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最应该平反的奸臣,被误解千年,实际却是忠肝义胆的君子

 骄阳飞雪 2020-04-22

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自古以来,皇帝就被分为明君和昏君,大臣也被分为忠臣和奸臣。历朝历代的史书中,一般都会把公认的奸臣列入《奸臣传》中,让他们遭后世千年唾弃,这对于扶植正气、惩恶扬善,当然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古代与现代社会背景与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和史书编写者的个人情感好恶与偏见,都会不可避免地在史书中呈现出来,在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与定位上,也会因此而出现偏差。有些奸佞小人被塑造成有功之臣,而有些忠臣义士,却被扣上奸臣的大帽子,含冤负屈千百年。这样的情况虽不多,但确实存在。

《宋史》是记录宋朝历史的权威史籍,《宋史》第471卷中,列传第230篇到233篇,是北宋的“奸臣传”部分。宋朝历史上出过的一批著名奸臣,比如蔡京、秦桧、贾似道等人尽在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当时和后世公认的奸臣,从此他们遗臭千古。

不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宋史》虽然名列二十四史之一,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疏漏与谬错之处。“奸臣传”中的一个人,明明是忠肝义胆的大忠臣,对宋朝做出过重大贡献,却被列入“奸臣传”误解千年,堪称中国古代最应该平反的奸臣。

此人就是北宋后期宰相章惇。章惇,生于公元1035年,卒于1106年,字子厚,福建埔城人。章惇出身官宦世家,父亲章俞,担任过北宋银青光禄大夫,家学渊源,章惇自幼饱读诗书,才学出众。

章惇为人行事个性十足。嘉佑二年(1057年),章惇初次参加科考,高中进士,但因为名次低于同科的族侄章衡,章惇耻居人下,居然甘愿放弃这次考试成绩,回家继续读书。嘉佑四年(1059年),章惇再次参加科举考试,高中一甲第五名,他这才欣然上任。

章惇入仕之后,凭借出众的才干,很快青云直上,并于元丰五年(1082年),任门下侍郎,相当于副相,元丰八年(1085年)升任知枢密院事,元祐八年(1093年)拜相。章惇在任期间,以富国强兵、振兴大宋为己任,大力支持促进王安石开创的变法事业,使得宋朝国富民强,气象一新。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章惇在宋朝对外关系上采取强硬攻势,一扫北宋开国以来萎靡不振、岁币求和、保守怯懦的痼疾,锐意图强,开疆辟土,在对外战争中连连获胜,北宋强邻西夏连遭败绩,丧师失地,苟延残喘迅速衰落。章惇还出兵征服吐蕃,平定西南,使得宋朝国防形势气象一新,重振天朝大国雄风。

章惇最为让人称道之处,在于他慧眼识人,竭力谏阻宋徽宗登基。宋哲宗病死后,朝臣商讨新君人选,向太后力主让端王赵佶继位。章惇当即反对:“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可惜反对无效。如果向太后听他的,不让宋徽宗这个败家子登基,北宋的历史结局很可能大有不同,靖康之变的大祸也就不会发生。

章惇身居高位,为人自律甚严,操守廉洁,《宋史》也不得不承认,“不肯以官爵私所亲”,从不利用首重权力扶植亲族势力。

但章惇为人性格直率外露,耿直倔强,锋芒毕露,使得他一路走来树敌太多。加之他又属于支持王安石的新派人物,按照两宋时的流行观点,北宋亡国“自王安石始”,章惇也就成了守旧派眼中的“祸国殃民”的奸臣。在新旧两派的持续十余年的激烈交锋中,章惇不懂得韬光养晦,对反对变法者大加贬斥毫不留情,都成为他被人攻击的口实。实际上,旧派人物得势之后,对新派也照样痛下杀手,彼此彼此而已。

综合章惇一生经历来看,其历史功绩要远远大于过失,是一位忠肝义胆的忠臣与君子。宋徽宗虽然不喜欢章惇,也不得不承认“上以赞乎天工,下以定乎国是,庙堂鲠议操守一心,帷幄深筹,决胜千里”,后世有识之士如南宋名臣李纲指出,“自今观之,爱惜名器,坚守法度,诸子虽擢第,是不过筦库州县,岂不贤哉”,思想家王夫之也认为章惇“其功博,其德正,其仁大矣”。

参考资料:《宋史》《宋论》《续资治通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