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分

 赵磊1628 2020-04-22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歌》 北方民谣《九九歌》从冬至开始,掰着指头数。到了第九十天,春分便到了。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

——徐铉《春分.苏醒》

春分,顾名思义,一是指从立春到立夏的三个月,恰好从中平分了这三月春季。二是指白日和夜晚时间等长,各为12小时。春分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名第四,是我国古代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先秦时期,我国已有了四季之分。《尚书·尧典》记有日永”“日短”“日中”“宵中四个节气名称,分别代表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半。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来说就是秋分。我们在立春这一天过新年,而伊朗、土耳其、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新年则设在春分,已有3000年的历史。

我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花开了,那么鸟儿呢?玄鸟春归,四时有秩。”“玄鸟在这里指的是燕子,燕子是春分来、秋分去的候鸟。春分后的燕子回归,年年岁岁就在燕子的一来一回中慢慢流逝。鸟儿是报时的使者,带着暖意从南飞到北,春的消息也播撒大地。雷鸣之后再过五日,看见闪电。归鸟北飞,雨水降临的时候,雷声随着闪电姗姗来迟。

作为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春分既是节气,也是节日,有一系列的祭祀庆典。古代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礼制。《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据学者考证,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 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 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年岁由官员代祭。祭日的仪式非常隆重。明代皇帝祭日时用奠玉帛,礼三献,乐七奏,舞八情,行三跪九拜大礼。清代皇帝祭日礼仪更是繁琐,有九项议程。

华中地区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干金。小麦拔高,油菜花飘香。田地里该浇水或是该施肥,这些琐碎的劳作都一一少不了。土地是大自然最好的馈赠,只有汗水摔两瓣儿,泥里才长出粮食,百姓才能果腹。这不是天底下最公平的事吗?春分已至,春光大好,也最适合人们活动散心。放风筝是踏青的保留节目。风筝,古时称为,北方谓,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都是鹰类猛禽,古时的风筝大多用绢或纸做成鹰的形状,因此风筝又称为纸鹞纸鸢。后来,风筝的形状各异,春天放的多半为燕子风筝。

在吟咏春天放风筝的诗中,清朝诗人高鼎的《村居》脍炙人口: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是多么欢乐的一幅图景啊,前两句写景,视野开阔,春在眼前;后两句写人,灵动跳跃,人在景中。风筝放得好,那就是纸鸢跋扈挟风鸣(陆游《观村童戏溪上》),放得不好,可就要手提线索骂天公(孔尚任《放风筝》)。淘气天真的孩子们结伴去放风筝,可是总也飞不起来,于是噘着嘴嘟嘟囔囔开始抱怨风力不够: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孔尚任《放风筝》)放风筝不独是孩子们的游戏,美女们放起风筝来真是春意盎然: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郑板桥《怀潍县》)

放风筝如同打牌,游戏中见心态。孩子们当然是好胜心极强,放不上就要怨东风,断了线自然也是如此。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探春之口劝导: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放风筝是年轻人的游戏,跑不动可就飞不起,长者则摆正心态,在春日里寻找一份宁静致远的平和,我亦曾经放鹞嬉,今来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徐文长在《风鸢图十首》)带着各种形状的风筝,在风筝上写上愿望,一溜烟儿在空旷的地上跑起来,等风筝上了天,放线,也默默心中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人平安喜乐。

春分到,蛋儿俏。”“春分有一项非常有趣的习俗——竖蛋。竖蛋,也是中国民俗。在春分这天,选择一只光滑圆润的鸡蛋,轻轻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失败者很多,更证明了这一游戏的难度,一旦成功,好不风光。鸡蛋在春分和秋分这一天为什么容易竖起来?科学家们分析过其中的道理。原来,春分、秋分时,南北半球昼夜一样长,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力的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竖蛋。选蛋有什么诀窍呢?可以选择生下四五天的新蛋,此时的鸡蛋蛋黄素带松弛, 蛋黄下沉, 鸡蛋重心下降, 有利于鸡蛋的竖立。1985年的春分,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艺术系的格雷教授和他的学生们在一间房屋里竖起了204个鸡蛋。2005914日,澳大利亚墨尔本的莱恩·斯波茨用了12个小时,成功竖起了439个鸡蛋,由此成为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杜秋娘《金缕衣》

