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鉴赏辞典》第二百六十一首《劳劳亭》(李白)

 高山仙人掌 2020-04-23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劳劳亭

     【盛唐·李白·五言绝句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拼音版:

tiān xià shānɡ xīn chù , láo láo sònɡ kè tínɡ 。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chūn fēnɡ zhī bié kǔ , bù qiǎn liǔ tiáo qīnɡ 。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作品介绍]

《劳劳亭》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并非写劳劳亭的春光,而是因地起意,借景抒情,以亭为题来表达人间的离别之苦。前两句以极其洗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点旨,将天下人间离别伤心情怀全都聚集到劳劳亭;后两句则转换视角,别出心裁,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更进一步地烘托离别的伤情。全诗语言明快自然,风格清新俊逸,移情于景,托物言情,造意新巧,落想奇特,迂回曲折,蕴藉深婉。

[注释]

⑴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为古时送别之所。《景定建康志》:劳劳亭,在城南十五里,古送别之所。吴置亭在劳劳山上,今顾家寨大路东即其所。《江南通志》:劳劳亭,在江宁府治西南。

⑵劳劳:忧愁伤感貌。此指劳劳亭。

⑶“春风”二句: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大略是取“留”“柳”谐音。这里诗人把春风人格化。知,理解。遣,让。

  [译文]

天下最让人伤心的地方,就是送别客人的劳劳亭。

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所以才不催这柳条发青。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赏析

此诗所作年代已难以确考,似为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李白漫游金陵时作。詹锳《李白诗文系年》:”为去朝以后所作,不知确在何年,姑系于此(指天宝八载)。“李白写这首诗时,春风初到,柳条未青,应当是早春时节。

整体赏析

此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诗人以极其洗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而入,直点题旨。单就句意而言,这两句就是屈原《楚辞·九歌·少司命》所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和江淹《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诗人既以亭为题,就超越一步、透过一层,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别之亭,立言就更高妙,运思就更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不过,这首诗的得力之处却非上面这两句,而是它的后两句。在上两句诗里,诗人为了有力地展示主题、极言离别之苦,指出天下伤心之地是离亭,也就是说天下伤心之事莫过于离别,已经把诗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没有什么话好说,没有进一步盘旋的余地了。如果后两句只就上两句平铺直叙地加以引伸,全诗将纤弱无力,索然寡味。而诗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条未青之景,陡然转过笔锋,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样两句,别翻新意,另辟诗境。

这一出人意表的神来之笔,出自诗人的丰富联想。《文心雕龙·物色篇》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诗思往往是与联想俱来的。诗人在构思时,要善于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联类越广,转折和层次越多,诗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寻味。王之涣的《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也是从杨柳生意,构思也很深曲;但就诗人的联想而言,只不过因古时有杨柳送别习俗,就把送别与杨柳这两件本来有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而诗中虽然说到杨柳是“东风树”,却没有把送别一事与东风相联。李白的这两句诗却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了一起。如果说王诗的联想还是直接的,那么李诗的联想则是间接的,其联想之翼就飞得更远了。

应当说,在古代诗歌中,从送别写到折柳,在从折柳写到春风的诗,并非绝无仅有。杨巨源的《折杨柳》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写得也具见巧思,但与李白这两句相比,就显得巧而不奇。李白的这两句诗是把联想和奇想结合为一的。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从诗人的构思说,这是联想兼奇想;而如果从艺术手法来说,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

与李白的这首诗异曲同工、相映成趣的有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其一:“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似惜长条。”对照之下,两诗都以离亭为题,都是从离别想到杨柳,从杨柳想到春风,也都把春风写得深知离别之苦,对人间的离别满怀同情。但两诗的出发点相同,而结论却完全相反:李白设想春风因不愿见到折柳送别的场面而不让柳条发青;李商隐却先说送别之人不忍折损杨柳的枝叶,再设想春风为了让人们在临别之时从折柳相赠中表达一片情意,得到一点慰藉,而不惜柳条被人攀折。这说明,同一题材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写法。诗人的想象是可以自由飞翔的,而想象的天地又是无限广阔的。

