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维度 无论是在什么战斗中,以多胜少实属正常,因此人们大多不愿去究其胜利之因。而若是有战役以少胜多,那么必定会有人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比如三国的赤壁之战。它能够以少胜多,更多时候靠的是将领突发奇招,让对手防不胜防。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来自天时地利人和。 抗战时期也有这么一场战役,九十名战士靠着身的勇武以及地理的绝对优势,击退了前来进攻的整整三千日军。他们又是如何做到的呢?这场实力悬殊的战斗发生在岱崮,地处山东沂蒙。说到“崮”,在我们的生活中应该是一个生僻字,但是应该很多人都听过孟良崮战役,这两个崮相距极近,同属于沂蒙山七十二崮之中。 而“崮”字,其实是一个地理名词,形容平顶陡坡的地势,崮的顶上通常都有大片的平地,若但从顶来看,说是平原也不为过,而这“平原”的四周,却全是悬崖峭壁让人难以登上,可以说这地形地貌是十分的怪异的,七十二崮就像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一样,各有各的陡峭险峻。 然而正是这怪异的地形,却为我们的军人们提供了极好的防御工事。1943年的深秋时分,日军与日伪军集合上万士兵,前往鲁中八路军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鲁中军队得到消息后立即进行了阵地转移,为给主力部队撤离拖延时间以及为之后的反攻做准备,十一团八连奉命守卫岱崮。 岱崮分为南、北两边,两崮高度都为七百多米,而相距约一千五百米。几日后,数百名敌军向北崮大肆进攻,八连指挥员及时作出应对,配合未被攻打的南崮,协力把敌军给包了饺子,从而保住了自己的阵地。岱崮久攻不下日军也很着急。 四日后,日出之前,多达一千五百名日军、伪军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之下,发动了又一轮的猛烈攻势。而驻守崮顶的八连,在炮火不断的时候并未惧怕,他们一会儿在防空洞中隐蔽,一会儿又在阵地上直面敌军的进攻,甚至还在夜晚时袭击日军阵地。为了配合八连守住岱崮,驻扎附近的十一团联合当地民兵一同不断地骚扰附近敌军驻地。 并借机给八连士兵送上物资。23日,日军最后一次进攻,许是前两次的受挫让日军开始重视这崮顶上不足百人的连队,他们将原来驻守的部队撤下换上了精锐部队,并加大了炮火供给,开始了对八连士兵连续的进攻,面对日军异常凶猛的进攻。 八连始终坚守阵地,借着“崮”的地形优势,利用滚石等物硬生生抵抗住了装备精良的日军,于27日援军配合下顺利逃离岱崮。抗战时期的中国士兵,大家应该都有了解,可以说是要什么没什么,只这一点,我们跟日军的差距就不言而喻。 虽然岱崮一役,我们处于被动防守的位置,但是我们的战士在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的时候,并未露怯反而勇往直前,并巧妙地运用了地形的优势,90人对战最终以伤七人,亡二人,击毙敌人三百余人的战果,向大家证明了,中国人民是有能力反抗,也是坚决地反抗侵略者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