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浑、王濬的“二世争功”2.0,看西晋的门阀政治

 四地闲夫 2020-04-22

263年的灭蜀之战,最后演变成了极具阴谋的政治斗争。世人用“二士争功”来形容发生在钟会和邓艾之间的权力交锋。然而真正起兵造反的钟会并没有殃及在洛阳的子侄,反倒是根本没有举起刀枪的邓艾则下场极惨,子辈被连坐处死,孙辈发配边疆,直到西晋灭亡都没有完全的被平反。

与钟会、邓艾的“争功”的广为流传不同,西晋灭吴之战时,又发生了一场王浑与王濬的“二士争功”,虽然司马炎迅速的压下了争端,但这个事情和昔年钟会、邓艾的冲突如出一辙。一件事发生一次也许是意外,但发生了两次就是必然。对西晋王朝来说,在历史上发生一次“事故”是悲剧,同样再发生一次则是不折不扣的笑话。本文,就试着去解释构成这一切的成因,以及其中包含的更深刻的内涵。

王浑、王濬的“二世争功”2.0,看西晋的门阀政治

王濬

顺便说一下,濬字念jùn,不念“睿”。

第二场“二士争功”以及西晋的大规模平反

280年晋朝最后灭吴的战役中,又发生王浑与王濬的另一场“二士争功”,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其经过。

灭吴之战时王浑是“督扬州诸军事”,是整个战役的总指挥,王濬是益州刺史,名义上要受到王浑的节制。如果类比263年的伐蜀之战时,王浑相当于钟会,王濬则扮演着邓艾的角色。

实际战斗中,益州顺流而下的王濬没有按照原来的计划,在秣陵停军不进,而是直取建业,逼迫孙皓投降,夺取了伐吴之役的首功。这件事情与昔年钟会、邓艾的矛盾类似,也引发了王浑与王濬之间的激烈冲突。王濬其家族在曹魏时代并没有为官的记载,因此与司马氏缺少渊源,在司马氏集团中处于边缘地位。而王浑出自太原王氏,其父是王昶,在“淮南三叛”时是魏国的重要方面将军,其家族与司马氏关系密切。

王浑、王濬的“二世争功”2.0,看西晋的门阀政治

王浑

王浑、王濬冲突的过程几乎与钟会、邓艾如出一辙。王浑上表奏王濬违诏不受节度,有谋反意图,有司依旧提议将王濬打入囚车。所幸司马炎较为稳妥,否决了这一提议,没有激起更大的乱象,只是下诏切责。王濬不服,上书为自己辩护。王浑又联合部将上表指责王濬私占吴国宝物,王濬再次上表为自己辩护。双方的争议一直持续到班师回朝。有司两次上奏,欲陷王濬于罪。从中我们可以注意到,和钟会事件类似,代表晋朝官方话语权的“有司”完全站在偏袒钟会、王浑的立场上,成为激化矛盾的重要因素。这正是因为构成晋朝官僚集团的主体是曹魏功臣的后裔,他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权势网络与利益诉求,而作为异质力量的邓艾、王濬与钟会、王浑的争功,则触犯了这一群体的利益,因此他们千方百计地要将其陷之于罪,防止其借助军功上升至权力核心。

王濬虽然没有因而被治罪,但是司马炎迫于压力对王濬的战功进行了明显的削减。王濬也担心自己会重蹈邓艾的悲剧,在面对王浑时始终戒备森严以求自保,足见当时的矛盾之深。王濬有两个孙子,在东晋建立后,司马睿曾多次大力封赏西晋的开国功勋的后代,以标榜自身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但是对王濬两个孙子的封赏则始终不见史册,其中值得玩味的蹊跷之处,让人细思恐极。

为什么邓艾的平反之路异常艰难?

在钟会、邓艾都死后,司马昭已经称王的264年。司马昭派唐彬秘密去陇右军情。那片战区是邓艾一直掌控的军区,当主帅冤死,洛阳方面立即派人过去视察,以防有兵变的可能。可见在司马昭心中,邓艾是被冤枉的这一点他也是心知肚明。但是,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即便如此,司马昭却对邓艾的后代进行了残酷的压迫。邓艾的儿子邓忠在蜀地一起被杀,留在洛阳的儿子全部杀掉,妻子和孙子被发配的西域。不光如此,邓艾部其实是灭蜀之战的首功。但其部的战功被司马昭强行剥夺。所有的这一切,让人唏嘘并感到疑惑。

王浑、王濬的“二世争功”2.0,看西晋的门阀政治

邓艾

而无论是真正作乱起来的钟会,还是带兵杀掉钟会、邓艾的卫瓘。司马昭却是大力表彰,并对钟会的家族采取了非常难以置信的宽大处理。不光如此,邓艾日后的平反之路也充满着异常艰辛。