名家点评

徐用吾《唐诗分类绳尺》:不经用意,自见深沉。

钟惺、谭元春《唐诗归》:谭云:天下伤心处,古之伤心人,岂是寻常哀乐(首句下)!钟云:“知”字、“不遣”字,不见着力之痕。

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说“天下”见非寻常,“伤心处”妙。

黄白山《唐诗摘钞》:将无知者说得有知,诗人惯弄笔如此。

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深极巧极,自然之极,太白独步。

吴瑞荣《唐诗笺要》:起与“独坐清天下”同一肆境。三、四句视王之涣“近来攀折苦”,更剥进数层。

范大士《历代诗发》:委过春风,用意深曲。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二十字无不刺骨。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无情有情,与前篇(按指《渌水曲》)一意(末二句下)。

马位《秋窗随笔》:云溪子曰:杜舍人牧《杨柳》诗:“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堂前斜带风”……俱不言“杨柳”二字,最为妙也。如此论诗,诗了无神致矣。诗人写物,在不即不离之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只“依依”两字,曲尽态度。太白“春风知别若,不造柳条青”、何等含蓄,道破“柳”字益妙。

李锳《诗法易简录》:若直写别离之苦,亦嫌平直;借“春风”以写之,转觉苦语入骨。其妙全作“知”字、“不遣”字,奇警绝伦。

卢麰、王溥《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离别何关于春风?偏说到春风,高一层意思作法。

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严云:起句一口吸尽。

佚名

赏析

诗开端二句,开门见山,直入题面。“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似破空而起,劈面突来,交代出离别的地点,似乎人间的离别伤心情怀全部集中聚结到了劳劳亭来,劳劳亭是送客亭,更是伤心亭。人世间没有比离别之苦更煎熬人的痛苦了,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吟唱体悟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之痛!屈原《九歌·少司命》说:“悲莫悲兮生别离”,江淹《别赋》又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这是人类永恒不灭的共同情感。

李白通过“天下”两字修饰“伤心处”,实已概古往今来一切人间离别之苦,仿佛劳劳亭浓缩了普天下的离情别恨,陡然激起离人的共鸣。诗写离别之苦至此似可结束,然诗人调转视角,又深一层激人共鸣:“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青”,诗情得迂回之妙。李锳《诗法易简录》评云:“若直写别离之苦,亦嫌平直,借春风以写之,转觉苦语入骨。其妙在‘知’字、‘不遣’字,奇警无伦。”确点出此诗作法之妙者。大自然的春风本不管人间的伤情别怀,然而诗人却以“春风知别苦”一句,于无情物处衬有情人的伤怀,其苦岂不加倍? 

“不遣杨柳青”,移情于物。中国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盖“柳”谐音“留”字,可表达送别人依依不舍之情。如王之涣《送别》诗云:“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白居易《青门柳》诗云:“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攀折减春风。”刘禹锡《杨柳枝》诗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等等。诗人以春风有情、不遣柳青作虚拟,运思奇警妙绝,其烘托渲染“伤心处”三字之意,尤见蕴藉深婉。

劳劳亭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劳劳亭》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并非写劳劳亭的春光,而是因地起意,借景抒情,以亭为题来表达人间的离别之苦。前两句以极其洗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点旨,将天下人间离别伤心情怀全都聚集到劳劳亭;后两句则转换视角,别出心裁,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更进一步地烘托离别的伤情。全诗语言明快自然,风格清新俊逸,移情于景,托物言情,造意新巧,落想奇特,迂回曲折,蕴藉深婉。

佚名

赏析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 《别赋》)人生在世,难免尝受别离之苦,但这种内心的感受,简单地表述出来很难打动他人,只有借助外物具体地显示出来,才容易引发他人的共鸣。《别赋》 即将节令与别情联系起来,以不同的物候状写别离的气氛:“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踅(zan通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 《劳劳亭》 这首伤别之作,描写的便是早春时节的离别场面。

早春物候中,遍地的青草和摇曳的柳枝最引人注意,以青草和柳枝喻写别情成为历代诗人最常用的意象。青草且不多说,柳树所在多有,而且柳与“留”谐音,古人很早便有折柳送客的习俗,借柳树寄托劝留和相思之意。《诗经·小雅·采薇》 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李白《忆秦娥》 词也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描写,《劳劳亭》 描写早春送别情景,也将柳枝与别情联系在一起。

