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介绍]
《九日蓝田崔氏庄》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首联写强自宽解;颔联用典写诗人内心悲凉而又强颜欢笑的心境;颈联描绘山水景物,在豪壮之中透着几分悲凉之气;尾联写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全诗跌宕腾挪,酣畅淋漓,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壮语写出,诗句显得慷慨旷放,凄楚悲凉。

[译文]
人老了,又面对着悲凉萧瑟的秋色,只好勉强宽慰自己了。今日恰逢重阳佳节,我也来了兴致,和大家在一起尽情欢乐。惭愧的是,我的头发稀稀落落,因担心帽子被风吹走,笑请旁人把我的帽子扶正。蓝溪的水远远地从千条溪涧中流过来,玉山高耸冷峻,两峰并峙,千古不变。明年我们再相聚时,谁还健在呢?不如多饮几杯酒,拿起茱萸好好看看,期望明年再相会。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最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其诗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有《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壹/
文学赏析
此为杜甫七律中的代表作。此诗首联就用对仗,诗句宛转自如。“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老去”停顿,为一层,“悲秋”停顿,为一层,“强自宽”又停顿,又为一层;“兴来”停顿,为一层,“今日”停顿,为一层,“尽君欢”又停顿,又为一层。诗意层层变化,错落有致。颔联用“孟嘉落帽”的典故,把诗人内心悲凉而又强颜欢笑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人老了,怕帽一落,显露出他的萧萧短发,作者以此为“羞”,所以风吹帽子时,笑着请旁人帮他正一正。这里用“孟嘉落帽”的典故。王隐《晋书》:“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杜甫曾授率府参军,此处以孟嘉自比,合乎身份。然而孟嘉落帽显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而杜甫此时心境不同,他怕落帽,反让人正冠,显出别是一番滋味。说是“笑倩”,实是强颜欢笑,骨子里透出一缕伤感、悲凉的意绪。这一联用典入化,传神地写出杜甫那几分醉态。宋代杨万里说:“孟嘉以落帽为风流,此以不落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诚斋诗话》)颈联更是不同凡响,笔力挺峻。“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按照一般写法,颈联多半是顺承前二联而下,那此诗就仍应写叹老悲秋。诗人却猛然推开一层,笔势陡起,以壮语唤起一篇精神。这两句描山绘水,气象峥嵘。蓝水远来,千涧奔泻,玉山高耸,两峰并峙。山高水险,令诗人只能仰视,让他感到振奋。用“蓝水”、“玉山”相对,色泽淡雅;用“远”、“高”拉出开阔的空间;用“落”、“寒”稍事点染,既标出深秋的时令,又令读者有高危萧瑟之感。诗句豪壮中带几分悲凉,雄杰挺峻,笔力拔山。尾联看似平淡,实则饱含深意。“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当诗人抬头仰望秋山秋水,如此壮观,低头再一想,山水无恙,人事难料,他自己已这样衰老,不能生活得长久。所以他趁着几分醉意,手把着茱萸仔细端详:“茱萸呀茱萸,明年此际,还有几人健在,佩带着你再来聚会呢?”