补充。
 
科学实验室能还原食物到生命所有的变化过程吗?

科学实验室能还原食物到生命所有的变化过程吗?如果不能,请闭上言必称科学的那张臭嘴。
实验室能完成食物在人体内的所有变化过程吗?这是一个笑话,因为目前为止,人类还不能在实验室条件下用有机物造出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就像现在的新冠病毒,实验室条件下能够杀死病毒的药物,到了身体里就没用了。说得再简单一点吧,就是给你面粉,你不要用动物参与实验,而是直接用面粉或者其他任何食物,造出一个具有生命特征的细胞出来看看?既然造不出来,凭什么说碳水化合物就是没营养的,而蛋白质就是有营养的。
是的,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身体的某一组织或者某一类细胞是由某一类食物为原料打造的。人的身体里的细胞不仅总量是天文数字,种类也是天文数字。这些细胞为什么会这么精细地进行分类,这么规律地进行组织,这么有序的进行工作,这个秘密就连上帝也说不明白,他们上了几年医科大学就整明白了这个秘密?
 
中国老祖宗没那么蠢去做微观的研究,因为就像许三多说的,没意义。就算研究出来又如何?能解决什么问题?能治病还是能提升生命的质量还是能解决人的最终归宿?其实不能解决任何关于生命的问题。对于一颗食物里的面粉细胞,到了人的身体里,经过怎么样的变化最终变成了人体的什么细胞还是什么东西,这个过程是无法还原也无法追踪的。所有现代营养学,其实和西方医学一样,建立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统计一部分人的饮食习惯,再看他们的体型指标,然后得出结论,什么样的饮食习惯会导致什么样的体型指标,然后加上想当然的逻辑推理,就成了现在的营养学。这个营养学的推论结果就是吃脂肪变胖子,吃蛋白质变壮汉,吃碳水化合物身体没啥变化……然后得出结论,动物脂肪不能吃,碳水化合物吃了没意义,蛋白质是好东西……
 
如果你是一位熟读中医经典的大师,你或许会发现,中医经典很少讲人应该吃什么应该怎么吃。也就是说,强调治未病的古代中医大神们,对于怎么吃其实并不在意。这个现象只说明三个可能:第一个可能是,中国人食物短缺,有的吃就不错了,至于这么吃才健康,很次要很次要;第二个可能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吃这个问题上一直很对很正确,根本没必要再写书教人们怎么吃;第三个可能是,像《黄帝外经》、《青囊经》一样,佚失了。这里不敢说其他可能不存在,而是说第二种可能最接近实际——历史上的中国人基本懂得怎么吃才健康。不需要医者特意写书教导。
 
 
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到底对在哪儿?
 
    咱这里也不批评人家的营养学不对了,因为批评人家就得去找人家不对的证据,咱还没这闲心。咱只说一点,就是现在营养学最终成果,即那个营养学金字塔,是美国农业部花了三年时间研究出来的。而中国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我想至少用了三千年时间的验证,证明这是一套最适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三千年了也没怎么大改,改动的不过是吃茶变成饮茶,煮菜变成炒菜而已。至于米饭还是那个米饭,粥还是那个粥,窝头还是那个窝头,……
 
那么中国传统饮食为什么能够经得起至少三千年的考验呢?
 
其实说白了也很简单,就是我们的祖宗对自己身体的感知灵敏而且尊重身体的真实需求。倾听身体的实际诉求,根据身体、环境和客观条件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
环境和客观条件这里不谈,咱这里只谈谈人应该怎么样才能根据身体的信号去吃饭。
 
在传统的中国,阴阳、五行、四季、冷暖、燥湿这些都是人之常识。在吃的问题上,有这些常识指导着,也就对了。
 
先说阴阳。我们吃的东西其实不分阴阳,分阴阳是在食物进了肚子,腐熟之后化为精微,才分出阴阳,即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如果一种食物化为清阳上升的比重大一些,则认为这种食物的属性偏阳;相反,则认为这种食物的属性偏阴。说得再明白一些就是容易转化为气的食物偏阳,不容易化气,只能以物质形式穿肠而过的东西属阴。
这样一分,很多人就明白了。需要花力气的时候,多吃点阳性的食物,需要长身体的时候,可以稍微偏向阴性的食物。
这对一天来说,早饭之后要干活要出力气,得吃阳性的食物,米、面、小米这些就很好,而且最好做成软烂好消化,减轻脾胃负担,又长力气;晚饭之后睡觉,身体要代谢掉死组织,机体要更新,则可以吃得偏阴一些。
 
对于一年这个周期来说,人在春夏阳气生发,需要耕种,那就吃得偏阳性一些。到了冬天,捂着收着,不用干活出力气,那就吃得偏阴一些,长长膘。
 
对于一生这个周期来说,小孩天生阳气足,长身体为主要任务,所以可以吃一些偏阴的食物。青壮年既要出力气,代谢又旺盛,吃得就阴阳调和一些。老年人代谢慢,对物质的需求小,阳气成为主要需求,那就只能多吃一些阳性食物,阴寒之物就少吃。
 
同样,食物也有寒热的属性,什么时候吃寒一些的东西,什么时候吃热一些的东西,根据环境条件和身体情况啊。只要不吃错,那身体就不会坏。
 
食物也有五行属性。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每个人适合的食物也有所偏差。有的人喜欢吃甜,有的人喜欢吃咸,有人喜欢酸,有人喜欢辣,为什么?因为身体需要。人由于出生的地域和时间等因素的差别,人的五行属性也是偏的,所以每个人对口味的偏好其实就是身体对食物属性的偏好。
 
现在人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应该吃什么怎么吃了呢?除了有各路营销大师、营养学大师、各路广告已经把你带沟里之外,最大的原因是,人对自己的身体已经麻木了,没有了感觉,人也不再尊重自己的身体信号,而只相信医生的忽悠了。
 
最后,来回答一下为什么说多吃,吃得太多元、太丰富其实不好
人乱吃,其实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效能问题,第二个问题的适应性问题。
先说第一个问题:人从食物中获得能量和物质这个过程,其实是要花费大量的能量和物质的。也就是说,有个功效比。如果花费了大量的能量去消化食物,结果获得的还不够消耗的,那吃得就没任何意义了。这也是为什么不能吃菜吃草吃树皮吃水果作为日常饮食的原因,因为补充的赶不上消耗的。同样,太过丰富太过多元也不能超过某个度。超过某个度,人为了消化那些丰富的多元的食物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但是获得的能量没地方储存,也只能花掉更多的能量将多余的能量和多余的物质排出体外,一旦来不及排出或者缺乏排出的能量,还会潴留在体内,渐渐变成多余的东西,轻则是赘肉肥胖,重则是癌症肿瘤。
再说第二个问题:食物有阴阳、寒热、燥湿、五行、五味等属性,如果不根据自己身体的情况、实际条件和环境等因素而胡乱往肚子里塞,正常情况下,人作为一个能够自我调节的高级生命,能够把食物的偏性都中和掉,但是这种中和对冲,都是对人的消耗。而且一旦超过了人的对冲中和能力,那么带来的就是病。所谓病从口入,就是食物的性味阴阳等与人的实际情况不对付,超出了人的中和能力,那么食物就是毒药。同样的火锅,同样的烧烤,甲吃了没事,乙吃了可能就得进医院抢救。
 
还是那句话,我们应该怎么吃,
第一要尊重传统,因为传统至少已经试验了三千年;
第二要尊重身体,因为身体才是食物的直接需要者;
第三要尊重自然,因为人是通过食物才和天地达成交流和交换的;
第四要尊重三因,因人因时因地,吃得合乎天时地利人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