但是,诗人构思奇警,不是直接以柳枝喻别情,而是深入一层,从特定的空间和时间下笔,极写离别之苦。空间,是最容易激起离愁别恨的地方,“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亭址在南京城西南的劳劳山上,乃“古送别之所”(《景定建康志》)。时间,是最容易牵愁惹恨的早春时节,这时春寒料峭,柳条尚未萌芽,想攀折柳枝赠送游子,却因枝条干枯而不得其便。这特定的空间和时间,造成了人间的极大缺憾,但敏感的诗人却忽发异想,不仅不认为这是造化对人世的无情戏弄,反而认为这正是造化对人世苦恨的同情。“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意谓人们的真情感动了大自然,多情的春风不忍心看到人间的别离情景,竟迟迟不肯让柳条返青。

明明是人为离别而感伤,诗中却写成春风为人间的别离而动情,这就是所谓“将自己投射入自然界”的“移情”现象,也就是赋予自然界以人的生命,仿佛自然界也同人类一样有各种情欲,以借助自然界折射人类内心的情感,甚至将人类的感受与自然物融为一体。李白是主观色彩特别强烈的诗人,他的作品常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加诸客观事物,仿佛天地万物都与他存有深深的默契,都有着蓬勃的生命力,都能和他的感情合拍。就拿风来说,在李白的笔下便颇通人情,他思念儿女时,“南风吹归心,吹堕酒楼前” (《寄东鲁二稚子》);他怀想朝廷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他甚至把本来无知无识的春风,当作有情有意的来访客人看待:“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思》)这种“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的写法,是形成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因素。

在 《劳劳亭》 一诗中,春风也不是略无知觉的自然现象,不仅与人物有交流,而且对人间有深情;不仅善解人意,而且心思绵密。然而多情的世人留不住远行的游子,通情的自然物也无法消除人们心头的别恨。“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既是对凄苦的离别场面的宽慰,更是对人间缺憾无法弥补的更深层的伤感。在最容易引起苦恨的地点,在最不方便排解愁烦的时节,“天下伤心处”的缠绵“别苦”,怎能不格外地动人心魄?诗人的奇思隽想,既有达人的洒脱,更有离人的幽怨,意象的婉曲贴切,情感的深挚繁复,确令读者感同身受,悠然神往,反复咀嚼,余味无穷。

值得提出的是,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审美范畴的意象,即在客观事物中融注着主观情意的特定艺术形象,固然由于文化传统的积淀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如美人芳草之与高洁理想,青松红梅之与坚贞操守,以及流水之与愁苦,浮云之与游子等等,但并不妨碍每个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写出新的情趣,增添新的意蕴,在大体一致的喻义中各呈风采。如同样以杨柳写别情,有的突出其有意:“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戴叔伦《堤上柳》);有的刻划其绝情:“思量却是无情柳,不管迎人只送人”(裴说《柳》);边地将士借其寄托相思:“为近东西路,长悬离别情”(刘皂《边城柳》);闺中少妇借其抒写幽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有的人劝诫攀折柳条是珍惜树木:“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白居易《杨柳枝》);有的人诫攀折枝却是为劝解送行之人:“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李商隐《杨柳枝》)……李白认为春风同情世人,所以护惜柳枝,的确是奇思妙想,后人却另出心裁,认为春风既同情世人,绝不会舍不得柳枝:“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仍能够翻出新意。正是在历代诗家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古典诗歌孕育出绚丽多采的意象群,成为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通过涵咏大量诗作来把握具体意象的特征,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有效途径。

佚名

赏析

劳劳亭在江苏江宁县西南,古时南方送别的地方,送到劳劳亭上,就分别了。分别是令人伤心的,所以说: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古代的送别诗,著名的有《诗·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依依尽杨柳之貌。” “依依”状柳条的柔软。又说: “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 “依依尽杨柳之貌”,怎么又写情呢?原来依依还有依依不舍的感情。柳条的柔软,像要挽留离去的人,有依依不舍的含意。所以当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李白也写了《折杨柳》诗: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这是写思妇对着杨柳,怀念远在边地的丈夫,折柳来寄给丈夫,表示难舍的感情。李白又有《南阳送客》: “春思结垂杨。”惜别的情思系在垂杨上,“结垂杨”即“杨柳依依”,表达依依不舍的