上句一个问句,表现出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含有无限悲天悯人之意。下句用一“醉”字,妙绝。若用“手把”,则嫌笨拙,而“醉”字却将全篇精神收拢,鲜明地刻画出诗人此时的情态:虽已醉眼蒙眬,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胜过万语千言。这首诗跌宕腾挪,酣畅淋漓,前人评价说:“字字亮,笔笔高。”(《读杜心解》)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壮语写出,诗句显得慷慨旷放,凄楚悲凉。名家点评
《后山诗话》:孟嘉落帽,前世以为胜绝。杜子美《九日诗》云:“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其文雅旷达,不减昔人。故谓诗非力学可致,正须胸肚中泄耳。《诚斋诗话》:唐律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古今作者皆难之。……(林谦之曰:)如老杜《九日》诗云:“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不徒入句便字字对属。又第一句顷刻变化,才说悲秋,忽又自宽,以“自”对“君”甚切,……“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将一事翻腾作一联,又孟嘉以落帽为风流,少陵以不落为风流,翻尽士人公案,最为妙法。“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诗人至此,笔力多衰;今方且雄杰挺拔,唤起一篇精神,自非笔力拔山,不至于此。“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则意味深长,悠然无穷矣。《容斋随笔》:刘梦得云:诗中用“茱萸”字者凡三人。杜甫云“醉把茱萸子细看”,王维云“遍插茱萸少一人”,朱放云“学他年少插茱萸”、三君所用,杜公为优。《对床夜语》:高适《九日》诗云:“纵使登高只断肠,不如独坐空搔首。”老杜有“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整冠”,亦反其事世。结句云:“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与刘希夷“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之意同。气长句雅,俱不及杜。《苕溪渔隐丛话》:苕溪渔隐曰:此三人(按指杜甫、王维、朱放及诗)类各有所感而作,用事则一,命意不同。《瀛奎律髓》:杨诚斋大爱此诗。以予观之,诗必有顿挫起伏。又谓起句以“自”对“君”,亦是对句。殊不知“强自”二字与“尽君”二字,正是着力下此,以为诗句之骨之眼也。但低声抑之读五字,却高声扬之读二字,则见意矣。三、四融化落帽事,甚新。末句“仔细看茱萸”,超绝千古。《唐诗广选》:郭明龙曰:帽冠既重,落帽有致,正冠何为?翻案之说不然。《四溟诗话》:七言近体,起自初唐应制,句法严整:或实字叠用,虚字单使,自无敷演之病……《九日蓝田崔氏庄》:“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此中二字亦虚,工而有力。中唐诗虚字愈多,则异乎少陵气象。《艺苑卮言》:……“老去悲秋”首尾匀称,而斤两不足……然(七律压卷之作)竟当于(老杜)四章求之。《诗薮》:盛唐句法浑涵,如两汉之诗,不可以一字求。至老杜而后,句中有奇字为眼;才有此,句法便不浑涵。……如“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故不如“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也。此最诗家三昧,具眼自能辨之。老杜七言律全篇可法者,……《九日》、《登高》……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自是千秋鼻祖。