经常有人问我,最喜欢哪首唐诗,我总答不上来。因为喜欢的太多,没法区别哪个是“最”,哪个是“其次”。但无论如何,《金缕衣》是我印象最深的诗歌之一,我会在赏花听鸟的时候想起它,也会在挑灯夜战的时候想起它,还会在激烈的比赛现场想起它,甚至,在截然相反的情况下,在春眠乍醒,无所事事的时候,也想起它。之所以印象这么深,一部分原因大概是因为它是《唐诗三百首》里的最后一首。小的时候,急着忙着要把书读完,终于翻到《金缕衣》的时候,会大大地松一口气,充满胜利的喜悦。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不在这里。更重要的是,这首《金缕衣》真热切,真婉转,不像一首诗,更像一首歌。

金缕衣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金缕衣:缀有金线的衣服,比喻荣华富贵。

堪:可以,能够。

直须:不必犹豫。直:直接,爽快。

莫待:不要等到。

事实上,它也确实就是一首歌。此前,我每介绍一首诗,都会说出它的作者,但这次我直接说《金缕衣》,没讲作者。为什么?因为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是中唐时期一首著名的流行歌曲,有一个歌女杜秋娘唱得最好,而且,因为这首歌曲,实现了一段传奇人生。所以在《唐诗三百首》里,它的作者干脆就写成了杜秋娘。

怎么回事呢?杜秋娘出生于润州,也就是今天的镇江,是个小户人家的女孩子。十五岁的时候,因为美貌,成了浙西观察使李锜的侍妾。和一般有色无才的侍妾不同,杜秋娘会唱《金缕衣》,和李锜相互呼应,唱得荡气回肠,最得李锜宠爱。后来,李锜仗着自己人多钱多,不甘心当一个封疆大吏,非要反抗朝廷当皇帝。结果唐宪宗出兵平叛,李锜兵败被杀,杜秋娘则作为战利品,没入宫廷。这当然是一件悲惨的事。不过,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是祸福相倚,谁也没料到,唐宪宗也喜欢听《金缕衣》,杜秋娘歌喉一展,很快又成为一代英主唐宪宗的心上人,有点儿像会跳舞的杨贵妃与唐玄宗的关系。这样的好日子过了十多年,唐宪宗被宦官杀害,儿子唐穆宗接班。无儿无女的杜秋娘本来命运堪忧,不料上天又一次眷顾了她。唐穆宗不知道是被她的歌喉打动,还是被她的风度打动,并没有为难她,反倒让她担任儿子漳王李凑的保母。注意,这个“保母”可不是我们今天说的带小孩的保姆,而是类似《红楼梦》中的教养嬷嬷,是个相当有身份的人生导师。于是,这首《金缕衣》又陪伴着漳王成长。在杜秋娘的保护教育下,漳王成了大名鼎鼎的一代贤王。中国古代一向善待保母,想来,杜秋娘也会觉得,自己晚年有靠了吧。然而,仍然是世事难料。先是穆宗去世,漳王的哥哥唐敬宗接班当皇帝,很快又被宦官杀掉。再后来,漳王的另一个哥哥唐文宗又接班当了皇帝,他不想再被宦官杀掉,主动出手打击宦官。漳王既然贤明,自然支持哥哥。问题是,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已经积重难返。他们疯狂反扑,唐文宗差点被废,漳王则被削除王爵,软禁起来,很快死去了。所谓“覆巢之下无完卵”,保母杜秋娘也被扫地出门,赶回了老家润州。在宫里经历的四朝三十年,恍若南柯一梦。

大诗人杜牧感慨于杜秋娘的传奇人生,到润州去看望她,给她写了一首长长的《杜秋娘诗》,其中最旖旎的一句就是:“秋持玉斝醉,与唱《金缕衣》。”什么意思呢?杜牧看到晚年贫病交加的杜秋娘,蓦然想起了她的少年时代。那个时候,她手持满满的一杯酒,唱起这首《金缕衣》,是何等明媚,何等得意啊!杜牧这首《杜秋娘诗》,感时伤世,历来评价堪比白居易《琵琶行》,从这以后,杜秋娘和《金缕衣》也就紧紧联系在了一起。1993年,台湾拍了一部有关杜秋娘的电视剧,名字就叫《金缕衣》,片头曲也是这首《金缕衣》。再后来,《金缕衣》又成了《甄嬛传》的插曲。那么,这《金缕衣》到底好在哪里,能够在一千多年间,被人反复吟唱呢?

