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真的了解甘草吗?——甘草甘缓实质探究(精华美文)

 安歌_ 2020-04-23


第 1429 期

作者 / 杨熠文 杨柏灿 上海中医药大学

编辑 / 许红 ⊙ 校对 / 钱秀华

甘草是临床上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功效多样,应用广泛,皆因其为至甘纯甘之品而具甘缓特性。与其他具有甘缓特性的甘味药相比,甘草之“缓”不但特性更为鲜明,应用更为广泛,而且也是其他功用的基础。甘草甘缓的特性虽然为历代医家所共识,但对其“缓”的实质和范围则缺乏研究。本文选取含有甘草的方剂298首,分别从“缓”的目的、对象、途径及作用等多个方面探讨其甘缓的实质。

1 甘缓释义与沿革

“甘”为“甜”的本字,《说文解字》云:“甘,美也”,表示用口舌品尝食物的美味,后引申为一种甜的口味,属五味之一。对于“缓”,《说文解字》则将其意为“绰”,即使着衣宽松,意指宽衣解带,后引申为放宽,延缓之义。可见,“甘缓”的含义为性味甘甜之物具有缓和和舒缓的作用。《内经》最早提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的概念,并强调“急者缓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等理论,明确以甘味药物治疗一些以急迫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由此可以看出,历代医家对甘味药之“缓”的作用已有详细的论述并已应用于临床。其中甘草的应用最能体现甘缓的特性。故有必要结合具体的方药探究甘缓的实质。

2 甘缓药物的药用比较

教材《中药学》记载纯甘药物65味,明确指出具有甘缓功效的甘味药有甘草、大枣、饴糖和蜂蜜4味。见表1。

1 甘缓药物对比

由表1可知,这四味药物的共同特点是:味纯甘,都入脾、胃经,均有益气补中、缓急的作用。但四药之中,甘草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药性:无寒热偏性,尽管部分古籍记载生甘草偏寒,炙甘草偏温,但就其本质甘草仍为平性。

归经:归经多样,除了归于脾、胃经,还归于心、肺经,甚至《本草纲目》提出甘草能“通手足十二经”,但主要集中在中上焦。

功效:除了补中、缓急之外,甘草还有祛痰止咳、清热解毒、调和药性等作用,功效范围和涉及病证远大于另3味药物。

因此,甘草更具有甘缓之性而应用亦更为广泛。

3 甘草甘缓的实质

甘草甘缓的实质包括甘草的自身作用与配伍以后甘草对其他药物的作用两个方面,可以概括为缓急、缓药、解毒,其中缓急主要体现在甘草的自身作用,缓药主要是指甘草在配伍以后对其他药物的调和作用,而解毒则两者兼而有之。

3.1 缓急

即甘草能缓解以急迫、紧张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和应用,甘草的缓急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3.1.1 缓急止痛

这是甘草古今认同的主要功用,即甘草具有舒缓、制止痉挛性疼痛的作用,用于治疗多种痛证。自张仲景创立芍药甘草汤、建中汤类方以来,甘草缓急止痛的功用就为历代高度认同,广泛应用。不仅(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用于肢体、腹部的挛急疼痛,而且广泛应用于全身多种痛证的治疗。如治疗头痛的川芎茶调散;治疗寒凝血脉之手足挛急疼痛的当归四逆汤;治疗虚寒性腹痛的理中丸类方、建中汤类方;治疗土虚木乘之腹痛的桂枝加芍药汤,均含有甘草。此外,一些治疗痹痛的方如乌附麻辛桂姜汤、乌头汤、当归拈痛汤、独活寄生汤、三痹汤和蠲痹汤,以及治疗气滞血瘀痛症的九气拈痛汤、血府逐瘀汤及温经汤等都含有甘草。由此可见,甘草缓急止痛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本质不离其甘缓之性,通过缓解急迫、紧张、难忍的疼痛达到止痛的目的。

