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文学 编辑于 2017-06-05 11:10:21 三登《百家讲坛》 著名学者方志远用学术笔法为大众书写中国历史 怎样才能真正“以史为鉴”? “国史”就是中国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文明的历史……我们将尽可能地展示,中华民族、中国文明的历史是如何的悠久、如何的无间断,对于它的记载又是如何的详密。同时,我们也将讨论,在中华民族、中国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发生过哪些问题、走过哪些弯路,我们的先人曾经犯过哪些本来可以避免的错误,他们为我们今天的发展提供了哪些借鉴?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也是我们为这次讲课取名为《国史通鉴》的原因。(方志远) 2017年6月3日,著名学者、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方志远先生与三位历史学名家商传、王子今、李华瑞会聚首都图书馆,以“用历史的镜子照什么”为主题,从方志远教授在商务印书馆新近出版的系列大作《国史通鉴》丛书切入,与广大读者交流历史的大众化功能。 用学术态度撰写“普及性”历史著作,用大众传播编织国史五彩线 从《大明嘉靖往事》到《万历兴亡录》,再到近期的《国史通鉴》,方志远教授三次登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以生动易懂的语言呈现历史的丰富与深刻。这正是基于他作为历史研究者的责任自觉:如何让大众在历史的讲述中得到愉悦、得到感悟?如何向大众传播历史学者心中的“正能量”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历史的大众化功能究竟是什么又该如何实现?历史的镜子,从一国到一人,照什么?如何照? 商传、王子今、李华瑞三位史学界的重量级学者,其术业专攻分别在于明史、秦汉史与宋史;其学术研究虽有“断代”分工,对史学的本位价值的思考则同气连枝。尤其对于这次的论坛主题“历史的大众化功能”,几位学者都颇感共鸣,从历史学的“学科功能”到学者的社会担当,都有颇为深入的交流。信手拈来的引经据典,得自于历史研究的眼光与智慧,都在现场的彼此生发与碰撞中精彩呈现,也因此引发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响。 讲座开场,方志远教授非常幽默地回顾了自己是如何登上“百家讲坛的贼船”——从最初的犹豫、顾虑,到“一而再、再而三”的登台讲史,从聚焦一朝一人的断代史讲述,到如今通叙国史的尝试,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与幕后积累。他又结合自身近年来的学术研究与普及,分享了在学者的书斋治史与走出书斋向大众做历史普及二者之间如何完成“频道”的转换,这种转换又是如何带给了他新鲜的学术启发与思考。 活化历史人物与事件,以史为鉴,发挥史学的人文功能 历史由人组成,只有充分展示人物的活动,历史才能鲜活和灵动起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绵长的渐进与累积过程,但又不断发生由杰出人物推动的由渐变到突变过程。把不被人们察觉的渐变过程交给学术论文去讨论,而把推动突变或产生影响的人物——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无论是起过好作用产生好影响的人物还是起过坏作用产生坏影响的人物——“选”到这个节目和这部著作中。当然,任何一个伟大人物,在这个节目和著作中都是一个过客,所以要选择他们最走运或最背运、最可爱或最可恶、最好玩或最窝囊的那些片断,选择他们在历史上划下最深刻痕的那些片断进行讲述。 “历史人物”从来都是和“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的:黄河边的一场连日大雨、穷秀才的一个报复念头,为节约开支而裁减冗员、为整肃法纪而抓捕走私,本来都是司空见惯的小事,或者是一个政权在行使正常权力,结果却掀翻了一个王朝、颠覆了一个政权、涂炭了几代生灵、改变了历史进程的方向,就成了荡气回肠的大事。这些才是方志远在节目和著作中大说而特说、大书而特书的“故事”。 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通叙国史,以古鉴今,这正是方教授此番开讲《国史通鉴》的动因。也基于此,方教授对历史讲解中的“大”与“小”、“详”与“略”、“点”与“面”的择选,都别具慧心,其宗旨则立足于开拓历史的大众化功能,突出历史的镜鉴意义。王子今教授对于方教授此种拓展历史学的大众化功能的努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方志远教授这次《国史通鉴》的写作与讲授,是站在现实与历史的结合点上,为大众唤醒沉睡的古籍,使大众真正了解与亲近中华民族的恢弘历史,既增长知识,又启迪思想。商传教授则从更看重《国史通鉴》中所传达的历史的“镜鉴”作用,他认为方教授的这部著作不仅传神地描绘了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而且配以犀利点评,让远古鲜活,让今人震撼,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史为鉴”。李华瑞教授则从历史的镜鉴如何与当下读者的文化审美旨趣相结合,阐发了独到见解。 此次讲座现场亦不乏多年来一直跟随方志远教授的《百家讲坛》迈进历史学殿堂的忠实读者与听众,在与嘉宾的问答之间展现出“老读者”的“默契”。讲座在四位嘉宾与现场读者的精彩互动中结束。 著名历史学教授方志远再度携手央视《百家讲坛》,从头细论中国史,鉴古明今,发人深省。 方志远教授站在现实与历史的结合点上,以“全球”的视野,唤醒沉睡的古籍,向世人展示恢宏的中华民族历史,既增长知识,又启迪思想。 ——王子今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 《国史通鉴》传神地描绘了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配以犀利点评,让远古鲜活,让今人震撼,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史为鉴”。 ——商传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国史通鉴》在保证历史完整性、真实性的基础上,摒弃教科书的枯燥、晦涩,生动再现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要想酣畅淋漓了解中国历史五千年,首选此书。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 作者介绍 方志远,祖籍安徽休宁,1950年出生于江西吉安。史学硕士,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江西历史学会会长,江西开放教育协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历史学科评审组专家,南昌商联中心文化顾问。研究领域为明代国家制度与社会进程、明清江西商人与地域社会、明代市民文学与社会思潮。主要著作有:《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明清江右商帮》《旷世大儒王阳明》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发表史学评论及杂文100余篇。应《百家讲坛》之邀,主讲《大明嘉靖往事》《万历兴亡录》及《国史通鉴》。 《天下大势:远古先秦卷》 《国史通鉴》第一部《天下大势:远古先秦卷》共二十五讲,从中国远古时代三皇五帝、尧舜禹禅让开始,到夏商西周朝代更替和春秋战国的风云变幻,至秦始皇统一中国止,择取其间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讲述,分析得失,以史为鉴。严谨的学术态度、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是本书的基本特点。 《山河万里:秦汉三国卷》 《国史通鉴》第二部《山河万里:秦汉三国卷》共二十四讲,从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到两汉三国时期中央与地方势力之间的较量以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貌相,择取其间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讲述,分析得失,以史为鉴。严谨的学术态度、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是本书的基本特点。 《乡关何处:两晋南北朝卷》 《国史通鉴》第三部《乡关何处:两晋南北朝卷》共十九讲,从西晋灭吴结束三国分立局面开始,到“八王之乱”、“永嘉之变”引发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冲突与融合,至隋文帝统一中国止,择取其间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讲述,分析得失,以史为鉴。严谨的学术态度、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是本书的基本特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