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你介绍我是谁 大家好,我是金志龙,来自余姚市教育局教研室,是朱乐平名师工作站第23组成员,很高兴再次与您相遇。 2 本期内容有哪些 (1)听一听: 《数学的解释——数学是思维、数学是语言》节选自《数学史简编》第6章(王青建 著) (2)读一读: 《认识公顷》的不同教学设计赏析 3 轻轻松松听听书 以上听书栏目内容改编自《数学史简编》第6章(王青建 著) 4 坚持阅读8分钟 《认识公顷》的不同教学设计赏析 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很特殊。公顷不仅“大”而且离学生“远”,这两点特殊性恰恰是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认识公顷》一课教学中,学生主要有三个难点: ①难以体验。公顷这个单位在生活中不常用,学生不熟悉,缺乏和公顷相关的活动经验,甚至我们大人有时候也不清楚这个面积单位;它是大单位,大得无法用感官直接直观的触摸感知。 ②难以建立表象。公顷和我们以前学的面积单位不同,学生没办法联系到熟悉的参照物,找不到标准式,说不清楚,又感受不到;有些学生课后也无法建立表象。 ③难以建构与其他面积单位的关系。因为和之前面积单位进率脱节,不能准确进行进率转化,进率容易忘记。 同课异构,就是以同一个教学内容为主题,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虽然,都是教学《认识公顷》,但是不同的教学研究者对其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同,就会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或者致力于同样的教学目标,但采用的教学结构也会不相同。 1.要不要体验活动。 笔者在知网搜索相关“公顷的认识”期刊文章共51篇,100%的学者都认为情境体验在公顷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公顷计量单位概念的形成,应以学生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有教师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课前活动积累经验,课堂活动理解概念,课外活动应用概念;有教师如严亚雄在《有感情、重体验、促思维》,冯玉新等在《立足“三学”,以“学”促“思”》都不约而同的在课中设计多种体验活动,如找准参照物、对比活动、估测活动等帮助学生体验。也有学者从学材选择加工的角度,利用连接性材料帮助学生进行体验,建立表象。 但是在公顷的教学过程中,体验活动不能只局限于教材提供的平面化与动画素材,让体验活动只停留在看一看、听一听、算一算等形式;体验活动要真正让学生体、验、悟,设计不留于表面的深层体验活动。 2. “具身认知”体验典型设计 基于具身理论,余姚市实验一小的朱震绯老师设计了《认识公顷》一课教学,给了我们很好地启示。朱老师的《认识公顷》教学活动设计了两大环节,如下图所示:第一板块“课前具身学习——体验公顷活动”;第二板块:“课堂教学基于体验活动——建构1公顷的表象”。 活动1——围1公顷。在教师带领下,全班学生测量400米操场及外围部分,先用绳子围出边长是100米的一个正方形。每个学生相距十米,用自己的身体围1公顷。 活动2——看一看。看一看1公顷的操场面积有多大。 活动3——喊一喊。在围出来的1公顷边上喊一喊,听一听声音在这里的传播。 活动4——绕圈1公里。沿着围出来的1公顷的边上走一走,跑一跑。 3.我的想法 学生的感知觉系统不仅仅只是视觉,我们的听觉系统、触觉系统都能感受方位和距离。具身学习是通过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促使学习者的认知、心理和情感水平发生变化。具身认知学习理论启示我们要不断创造条件,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训练手段以体验、探索、实践、感悟、迁移以促成真正意义的学习,进而实现学生成长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与差异性。 1.“重对比”的教学设计 在教育部优课课例中,广西梧州市民主路小学的黄波老师给我们呈现一堂精彩的《认识公顷》。黄老师的教学结构主要是三大板块,分别是:情境引入、认识1公顷、巩固拓展。在认识1公顷的教学重点中,通过地图上的面积大小的参照比较,让学生对公顷的整体可感知、可比较,引导学生们去体验,去建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环节1——找一找1公顷。围绕“1公顷到底有多大?”来推进研究。想象的基础上给出标准式:市政府广场,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环节2——算一算1公顷。猜想学校的占地面积有没有1公顷?算一算多少个篮球场,多少个教室的总面积也大约是1公顷。 环节3——估一估1公顷。围绕“哪些地方的面积也大约是1公顷?”来推进研究。把市府广场放入到卫星图中。在同一幅比例尺的地图中,找到并框出1公顷的大小,猜猜这是什么地方。有购物商场、有田野、有学校所在地。拓展长方形的1公顷。 环节4:估一估几公顷。用学到的公顷的知识估计生活中场所的面积。 2.我的想法 “公顷”表象的建立应该要有路可循,应该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表象是由记忆和想象的共同连结,在头脑中建立认知。所以,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教学活动,应该先给学生建立记忆表象。在记忆表象的建立过程中,应该提供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广场面积是1公顷,让学生建立1公顷的标准概念。