这首诗的下联: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是一种“反象以征”的手法(见《管锥编》29页)。《诗经》里讲的是“杨柳依依”,柳条柔软,是柳条已经长成,所以随风飘拂,有似在挽留客人。现在一反这样的说法。说成春风“不遣柳条青”,那是在春寒料峭的时候,柳条还没有抽芽,还没有到“杨柳依依”的时候,跟“杨柳依依”的形象相反。用这样相反的形象,来征验离别的痛苦。因为到了“杨柳依依”的时候,分别的人看到了“杨柳依依”更增加依依不舍的感情,更增加痛苦。索性不让柳条青,不让杨柳依依,来减少依依不舍的痛苦。这样的“反象以征”,实际上写出离别的痛苦来。这样写也是写实,当时柳条还没有青,还不适宜折柳赠别,假如如实写出来,就没有诗情了,所以结合实际,运用“反象以征”的手法,突出了深切的情思。

佚名

赏析

 劳劳亭,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古新亭之南。又名临沧观,三国时吴筑,是古人送别之所。李白一生作客他乡,飘泊四方,饱尝人间的分离之苦,最能体悟离别的痛苦。此诗借亭遣怀,深沉地道出普天下人间离情别怀的痛楚。一篇之诗眼全在“伤心处”三字。

诗开端二句,开门见山,直入题面。“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似破空而起,劈面突来,交代出离别的地点,似乎人间的离别伤心情怀全部集中聚结到了劳劳亭来,劳劳亭是送客亭,更是伤心亭。人世间没有比离别之苦更煎熬人的痛苦了,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吟唱体悟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之痛!屈原《九歌·少司命》说:“悲莫悲兮生别离”,江淹《别赋》又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这是人类永恒不灭的共同情感。李白通过“天下”两字修饰“伤心处”,实已概古往今来一切人间离别之苦,仿佛劳劳亭浓缩了普天下的离情别恨,陡然激起离人的共鸣。诗写离别之苦至此似可结束,然诗人调转视角,又深一层激人共鸣:“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青”,诗情得迂回之妙。
       李锳《诗法易简录》评云:“若直写别离之苦,亦嫌平直,借春风以写之,转觉苦语入骨。其妙在‘知’字、‘不遣’字,奇警无伦。”确点出此诗作法之妙者。大自然的春风本不管人间的伤情别怀,然而诗人却以“春风知别苦”一句,于无情物处衬有情人的伤怀,其苦岂不加倍? “不遣杨柳青”,移情于物。中国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盖“柳”谐音“留”字,可表达送别人依依不舍之情。如王之涣《送别》诗云:“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白居易《青门柳》诗云:“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攀折减春风。”刘禹锡《杨柳枝》诗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等等。诗人以春风有情、不遣柳青作虚拟,运思奇警妙绝,其烘托渲染“伤心处”三字之意,尤见蕴藉深婉。

佚名


《劳劳亭》   [盛唐·李白·五绝]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这送别的劳劳亭。

劳劳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为古时送别之所。劳劳亭,在江宁府治西南。

春风知别苦,不遣(qiǎn)柳条青。

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不催这柳条儿发青。

知:理解。遣:让。

《劳劳亭》,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公元749年)李白游金陵时。

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为古时送别之所。劳劳:忧愁伤感貌。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这送别的劳劳亭。

劳劳亭,是金陵人送别的场所。无论贫富贵贱,到了劳劳亭,只为了一件事:送别。劳劳亭岂不是天下最伤心之地?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不催这柳条儿发青。

知:理解。遣:让。

古人送别,有折柳相送的习俗。柳,留者也。

拟人化的别出心裁之意。

春风也知道离别之苦,都不催这柳条儿发青长成。这样,是不是就能不送别不分离了呢?

当然不是,可是唯此大诗人如此写法,才更加反衬离别之苦伤离别之愁啊!

《劳劳亭》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咏劳劳亭的诗,倾诉了离别之苦分离之愁。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