《唐音癸签》:“老去悲秋”篇,本一落帽事,又生“冠”字为对。无此用事法。“蓝水”一联尤乏生韵,类许用诲白语,仅一结思深耳,可因之便浪推耶?《诗源辨体》:“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似巧实拙。《唐诗镜》:一起二语,意凡几折。三、四不胜伤感与时俯仰之情。杨诚斋谓翻案为奇,非也。孟嘉何尝以落帽为风流,子美又何尝以不落为风流耶?五、六雄高气与寒山相敌。结语伤慨留连,味之不尽。《唐诗归》:钟云:凡雄者贵沉。此诗及“昆明池水”胜于“玉露凋伤”、“风急天高”盖以此。王元美谓七律虚响易工,沉实难至,似亦笃论,而专取四诗为唐七言压卷,无论老杜至处不在此,即就四诗中已有虚响、沉实之不同矣,不知彼以何者而分虚响,沉实也?特录此黜彼,以存真诗。钟云:二语虽一气,然上语悲,下语谑,微吟自知,不得随口念过(“羞将短发”二句下)。钟云:“健”字妙于立言(“明年此会”句下)。钟云:“仔细看”三字悲甚,无限情事,妙在不曾说出(末句下)。《唐诗归折衷》:敬夫云:词旨凄壮,其佳处又不当于用旧不用旧、翻案不翻案求之。《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蒋一葵曰:次,流水联,在七言尤难。五、六,以“落”字映起“寒”字。结,达者之言,“仔细”方言而雅。陆深曰:尾联悲,感中顿悟。刘辰翁曰:此诗经诚斋说尽,旧曾手写,误作“好把”,便觉情性甚远,因赞其妙。董益曰:欲悲而喜,才喜而悲,曲尽怀抱。郭正域曰:“明年”句浅时真。周珽曰:胸中元化,笔底造工。一句一字,幽妍爽豁。陈继儒曰:出世心眼,动人旷怀,古今绝调。《唐诗评选》:宽于用意,则尺幅万里矣。谁能吟此而不悲,故曰可以怨。《瀛奎律髓汇评》:纪昀;“冠”、“帽”字复,前人已议之。一说“看”谓蓝水、玉山,非看茱萸也,亦自有理,不同穿凿。许印芳:老杜五、七律常有对起对结者,此诗但对起耳。三、四语一事化用两句,此律诗用事之一法。……五、六写现景,造句警拔,通篇俱振得起,此最宜学。结句收拾全题,词气和缓有力,而且有味。何义门云:前半跌宕曲折,体势最佳。此贼中作,故尤悲凉。非独叹老而已。《杜诗详注》:朱瀚曰:通篇伤离、悲秋、叹老,尽欢至醉。特寄托耳。公曾授率府参军,用孟嘉事恰好。《唐诗成法》:三、四,宋人极赞,然犹是明白说话。五、六,蓝田庄之壮观,方是佳句。《诗辩坻》:“羞将短发还吹帽”一句,翻案意足,“笑倩旁人为正冠”,赘景乏味,或当时即事语耶?《杜诗集评》:陆嘉淑云:此真宋人学而不能到者。吴样农云:此诗毕竟杜律第一。扬诚斋诸公所评不错也。《茧斋诗谈》:“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一句翻用孟事。孟落帽犹不知,此则防其落而倩人正之,不拘本事。《唐宋诗醇》:意颇颓唐,笔则老健。颈联撑柱,自是截断众流之句。《增订唐诗摘钞》:首四句一气,项联用自嘲语,正悲世也。结应转,字字刻挚,字字脱化。五、六写景悲壮称情。用九日事俱用得翻新。《唐七律选》:张南士云:此诗八句皆就题赋事,不溢一字。起以“悲秋”、“今日”暗指“九日”二字,然对如不对,奇绝。若“蓝水”二句,世多以写境忽之,此与崔曙“三晋云山”二语正同,正登高也。……至落句之妙,当与万楚《五日观伎》比看。一见续命缕而翻欲死,一见茱萸囊而唯恐不生,本地风光,何其神也?前人亦以此拟三唐第一,要与《黄鹤楼》《卢家少妇》同妙,神品无优劣也。《读杜心解》:“老去”“兴来”,一篇纲领……字字亮,笔笔高;三、四,宋人极口,然犹是“随波逐浪”句;五、六,乃所谓“截断众流”也。《杜诗镜铨》:二句直下,中具几许曲折(“老去悲秋”二句下)!结处仍与“老去悲秋”相应。“看”字即指茱萸,意更微妙。异乡佳节,写得十分慷慨缠绵。《闻鹤轩初盛唐评选读本》:陈德公曰:三、四跳脱有笔致。第六高凉名句,结更不为衰寂,故是警篇。评:三、四一事作两笔写,而意自相承。古人往往有此。末句著“醉把”作趣,然亦从第二“尽君吹”生出,“尽欢”则醉矣,且三、四一联,更是描摹醉态。《网师园唐诗笺》:借山水无恙,以衬人事难知(“蓝水”二句下)。《唐宋诗举要》:此等诗皆生气淋漓,不当专以字句求之。佚名

贰/