先看前两句:“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这真是一首歌的样子。两句话全用“劝君”开头,“惜”字也两次出现,句式更是一模一样。诗哪能这么重复呢?可是,正因为它句式重复,但句子的意思又截然相反,才给人特别深刻的印象。金缕衣,那是金线编织的衣服,贵重不贵重呢?当然贵重。可是,作者却说“劝君莫惜金缕衣”,可见还有比这更贵重的东西。这东西是什么?是“少年时”。为什么“少年时”如此宝贵?因为“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你甚至可以豪迈地说“千金散尽还复来”,但是青春呢?青春一去,却永不回头,纵有家财万贯,也无法买得太阳不下山。

可能有人会说,这个道理谁不懂呢?这道理确实是老生常谈,可是,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效果还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老师跟你讲这个道理,会说什么?会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或者会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当然都对,但是,却不免有太多的教训意味,让人觉得冷而硬。可这首《金缕衣》不一样,它的感觉不像是一个老先生在谆谆教诲,而是一个年少的女子,用灼灼的眼睛看着你,跟你一再殷勤致意:“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你会觉得,她不是在教训你,而是在盼望你,盼望着你振奋,盼望着你作为,焉知当年的浙西观察使李锜和唐宪宗不是在这样灼灼目光的注视下,在这样娓娓歌声的催促下,才都想做一番大事业的?虽然他们的事业有顺有逆,有成有败,但是,他们都不甘心年华虚度,时光浪掷,这就是“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啊。

写诗的三种方法“赋”“比”“兴”。所谓赋,就是铺陈,排比,直抒胸臆。“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用两个排比直接告诉你,莫负好时光,珍惜少年时,这其实就是赋。那接下来呢?“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是在比呀。把人生的美好比成花,让你赶紧去追求,去体味。杜牧说,“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花开的时候,你若不及时折,很快就“绿叶成阴子满枝”了。不仅你的青春是有时间限度的,别人的青春也是有时间限度的,甚至,世界上的一切机会、一切美好,都不会原地不动,永远只等着你。时不我待,这就是“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两句话还是高度重复,“花”出现了两次,“折”甚至出现了三次。但是,内容却又截然相反。前一句说“花开”,后一句说“无花”。前一句说“须”怎样,后一句说“莫”怎样。问题是,它真的在表现相反的意思吗?才没有。它不过是从正反两面表达同一种心情。前一句“花开堪折直须折”在讲什么?这是从正面讲“行乐须及春”。后一句“莫待无花空折枝”讲什么?这又是从反面讲“行乐须及春”“行乐须及春”,无非就是前两句“惜取少年时”的另一个说法,但是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两句诗的口吻一下子急切起来了。“花开堪折直须折”,“直须”这两个字多迫切呀,“莫待无花空折枝”,“空折”这两个字,又是多遗憾呀。前两句是在娓娓道来地劝你,这两句就是在大胆热情地鼓励你。鼓励你什么呢?鼓励你振作,更鼓励你欢乐。谁能不喜欢这样的鼓励呢?

通篇看下来,这首诗美不美?真美。用足了回环往复之美。前两句是莫什么什么,须什么什么。后两句是须什么什么,莫什么什么。前两句是反复地教你“惜”,后两句是反复地催你“折”,这样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真让人觉得荡气回肠。这首诗巧不巧?真巧。

一般绝句不都是先写景语,后写情语吗?比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先写景,后抒情,是诗歌的常态。但是这首诗不一样,它先抒情,再写景,让整首诗结束在一片花海,一片春光中,让人的感受那么直接,这样的美好,怎么能辜负呢!这首诗单纯不单纯?也真单纯,不就是莫负好时光吗?这是人所共有的感情,但是,也正因为人所共有,它才能模糊一切差别,打动所有人的心。你说它教你及时行乐吗?是的。你说它教你珍惜时光吗?也是的。你说它教你追求爱情吗?是的。你说它教你追求事业吗?也是的。它的感情既单纯又丰富,它的表达既婉转又强烈,它既质朴直白又摇曳多姿,它像诗又像歌。这不就是春天应该带给我们的感情吗?花开到了极盛,春天也就过半了。所以,人们才会有这样强烈的莫负好时光的情感吧。我把这首《金缕衣》作为春分的礼物献给大家,劝君惜取少年时。

 

 

今年326日,农历三月初三。在我国古代的这一天,曾经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它诞生于汉代,繁盛于唐宋,前后辉煌时间长达800年之久,却最终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这个节日,叫上巳节。关于上巳节的起源,有人认为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上巳节了,还有人根据《诗经》相关内容推测,上巳节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从文献角度来说,古人明确提到上巳节的时间大约是在两汉之间,由此计算,上巳节到今天已经有1900年以上的历史。

