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在周末的话,那我应该怎么放松自己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反正时间有的是,那就看一集综艺节目或者电视剧,不过通常情况下肯定不止看一集,又或者也不知道看什么,就上网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看的电影。突然发现居然有一个评分挺高的电影,自己还没有看过,可算找到了一个打发时间的方式了。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自己不能够再这么继续下去了,我想逃脱这种用娱乐填充自己生活的方式。这也不是我一个人才有的生活状态,而是现代人共有的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尼尔·波兹曼在他的《娱乐至死》提到的,泛娱乐化时代。尼尔·波兹曼极力反对这种 过度娱乐化的生活方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电视成为了一切活动的中心,即便是政治和宗教这种很严肃的东西,也变得越来越娱乐化。波兹曼害怕美国进入一个只有娱乐,没有思考的人人娱乐至死的社会。波兹曼的时代是以电视为中心,而现在是以互联网为中心,但是一切皆娱乐化却是底层不变的规律。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娱乐,以一种无孔不入的方式进入了每个人的生活。根本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物质过剩,另一个是信息过剩。人类凭借着制造工具,以高于任何物种的生产效率,成为了世界的主宰。但是随着第一、第二、第三次工业革命,生产工具得到了进一步升级换代,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挖掘,使得现在生产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所需。全球只要20%的人口就可以养活全世界的人。至于工业品的生产,只要让中国开足马力,就能够生产满足全世界需求的商品。有了物质之后,接下来就是用大量的信息给每一个人在精神上自足的享受了。过去信息极为稀缺,一本书就是一种享受,信息获取的途径也非常有限。所以我们对于信息渴望是与生俱来的。可是到了现代,信息已经不是线性增长,而是呈指数级增长,我们已经身处一个终其一生也无法浏览所有信息的时代。所以生产效率的提高,让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空闲时间。也就是说,我们努力省出来的时间,最后还是需要被“杀掉”。工具其实分为两种,一种是“省时间”,一种是“杀时间”。“省时间”的工具不用多说,而“杀时间”的放在现代社会,就是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之前“省时间”和“杀时间”并不是同一个媒介,或者同一种工具,而到了现代社会,两者合二为一,都通过同一个媒介,那就是互联网。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在极大“省时间”的同时,也成为极强大的“杀时间”的武器。互联网社会是一个注意力经济时代,层出不穷的娱乐节目、各种各样的娱乐类APP。有报告显示,中国移动网民人均安装App总量为56款。人均App每日使用时长长达4.7小时。每一个看似简单的APP或者娱乐节目背后,隐藏着无数颗聪明脑袋,无不想尽各种办法来让我们上瘾,你说我们怎么能够抵抗得了。互联网社会也是一个碎片化时代,过去我们看电视也还需要待在一个固定地点,而现在任何细碎的时间间隙都可以被利用,所有多余的注意力都可以被收割。今天的互联网,主要功能已经变成了娱乐大众,就如同30年前美国的电视机一样。低质量的信息就包括娱乐节目或者娱乐类APP。有人会说,如果自己不看跟娱乐相关的信息,那么自己会不会错过什么。其实娱乐信息,或者更广义的信息,绝大部分都是噪音,没有多少价值。你可以试着回想一下,自己昨天看过的娱乐节目,自己还记得住多少?一周以前的娱乐节目,自己记得住多少?一个月以前的呢?一年以前的呢?我可以很肯定的说,你一定不会记得多少。所以你不会错过什么。之所以你愿意去看娱乐节目,是因为你已经形成了习惯,你习惯了在空闲时间用娱乐来填充自己无聊。把时间用于低质量的信息,是非常不明智的。不如把时间用在高质量的信息获取上,比如读一本书。 最近三个月,我基本上屏蔽掉了所有娱乐相关的节目和APP,包括自己已经看了十几年的NBA。在采取这样“极端”行为之前,我也认为如果自己生活缺少娱乐,会不会没有任何滋味,生活也失去了乐趣。其实这只是生活习惯而已。远古时代的人没有任何现代娱乐节目可看,难道就不会生活了么,生活就失去乐趣了么。所以没有什么不可以失去的,尤其是面对如此之多的信息的时候。我可以拿着这些多出来的时间,用于更有意义的活动。每天阅读时间增加了,运动时间也增加了。关键是,自己在这段时间里面,并没有感到不适应,并没有觉得缺少娱乐活动,对自己生活产生了多大影响。娱乐节目是现代社会产物,而我们只是忘记了,其实我们原本并不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