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光三月里,踏青扫墓时,原来不只一个节日?究竟哪个才是农历三月的“顶流”?|上巳节+清明

 杏雨轩 2022-04-05
不知大家所在的地方,天气如何?我所在的长江边上,昨日还晴空万里,阳光明媚的,今日就阴雨绵绵、冷风一阵阵的,变脸速度叫人咂舌。看来这清明节的“节日加成”威力确实不容小觑。


2022年的清明,交节气于4月5日03时20分03秒,农历三月初五,届时太阳到达黄经15°位置,北斗星斗柄指向为乙(乙是啥方向?复习点此)(民间流传的一版老皇历,《历书》,当中另有一说,与《淮南子·天文训》不同。本文还是选取与罗盘方向标记一致的《淮南子·天文训》中的说法:“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

清明,既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表达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不忘来路”的文化特点;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位列春季第五个节气,正当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我们会听到“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这样的民谚;也会见到,清明如今被列为了我国以合家团圆为主题的四大传统节日(春节 、 清明节 、 端午节 、 中秋节)之一,而它的节日活动,又与曾经流行过的“上巳节”(上巳节是啥节?点此复习)有着不少联系。

“曾经顶流”上巳节


清明与寒食(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上巳(在三月初三)这两个节日一直相隔较近,而且在挺长一段时间内,清明节远没有寒食和上巳这两个节日“人气高”。

尤其是上巳节。唐朝时,上巳成为当时官方认证的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南宋吴自牧(大约宋度宗咸淳中[1270年]前后在世,南宋笔记作家。宋亡后,曾追忆钱塘盛况,作《梦梁录》20卷,仿照《东京梦华录》的体例,记载南宋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的风俗、物产、郊庙、宫殿、官署、坊市、人物、伎艺等。材料大部分根据作者亲闻实见所得笔录,以及出自淳祐、咸淳两部《临安志》地方志,史料价值较高)在《梦粱录·卷二》中写道:“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说的正是唐朝时上已当日,长安城内男女老少盛装过节的大场面。

直到宋前,上巳都保持着它“顶流”的位置。于是我们便能看到这期间有许多这个节日的“应制诗”流传了下来。王右丞便是其中一位“大户”,三月三的应制诗,他写了一首又一首,除了我们去年上巳节读过的那首,还有许多。比如这首《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

      故事修春禊,新宫展豫游。       

明君移凤辇,太子出龙楼。

赋掩陈王作,杯如洛水流。

金人来捧剑,画鹢去回舟。

苑树浮宫阙,天池照冕旒。

宸章在云表,垂象满皇州。

或者这首《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

       彩仗连宵合,琼楼拂曙通。       

年光三月里,宫殿百花中。

不数秦王日,谁将洛水同。

酒筵嫌落絮,舞袖怯春风。

天保无为德,人欢不战功。

仍临九衢宴,更达四门聪。

都是反复描绘着皇亲国戚、王公大臣共赴的奢华宴会,春季修葺、曲水流觞,一派再现兰亭盛况的景象。不难理解,根据当时的各种记载看,王维在唐玄宗一朝,是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诗坛的第一把交椅。哪怕李白作为翰林待诏,名气与王维相当,地位也相差较远。杜甫也曾在《解闷十二首》的其中一首里写道:


不见高人王右丞,

蓝田丘壑漫寒藤。

最传秀句寰区满,

未绝风流相国能。


足以从中看到王维在当时文坛的地位。这样隆重的节日里,皇帝自然是不能“放过”他的,还不变着花儿地让他“露一手”?——哈哈,倒让我想起过年时,有些成年人总叫孩子们表演才艺的情景来

虽不曾撼动“农历三月顶流”上巳节的位置,但唐代,依旧是清明这天发展成重要节日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为何有此一说呢?