然后是通过表象的复制来强化概念,例如可以在地图上找一找1公顷的标准式地方,可以推理1公顷的土地里有几个100平方米等。当标准式建立和巩固后,我们可以进行表象推理,可以提供给学生形状是长方形面积是1公顷的面积,通过估计和计算验证,建立1公顷的非标准式概念;也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不太标准的面积近似1公顷的土地。最后,依托头脑中建立的1公顷的标准式与非标准式,让学生估一估几公顷,并验证,从而完善并建立几公顷的概念结构。 1.“重结构”的教学设计 2014年10月,金坛市朝阳小学吴荣强老师的《公顷的认识》课例发表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吴老师的教学主要分为下图6个步骤,我重点将论述第2环节与第3环节,分析他是如何用数学文化,用面积单位的序列结构来帮助学生建构公顷的概念。 路径1:理清面积单位知识的序。 提供学生资料。市制单位:顷、亩、分、厘、丝、毫。英制面积单位:平方英里、英亩、平方码、平方英寸。以及常用公制单位,也就是国际制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随着各国的交往需要,最后规定公制单位为法定面积计量单位。 路径2:理清公制面积单位的进率。 对已经学习的面积单位进行梳理。围绕“数学上用怎样的图形来规定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这三个面积单位相互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在复习中逐步完善表格。 观察表格,形成共识:我们都是借助正方形来规定单位面积的大小的,正方形的边长每扩大10倍,面积就可以用一个新的面积单位来计算,所以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10=100。 路径3:用面积单位规定的序进行合理推断。 有没有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如果有,可以用什么图形来规定他的大小?你认为这时候正方形的边长会是多少?学生迁移,10米,100米,1000米。教师直接切入:在数学上,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面积规定是1公顷。让学生计算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进一步完善表格。 路径4:为什么公顷和平方米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0? 思考后,出现了自主阅读材料——公亩的介绍。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表格,整理形成板书。 2.我的思考 概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将新概念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所以,有必要将“公顷”纳入到原有的面积单位进率结构中。学生学习进率有困难,主要是不清楚公顷的来龙去脉,把这个“脉”理清楚了,学生就明白了。“脉络”的建构主要是要依靠原有面积单位知识,延续原有面积单位研究方式。学生之前在研究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时候都是用边长是1厘米、1分米、1米的正方形去表征的,现在1公顷的表征延续,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的结构化。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先唤醒原有的面积单位的表征方式和研究方法,顺利引出了公顷及更大面积的单位表征方式。 本节课中,吴老师利用了“平方十米”(公亩)来帮助学生建构公顷的表象。生活中,公亩不是常用土地面积,因为它容易于亩混淆,并且数学优化等问题也不经常使用。但是,在本节课的文化氛围中它的出现是那么顺其自然。它的介入,帮助学生建立起连续的结构,完整的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笔者在知网查阅的51篇关于公顷的教学设计,有36篇是用到了公亩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序。归纳总结后有3个优点:能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更利于知识结构化;有助于后续学习推理。人教版、苏教版教材都提供了100平方米“平方十米”(公亩)这认知参照,的确有优势:相对1公顷来说它比较小,相对比较直观,学生便于感知;体验感悟的过程便于操作;数据简单,推算转化起来也比较方便。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还有很多教师在努力,如全国创新课堂展示活动一等奖高丽老师利用VR技术,让课堂尽可能地虚拟实景,让孩子沉浸式地体验实景,俯视好大好大的面积,估测好大好大的面积,甚至站上好大好大的地方,使孩子的间接经验直观化,并凭借参照物类推更大的面积单位,发展了空间观念。 朱乐平老师曾经说过:当通往目的地的路只有一条时,我们无法比较;但是当通往目的地的路有两条或两条以上时,我们才有了比较的机会。在比较过程中,我们或许选择了新的那条路,或许我们又有了新的创新。 以上是我对不同教学设计的赏析,解读视角的不同以及本人教学能力的限制,可能与原有教学的设计意图略有偏差,请各位老师见谅。但是,总是心怀感恩。感恩同仁们不同的教学探究,给予我们教学以不同的视角,给予我们实践以不同的维度,从而我们的教学能少走弯路。 你若盛开 蝴蝶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