3.1.2 缓急舒筋

3.1.3 缓急清热

意即甘草具有缓和热势、缓解热毒的作用,主要用于一些热势高涨、热毒壅盛的病证。甘草的这一功用依然是其甘缓特性的具体体现,其中缓和热势主要是炙甘草,缓解热毒则主要是生甘草。如治疗气分实热的白虎汤,治疗咽喉热毒的桔梗甘草汤,以及温病初起表热的银翘散,热毒壅盛的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可见,甘草在表热,气分实热或者热毒为主的病证十分常用。

需要说明的是,甘草在热性病证中十分常用,但主要局限于表热、气分实热和热毒病证,而在热入营血、阴虚发热以及湿热病证中则不用或少用,这也是因为甘草的甘缓之性所决定的。甘草的甘缓之性不但不能进入营血分、阴分,还会延缓其他药物的作用发挥。至于甘草在湿热病证中不用、少用也是因为其甘缓生湿之性。

3.1.4 缓急止咳

3.1.5 缓急安神

3.1.6 缓急止悸

3.2 缓药

意指甘草的这一甘缓特性主要体现在配伍以后对其他药物药性、药效、药力等方面的影响,从本质上讲,这也是甘草“调和百药”的具体体现。

3.2.1 缓和药性

在一些行气剂如木香顺气散、顺气导痰汤,祛痰剂如二陈汤、导痰汤等方中,甘草多与辛香燥烈之品配伍,能缓和这些药物的燥性,使之行气化痰而不耗气伤阴。

3.2.2 缓和药力

在治疗中上焦火热的凉膈散中,以调胃承气汤配伍清泻中上焦火热的药物,具有清上泻下,使火热之邪从大便清除之功。甘草在该方中,既能缓留连翘、栀子等清泻中上焦火热的药物于中上焦,使之充分清泻中上焦之火热,又能缓和大黄、芒硝的(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攻下之力,使之清上泻下而火热自去。在活血祛瘀剂如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等中,甘草常与桃仁、红花等通利之性显著的药物配伍,可缓和这些药物的逐瘀之力,使之活血祛瘀而预防出血。在清热祛暑剂如六一散类方、桂苓甘露饮等中,甘草与滑石、寒水石等滑利、重坠之性的药物配伍,可缓和这些药物的滑利、重坠之力,使之清利而不伤正。

3.2.3 缓增药效

3.3 缓解毒性

意指甘草可以缓解或解除一些食物与药物所引起的毒性反应。

甘草解毒之功素来被古人所推崇。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已提出甘草能解毒,《名医别录》中明确提出了甘草能够“解百药毒”,由此而有“甘草解百毒”之说。《新修本草》引唐代甄权《药性论》中进一步指出甘草“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孙思邈对(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甘草的解毒作用亦赞誉有加,在《千金方》中称之为“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有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既定,验如反掌”。那么,甘草为什么具有如此显著的解毒作用呢?对此明代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中指出“其解一切金石草木虫鱼禽兽之毒者,凡毒遇土则化,甘草为九土之精,故能解诸毒也”,张山雷也提出“解毒者,甘为土之正味,凡毒得土则化,故大甘之味可以解毒”。可见,甘草之所以具有如此显著的解毒作用,依然与其甘缓之性有关。

4 甘草的甘缓特性在方剂运用中的意义

通过整合多版《方剂学》教材、《现代临床方剂学》中的616首方剂,含甘草剂298首。见表2。

由表2可知,甘草剂所占比例最高的是解表剂、和解剂,均在75%以上;温里剂、治风剂、治燥剂、清热剂、安神剂、补益剂、祛痰剂、治痈剂中甘草的应用频率也很高,接近或超过50%。相比之下开窍剂、固涩剂、消食剂、泻下剂等中甘草比例较少,在15%左右;涌吐剂、驱虫剂中几乎不用。

2 甘草剂分布及比例

综上所述,甘草的至甘纯甘赋予了甘草的甘缓之性,而甘缓之性则是其诸多功效发挥的基础和应用广泛的根本。缓急、缓药以及解毒是甘草甘缓的实质,这种实质的发挥与甘草的用量、炮制以及配伍等因素有关,特别是用量更是关键。一般而言,甘草缓急、解毒之用量较大,而缓药的用量则较小。在应用时应当结合具体病证有所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