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的重阳节,这时杜甫由左拾遗改迁华州司功参军。他在左拾遗任上时,满心以为将一展平生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没想到唐王朝竟是如此腐朽,而他自身也由于书生气的直言被贬到华州来,因此心情很是抑郁消沉。在他乡碰上重阳节,虽然想要“一醉 解千愁”,但不仅不能如愿,反而增加了忧愁。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与君欢”——短短的一联之中,诗人的心情经过了曲折的几番变化,第一句先说年老逢秋的悲怀,然后是强自慰解。第二句中,因为朋友们相约, 诗人已是由悲转欢了。这两句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的复杂 心境。
既是重阳节,未免要想起和重阳节有关的一些风流典故。恰好在这时,酒意也有了几分,一阵风吹过,把头上的帽子吹掉了。想当年的晋人孟嘉重阳节风吹落帽,因酒兴正浓,全无觉察,名士风度,何等潇洒! 诗人本该也为此得意一 番,可是忽然想到了自己在风中萧疏的短发,又想起了自己的年老境困,与孟嘉的青春得意正好成对比,心情一下子又变坏了,为了不扫大家的兴,他只好强笑着请旁边的人赶快帮“我”把帽子重新戴好。这里的“羞”和“笑”字,在自我解嘲之中饱含着深沉的悲伤。
所以,在第二联中,诗人的心情便从第一联的“兴”和 “欢”转为沉重。可是,诗人并不一味地悲秋叹老,而是将他的眼光移到了远处气象峥嵘的山水之间。你看:那蓝水从遥远的天际奔腾而来,化作千涧飞流直下; 而眼前的玉山,双峰并峙,在略有寒意的秋风中,反而更显出挺拔屹立的风骨。是呀,诗人不能老是沉溺于身世的哀叹中了,而是应该学那高山坚贞的风骨和流水“穿崖透壑不辞劳”的韧性,振 作起精神积极生活下去。
第三联中,诗人并没有承接上面平铺直叙下去,而是猛 然宕开一笔,将一组高旷峻远的画面移入诗中,令读者至此不觉精神为之一振,仍然可以看出诗人雄心未老,仍然保持着坚贞不拔的风骨。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一天的观会将散,一年一度的重阳节行将逝去,醉中的诗人,将朦胧的醉眼盯着手中的茱萸,发出感叹:世事茫茫,难以自料,不知明年的重阳节,我们中又有几个人能健存?“醉”本是为了消愁,可是看到了茱萸,又勾起了新的伤感。
这首诗是杜甫七律中的杰作,宋人杨万里在他的《诚斋诗话》 中,对它有着完整的评价: “唐七言律,句句字字皆奇。如杜《九日》诗,绝少。首联对起,方说悲忽说欢,顷刻变化。颔联,将一事翻腾作二句。嘉以落帽为风流,比以不落为风流,最得翻案妙法。入至颈联,笔力多衰,复能雄杰挺拔, 唤起一篇精神。结联,意味深长,悠然无穷矣。”

叁/
这是杜甫在唐乾元元年(758),任华州司功参军时写的诗。蓝田在长安西南三十里,山川佳美,是当时的风景胜地。崔氏在此建有幽静雅致的别墅,与诗人王维的著名的辋川别业东西相望,杜甫又能从八十里外的华州前来叙会,其人虽名字不传,看来当是和杜甫性气相投的高尚之士。九月九日是个古老的节日,在汉以前,民间已有佩茱萸、饮菊花酒、登高、野宴等节日活动。相沿至唐,连朝廷也有赐百官茱萸之制了。何以九月九日如此受人重视?据说这是因为“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的缘故。“宜于长久”即是有助于延年益寿,因此古来诗人逢此佳节吟咏特多,杜甫就写过有关九日的诗十四首。除这首诗是传世的名篇外,尚有七律“重阳独酌杯中酒”一首也是佳作,不妨一读。“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四十七岁,连“下寿六十”的年龄也不到,根本算不得老,但是由于仕途的蹭蹬和生计的艰难,他壮志未酬,已心力交瘁,过早地衰老了,所以自称“老去”。如今正值秋令,草木凋零,气象萧瑟,对景伤情,不觉又增添了几分悲哀,诗人只好勉强自宽自慰,能消几多愁,就消几多愁。只起首这一句,就给全诗笼罩上感慨苍凉的气氛。