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和敦厚君子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辩

 薄会申 2020-04-21

前人只用了两个词,就将一个人的品德高下评判得泾渭分明,那就是“君子”和“小人”。人人都希望自己是君子,或者被他人认为是君子。那么成为君子需要哪些条件呢?孔子没有专门论述,但是他提到了君子对一件事情的处理办法。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第一》)

君子重视内心道德的修养,不重视外在名声地位,所以不关心外界是否知道自己,生气不生气也就无从谈起。

怎么认识“知”和“不知”呢?

孔子认为了解一个人很难。困于陈蔡之间,七天没吃米饭,老人家还不忘发表说说:“知人固不易矣(《吕氏春秋》)。”又说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第二》)”,将勇于承认自己的“不知”看做是美德,在圣人心中,敢于承认自己“不知”的分量和自己能够“知”的分量是一样的。

如果“不知”真的是一种美德,那么即使是普通听到别人说自己具备“不知”的美德,应该也是只会欣赏而不应该发怒,更何况是闻过则喜的君子呢。所以一个人因为旁人不知道自己而不发怒,就认为是君子,标准有点儿低,用这样的低标准低要求做为评判君子的尺度,就显得有点儿过于随意了。

孔子的观点不容置疑,所以只能是我们的理解有问题。

这句话是否还有其他的解释呢?

在这句话里,“知”同智,智就是智慧,“不知”就是不智慧,也可以说是缺心眼儿。社会上经常会遇到一些人,他们的行为不是主观故意,也不是冲动过激,虽然不会造成恶劣影响,但却给周边人带来不快。不智慧的行为就是指这些无意识中给他人带来不快的行为,比如上公交奋勇争先,公共场所吸烟,人群中打手机旁若无人等等。君子本身固然要远离这种不智慧的行为,而对于他人的这种行为,能够劝止最好,如果不能,则不妨宽容对待,切不可义愤填膺甚至逞一时血气之勇。

那么孔子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见到他人不智慧的行为而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面对生活中不智慧的行为,温和面对也是修为深厚的一种体现。

孔子这句话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表达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如何面对旁人违背礼节、不智慧的行为。《论语》里还有另外一句关于“知”与“不知”话,则是提醒我们自己也要减少不智慧的行为。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同样,“知”就是智慧,“不知”就是不智慧。子贡说:“一句话可以证明你很聪明,一句话也可以证明你是傻子,说话不能不慎重,要过脑子。”

这样解释或许粗俗,但是并非没有道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