在《三国志》里,邓艾的传记是和“王毋丘诸葛钟”记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在陈寿所代表的官方主流认知里,邓艾和王凌、毌丘俭、诸葛绪、钟会一起都是叛臣。然而,在司马炎登基之初的泰始元年(265年),晋室就颁发诏书给王凌平反。在诏书里,司马炎认为当初王凌虽然是举兵企图推翻司马氏的人物,但其目的是废掉曹芳,这与后来司马师的做法不谋而合,因此王凌的那次起兵居然变成了政治正确的举动。这简直是司马炎为了平反而找出的荒谬的理由。

无独有偶,同样是在泰始初年,刚刚登基的司马炎亲自前往琅玡王司马伷处,顺便,这个字念zhòu。当年起兵淮南三叛的诸葛诞,曾经把儿子诸葛靓送往吴国当人质,吴国灭亡后诸葛靓投降晋朝,不愿去洛阳,他的姐姐嫁给了司马伷,于是就一直住在琅玡王府。司马炎降节前来与之修好,甚至在诸葛靓的姐姐给她的儿子司马觐起字“思祖”的情况下仍然不以为忤。这个“思祖”思的就是当初起兵的外公诸葛诞,这已经是公然打司马炎嘴巴了。再败则为一下,这个司马觐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爸爸,他有个三弟,叫司马繇,被封为安东王,八王之乱时借机为外公诸葛诞报仇,杀掉了已经54岁的文鸯。

王浑、王濬的“二世争功”2.0,看西晋的门阀政治

诸葛诞

而观邓艾这边,从泰始元年开始有人上书建议为邓艾平反,但需要指出的是,其上书的人不是邓艾的部将,就是蜀国的降将,并没有在朝堂上占据更大的话语权,那些当年与邓艾同为魏国功勋,现在又是晋朝开国重臣却在这件事上保持着惊人的一致,那就是不发一言,并不热衷于为昔日的同事平反。直到泰始九年(273年),司马炎才一定程度上承认了邓艾的功绩,但他始终“有罪”,只不过因为束手就擒才可以获得一些宽大,诏书封其孙子为官,改变了其一直在西域当奴隶的命运,但对邓艾却没有赦免,实际上终西晋一朝,邓艾都没有被完全的平反。

之前说到了,钟会、卫瓘,代表着一种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邓艾则代表着与之格格不入的一种文化。钟会与邓艾的矛盾,实际上是司马氏集团内部功臣子弟(即士族代表)与出身低微的官员(即寒族代表)之间的矛盾。士族子弟与司马氏家族长期以来有着紧密的联系与相近的文化取向,是基于同一种利益的结合,构成了司马氏集团的主干,是支持司马氏完成以晋代魏的核心力量。所以在这场冲突中,司马昭只能选择袒护地位更为重要的功臣子弟。

西晋的平反所隐藏的含义及其后世影响

王凌本人与司马氏家族及西晋官僚集团有着很深的渊源,他是东汉司徒王允的侄子,出身太原王氏,和司马家的河内不算远,他的儿子王广也是名士,王淩、王广虽被诛杀,但是他们的故旧姻亲依然是司马氏需要倚重的力量。诸葛诞同样也是魏末士人的领袖,在钟会的眼里诸葛诞是和夏侯玄并称的士族统领。琅邪诸葛氏更是一个在汉晋之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名门望族。晋代魏的过程,司马家首先要考虑的是要争取更多的支持者,在这种情况下,士族大家无疑能带来更多的政治影响力。对比同样是涉及淮南叛乱,司马氏却从来没有想过要为毌丘俭平反,邓艾也是同样的道理,意识形态的不同造成了朝堂上话语权的分配,而分属不同意识形态集团的人物,彼此表现出明显的敌对态度也就不足为奇了。

王浑、王濬的“二世争功”2.0,看西晋的门阀政治

夏侯玄

钟会与邓艾之间的矛盾,王浑、王濬的争功,王淩、诸葛诞的恢复名誉,邓艾平反问题的久拖不决,东晋封赏功勋后代不见王濬的后人这一系列表面上看似无关彼此独立的事件其实都是被一条主线隐隐串了起来,那就是与司马氏家族关系密切且有共同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的曹魏功勋子弟占据了司马氏集团的核心,他们对邓艾、王濬这样来自不同阵营的外部势力加以排斥,来巩固自己既得的权益,保障在朝堂上的话语权和权威力量。

从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开始,司马家所团结的就是所有在曹爽的政治改革中不得势的士族大家,这是司马家得以崛起的政治上的因素。后来随着司马家族的步步紧逼,士族大家也越来越牢靠的和司马家这条船绑在一起,甚至到了后来很难区分谁是这条船的主要指挥官。有晋一代,士族政治是贯穿其始终的主导思想,无论是大一统的西晋,还是偏安一隅的东晋,掌握朝堂的永远是士族代表,甚至司马家的皇帝也说过“王与马共天下”这样的话。而最终导致西晋灭国的“八王之乱”,也是这种士族政治的引发的一系列冲突的集中显性表现。


参考资料:

关于钟会、邓艾、王凌等的事迹主要参考了《三国志·魏书》,对王浑、王濬以及西晋大规模的平反的情况参考了《晋书》。

所有人物图像选自游戏里的人物造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