虽然如此,在百无聊赖中,这“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的重阳节总算来到了,伤老的心情是相应好了一些。特别是到了崔氏庄上,主人的殷勤,良友的叙晤,唤回了诗人往日的豪兴,他决心在今日和崔君痛痛快快地共度佳节。老去悲秋,时非一日,兴来尽欢,只在今朝,所以第二句虽然已由写悲转入写欢,细细体味,仍然带有拂拭不去的苍凉。“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九日的宴会照例是在野外举行的,所谓“藉野饮宴”是也。席上人佩茱萸,共饮菊酒,笑谈戏噱,其乐融融,诗人周旋其间,也感染上欢乐的气氛。但是秋风野大,宴饮之际,忽然一阵风来几乎吹落诗人的帽子,他生怕露出萧疏短发,衰容生厌,就笑着赶紧请旁人帮他把帽子戴好。殊不知不自正冠,唐突他人,反而失却礼仪。看来诗人顾了这头忘那头,这时确实有点酒意了。这正是“兴来今日尽君欢”的结果。尽欢的表现,人各不同,老人和青年不同,高士和俗物不同,杜甫写自己的宴饮尽致,只用这样淡淡的笔墨点到即止,可谓风流蕴藉,十分切合他的年龄和身份。因此这一联被人激赏是无怪其然的。但是也有人从用典的角度加以赞赏,说什么“颔联将一事翻腾作两句,嘉以落帽为风流,此以不落为风流,最得翻案妙法。”经查,陶渊明为他外祖孟嘉写的《孟府君传》,只有孟嘉落帽,浑然不觉,戎服无冠,失仪被嘲的记载,并无孟嘉以落帽为风流的情事。因此这一评论就因失去前提落了空。其实读诗应当以意逆志,有些诗句从当时的情景求之即能得其风旨的,大可不必牵扯到用典问题上去。这是不可不注意的。“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在这一联中,诗人用“落”字写水的流动,用“寒”字写人对山的感觉,准确而精炼地写活了山水。又用“远”字和“高”字拓宽视野,充分展示山水的壮观,给人以美的享受。他人写七律四句以后,笔力多衰,而杜甫却能推开一步,用阔大的意境,凝炼的笔墨,雄伟的诗句,使文气陡然振起。不是大手笔是很难做到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这两句写的是九日之感,为全诗作结。今年的九日之会,饮宴则高朋满座,极目则山水移情,的确是欢娱难忘。然而明年能否有如此良会,人人能否安然无恙,在这动乱多故,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年代,可就谁也说不准了。兴念及此,诗人不觉百端交集,拿起茱萸,醉眼朦胧,细细地看了又看,仿佛对它说: “您真有能耐使人们延年益寿,青春永驻么?”这就巧妙地和开头“老去悲秋”的感慨苍凉遥相呼应,使全诗成为一件结构完美、感情真挚的艺术珍品。佚名

肆/
此首诗作,在看似潇洒豪壮的笔调中略带几分凄清哀伤的味道。
重阳佳日,登高赏菊,饮酒思亲,成了历来文人共同的抒写主题,而诗人杜甫,却别出心裁地在这一题材中感叹老态,抒写忧愁,让诗作呈现别 一面貌。秋天,落叶飘零、满地黄花,总是带给人太多的伤感愁怀。而当盛年不再之际,萧瑟的秋风与凋黄的落叶又似乎总是关合了衰老。因此,善感如杜甫,在重九佳日这样美好的节令,面对秋景,不免暗抒愁怀:“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面对满眼秋色,身旁没有妻子宽慰,膝下亦无儿女环绕,但好在有友人陪伴。因此,他说愿意趁着兴致,与友人尽欢而散! 其实,又有谁读不出他“强自”为乐的内心世界呢!不知什么时候,头上只剩下几根萧索稀疏的短发了,是“白发搔更短” 之故吧! 为了略加掩饰,老人在头上特意加了一顶帽子。可是,那秋风也太不知趣了,总是开玩笑似地试图将它吹落,让“我”的萧疏短发和“龙钟” 年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所以诗人不得不强颜为欢,笑着请旁人为他正一正这“调皮”的帽子! 这里,杜甫巧妙地化用了“孟嘉落帽”的典故。 