这是因为,正是在唐玄宗时,开元二十年,朝廷就曾明令“寒食上墓”,就此将纪念介子推( ?-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周朝晋国[今山西介休]人,晋国贤臣,因特别忠诚于自己的君主而受后世纪念)的寒食节,与给自家先人扫墓的活动结合起来了;到唐代宗时,大历十二年,也就是公元777年,由于寒食节这天与清明的日期最为接近,唐代宗就正式诏令天下:“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

便是由此,寒食的风俗习惯逐渐并入清明节,成为传承至今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而宋朝以后,上巳节也逐渐没落,上巳的不少习俗,同样慢慢转移到了清明节当中——似乎只有“曲水流觞之宴”例外,它变成了风雅活动的项目,而往往不限于农历三月初这个时段了。

“逆袭接力”清明节

这样三合一的节日,让清明节的习俗变得尤为繁杂,不过,最常见的还是祭祖扫墓和踏青。

南宋高翥(1170年-1241年,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是南宋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游荡江湖,布衣终身。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的《清明对酒日》曰:

南北山头多墓田,

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

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

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

一滴何曾到九泉。

虽说高老爷子是存了心嘲讽世人大多虚伪的,但他这首诗,也明白记录下了宋时人们清明扫墓的习俗。

至于踏青,更是诗家的心头好,大好的春光不多看两眼可是太浪费了。且光看还要嫌没意思,还得趁着气候适宜多运动运动才好。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朝诗人,世称“韦苏州”,传有《韦苏州诗集》、《韦苏州集》)的《寒食》就曾写到这个时节人们喜欢的运动:

晴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

长歌送落日,缓吹逐残杯。

非关无烛罢,良为羁思催。

他所写到的这项运动,正是人们在聚会上参与的蹴鞠。农历三月初,球场周围的园林间百花正开,球场上参赛者轻巧踢球,又在日落时分结束了比赛,开始欣赏歌声和管乐演奏,多么惬意的过节景象呀!

另一个曾受欢迎的活动便是放风筝,元代刘崧(1321年-1381年,元末明初文人,原名楚,字子高;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不久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传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有《风筝曲》:

缉麻合线长百丈,

要系风筝待晴放。

有风须及清明前,

作得鲇鱼爱新样。

全身糊纸竹缚匡,

两旗横张垂尾长。

手中缓放莫教卷,

风力渐舒风渐远。

犹嫌平陇去不高,

走上山头如掣鳌。

盘空一点正摇曳,

欲坠更举何滔滔。

时人勿用旁惊睨,

质薄材轻等儿戏。

乘时容易上云霄,

失势终然在平地。

明日落花花雨寒,

过却清明风力阑。

萧条断线挂虚壁,

沟中破纸无人拾。


诗中总结说,最适合放风筝的时间,便是清明前后的晴天。又描写了当时流行的风筝样式,以及放飞时的周围景物,还有放飞断线后风筝的黯然陨落。让人觉得他不只是在写风筝,也是在写一种无法自我掌握、没有根基的人生。


在清明之日放风筝,亦是古来有之,越往后,关于清明放风筝的记录,就更多了。

而且,与我们如今不断加强风筝线、防止风筝飞走做法不同的是,古人清明放风筝,就是要剪断了线、让它带着霉运晦气飞走的。若不是疫情防控期间,我是十分想去放一放风筝的——祈求一下疫情早日过去。

自1984年起开办的山东潍坊国际风筝会,
也设在清明节气期间

清明,原本只是一个古老的农事节令,反映节令气候最为明显——三月春回大地,自然界呈现的是一派春和景明、生机勃勃的景象。后来,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使清明节兼容了农历三月初其他两个节日的一些风俗。最终,发展成了如今这样一个复合型的大节日,也算是完成了一波“知名度的逆袭”。

在这疫情期间过节,无论你去参与哪项活动,都愿亲注意防范、一切安顺

清明,叁月节。

按《国语》曰,时有八风,

历独指清明风,为叁月节。

此风属巽(xùn)故也。

万物齐乎巽,

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初候,桐始华。

二候,田鼠化为鴽(rú)

三候,虹始见(xiàn)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元代,吴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