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的画为何震动了画坛——当他的焦墨画遇见了吴哥窟的佛像群

 泊木沐 2020-04-22

有些事情总是命中注定的,命中注定你会遇见某人或某事,并会因此横空出世,受到世人瞩目。这种命中注定谁也阻挡不了。

就如香港书画院院长马培童的焦墨画遇见了吴哥窟的佛像群时,马培童的激情和灵感刹那间被引爆,并一发不可收拾。当马培童将他的吴哥窟焦墨组画呈现在世人面前时,立刻震动了国际画坛!

(香港书画院院长 马培童正在创作)

焦墨画是中国画中比较特殊的高级技法,也叫枯笔、渴墨。焦墨不含“水墨”之水,完全是用浓的不能再浓的墨汁去通过点、线、面表现画的干湿、浓淡、虚实,去表现画的层次感和丰富性,去表达作者内在对于世间万物主观灵动的美的体验。这种画很难画,画不好,很容易画成一堆乱干柴。

马培童老师先后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和中央美术学院山水高研班,早年师承姚治华、程大利,后专门跟随中国焦墨画大师张仃老师学习焦墨山水,积累了丰富而沉厚的国画和焦墨技法的专业知识。

一般人是驾驭不了焦墨画的,画焦墨画对画家的要求非常高,最起码画家要具备如下三条:

1,他必须对世界万物内在规律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2,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

3,必须具备扎实的写实技巧。

这三条,缺一样都不行,都不能成就一个焦墨画绘画大师。

马培童却三样都具备。

(图为马培童创作的吴哥窟焦墨画)

多年来,除了跟随老师学习中国画焦墨画技法不断练习扎实的写生写实基本功和技巧之外,马培童还熟读儒释道传统经典和西方绘画哲学史,融汇贯通,化成了自己的绘画理念体系,让他对世界万物的节奏有了一个规律性的把握,这也让他在焦墨画黑白二原色间无论是写生还是创作都能自由发挥,信笔拈来,写意出无限的焦墨画之美的世界,让世人叹为观之!

此外,马培童老师还对甲骨文,象形文字,岩画,汉画像石刻都有深入细致的探究。他的博学多才成就了他坚实而厚重的文化底蕴,成就了他画焦墨画的支撑和坚实有力的基础。

(图为马培童创作的吴哥窟焦墨画)

2017年,中国焦墨画大师马培童来到柬埔寨,邂逅了吴哥窟。

吴哥窟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庙宇群。吴哥窟,又叫吴哥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庙宇群,一经发现,就引发了全球对吴哥王朝盛世文化的探秘热情,更让全球宗教界对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美轮美奂的佛教艺术产生了无限的敬仰。199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吴哥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里也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处由各个国家认养修护的历史古迹。

吴哥窟日出

吴哥窟的佛像群让马培童震撼不已!感叹不已!也让他激动不已!他不由地拿起了他的画笔!!!

所有的艺术家都会被美的大自然的敏感释放所触动,那种触动是自发的、身不由己的、不可抗拒的,从那时起,马培童老师就开始天天流连于窟寺佛陀之间,观察、揣摩、写生,乐此不疲,全神贯注投入其中!

他开始了他的吴哥窟的伟大的震动画坛的焦墨组画创作!

当年张大千第一次把临摹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展示于世时,全世界发出一片赞叹和慨叹。而当马培童用焦墨把这个世界七大奇景之一的吴哥窟展示于世时,全世界又再一次发出了一片惊呼!

这是一种怎样奇妙的缘分,吴哥窟佛像艺术仿佛是为焦墨画而生的,仿佛是为马培童而生的,吴哥窟似乎一直都在等待马培童的到来,它知道马培童是它的知音,它知道马培童一定会用他的焦墨画笔将它神秘久远庄严肃穆的美传遍全世界,传播到全世界!

马培童老师简介:

马培童,1956年生(笔名守一)香港画院院长,香港书画报社董事长,香港毛笔博物馆执行馆长,师从姚治华,程大利老师,90年代拜张仃老师学习焦墨山水,先后就读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和中央美术学院山水高研班,在传承老师艺术思想的基础上,开拓进取研究,获得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焦墨焦彩”中国绘画技艺和传统技法上,有突出贡献。特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中国焦墨刻石皴创始人,从哲学和美学的根本参悟意象造型,把石窟雕塑佛造像刻在宣纸上的特质与真义,于甲骨文、象形文字、岩画、汉画像石刻的原初精神确定美学取向,开掘点线面、符号、图形诸元素自身审美价值,将主观意象融于自然,形成独异于人的个性语言,尚古朴、求天趣、富意蕴,重装饰、形式美。为中国焦墨画创新研究探索做出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