东晋王隐《晋书》载:“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只是名士的风流蕴藉在杜甫诗作中化为年老的悲哀与 感伤。重九登高,杜甫也未能免俗,“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诗人宕开哀叹的笔墨,来写水、写山。水为“蓝”水,山是“玉”山,蓝水奔泻,玉峰并立,无限豪壮由此特出,豪壮中又含几分柔美。这是给人以无限希望的美好景致,面对如此美妙的山水,诗人又作何感想呢?“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菜萸仔细看。”刹那间,情绪从高峰跌落到低谷! 山水依旧,人事难料! 明年此际,我们还会有几人健在,来此相聚? 诗人的心情转为沉重,却向酒中寻找慰藉。在醉眼蒙眬之际,手把茱萸,细细赏玩,似要把这茱萸的每一瓣花、每一片叶都刻进脑海,装进未来的 记忆中。佚名



《九日蓝田崔氏庄》 [中唐·杜甫·七律]
人老了,又面对着悲凉萧瑟的秋色,只好勉强宽慰自己了。今日恰逢重阳佳节,我也来了兴致,和大家在一起尽情欢乐。惭愧的是,我的头发稀稀落落,因担心帽子被风吹走,笑请旁人把我的帽子扶正。蓝溪的水远远地从千条溪涧中流过来,玉山高耸冷峻,两峰并峙,千古不变。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zhū)萸(yú)仔细看。 明年我们再相聚时,谁还健在呢?不如多饮几杯酒,拿起茱萸好好看看,期望明年再相会。《九日蓝田崔氏庄》,这是大诗人杜甫在唐乾元元年(758),被贬任华州司功参军时所作。
九日,即九九重阳节。在汉以前,民间已有佩茱萸、饮菊花酒、登高、野宴等节日活动。蓝田在长安西南三十里,山川佳美,是当时的风景胜地。崔氏,乃大诗人的朋友,在此建有幽静雅致的别墅。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人老了,又面对着悲凉萧瑟的秋色,只好勉强宽慰自己了。今日恰逢重阳佳节,我也来了兴致,和大家在一起尽情欢乐。其实,大诗人作此诗时才四十七岁,正当壮年。即是按故人“人生七十古来稀”的看法,离“老”还很远。故此,首联的“老去”,乃大诗人被贬后的心老。但是与一众老朋友相会确实又很开心。“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惭愧的是,我的头发稀稀落落,因担心帽子被风吹走,笑请旁人把我的帽子扶正。《晋书·孟嘉传》:“九月九日, 温 ( 桓温 )燕龙山 ,僚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 嘉良久如厕, 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 嘉坐处。 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后以“孟嘉落帽”形容才子名士的风雅洒脱、才思敏捷。 孟嘉也是九日的“吹帽”是风流倜傥;而颈联大诗人的“吹帽”却是自嘲自己的老态必现。更有对比之意。“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蓝溪的水远远地从千条溪涧中流过来,玉山高耸冷峻,两峰并峙,千古不变。眼前是美好的河山;今日是欢聚的重阳九日。理应是狂欢的日子。“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明年我们再相聚时,谁还健在呢?不如多饮几杯酒,拿起茱萸好好看看,期望明年再相会。但无论如何心情却是好不起来:美好的江山,想为之报效却是不能;社稷,却是如此的黑暗。还是有酒今朝就醉吧,也许明年再相聚就不一定少了谁呢!《九日蓝田崔氏庄》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大诗人与众友人重阳节相聚的场景,抒发了大诗人内心悲凉而又强颜欢笑的心境,反映了大诗人热爱祖国河山却又无能为力的无奈哀伤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