虽然对于上巳节的起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但是上巳节在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主要功能是比较确定的,主要有两项。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祓禊[fú xì],所谓祓禊,这个涉及我国古代一项传统的洗浴与驱邪相结合的活动,简单来说就是去水边祭祀驱邪加上洗澡,古人认为这种活动能够祛[qū]病免灾。因此早在魏晋时期开始,古人就已经流传着对上巳节起源的一种解释,而且这种解释是一个诡异的传说:传说东汉第三位皇帝汉章帝统治时期,有一个叫做徐肇的人,他在农历三月初生了三胞胎女婴,然后到三月初三这三胞胎女婴全都夭折了。在古代,三胞胎本来就是比较少见的,而三胞胎又都在三月三这一天夭折了,这就把古人给吓坏了,所以徐肇所在村子里,所有人都觉得这是招惹到了不祥之气,于是都在三月初三这一天跑到水边去清洗自己,要洗掉身上沾染的晦气。第二项,就是踏青。魏晋以后,由于当时社会中崇尚自然、纵情山水的风尚,对人们而言,上巳节祓除的意义大大减弱,而迎春赏游之意越发浓郁。上巳节逐渐演化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临水宴饮的节日,并由此而派生出上巳节的另外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即禊饮。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魏晋时期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活动,大概要算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等友人在会稽举行兰亭之会了。被后人誉为书圣的王羲之挥毫作序,成就了书文俱佳、被后人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王羲之鼎鼎大名的《兰亭集序》就是写的一次文人雅士从事禊的活动。暮春之初,会于会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有了书圣的风雅前例,三月三这个官民游乐的好日子,更成了骚人墨客赋诗的好机会。

在唐代,在官府的推动下,上巳节从原来局限于文人雅士阶层的狭窄的春游活动,变成了全民性质的狂欢活动。代表举动就是当时的皇帝经常在上巳节这一天组织政府行为的郊游和饮宴,因为地址通常选在长安附近的曲江池皇家园林一带,因此就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曲江宴的源头。有了皇帝带头在上巳节玩耍,当时唐朝各个阶层都纷纷把上巳节的娱乐活动加强,在当时,诸如踏青、荡秋千、蹴鞠[cù jū]、拔河、放风筝、射箭、彩舟竞渡等等活动,都被纳入到了上巳节的民俗节庆中来了。唐朝的这个全民狂欢的上巳节,在娱乐化达到鼎盛的同时,也从根本上淡化了原来上巳节最重要的祓禊等宗教性内涵,完全成了一个娱乐性节日。看起来上巳节离民间更近了,但是在这种娱乐化的繁盛背后,上巳节从宋代开始衰亡的肇因也正在于此。

上巳节的重要基础有两个,其一就是驱邪祛病等宗教活动,其二就是踏青出游等活动。经过唐代的娱乐化和世俗化转变,上巳节看似繁盛,却已经失去了第一个基础。失去了第一个宗教根基之后,上巳节很快又遭到了第二个致命打击:从宋代开始,随着封建社会对我国女性的禁锢逐渐加强,宋元之后的古代女性们,已经很难像唐代女性那样可以在上巳节这一天随便出游了,她们处于深闺之中,甚至连出家门都很困难了,更不要说成群结队跟男性在郊外游玩踏青了。这直接导致了上巳节的第二个基础彻底动摇。失去了两个根基的上巳节,就无法再与其他节日构成比较鲜明的差异了。这时候,一个古代节日形成与消亡的重要因素,再度发挥了作用。

古人过节是需要耗费时间和物资的,所以如果几个节日挨得比较近,久而久之,古人自然而然就会把时间精力和物资都集中到其中一个最具特色最不能省略的节日上去,结果就必然导致毗邻这个节日的其他节日的消亡。上巳节最直接最危险的敌人,就是在它附近的清明节。与上巳节在唐代逐渐丧失掉宗教和祭祀功能不一样,清明节始终保持了祭祀先人这部分功能,因此它的优势十分明显,而上巳节先丢掉了祭祀的那部分传统,后来又丧失了男女同游的历史条件,在与清明节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最终上巳节也被整合到了清明节中,上巳节的重要节日民俗之一踏青,也同样成了清明节的民俗。而它的彩舟竞渡,则被整合进了端午节中。一个繁盛了800多年的历史节日,就这样消失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