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葬花吟》到《桃花行》:四首诗里看林黛玉从目下无尘到和光同尘

 水月澜曦 2020-04-23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而林黛玉的诗里多含谶语,既预示着贾府众女儿的命运走向,又是林黛玉成长的重要指向。

《葬花吟》到《桃花行》:四首诗里看林黛玉从目下无尘到和光同尘

鲁迅在评说《红楼梦》的价值:“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为不同,所以其中叙人物,都是真人物。”

这里所说的真人物,就是虽然不是现实中所存在的人物,但却真实地描写了现实中某种人物,反映了人性格和感情的复杂性。

林黛玉是曹雪芹最钟爱的人物,他用了诸多的笔墨来塑造这个“真人物”。在他的笔下,林黛玉从小小的少女成长为待嫁的姑娘,她也完成了从恃才傲物、目下无尘到和光同尘,从小我到大我,从自伤自怜到看透所有人命运后无奈、绝望的蜕变。而这些,通过林黛玉不同时期的四首诗,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葬花吟》到《桃花行》:四首诗里看林黛玉从目下无尘到和光同尘

《葬花吟》:花落人亡两不知,表达的是客观环境的摧残

这是林黛玉的自我迷失时期。

此时的林黛玉,目光几乎都放在自己的身上,心中自有一股怨尤的情绪在。

林黛玉进贾府时只有六、七岁,正是不知人事的年纪。自她进入贾府以来:

贾母对她就万般疼爱:“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宝玉对这个妹妹也是格外亲密、怜惜,每次两人有了矛盾,总是贾宝玉先赔不是,哄着黛玉。

与贾府的三个姐妹相比,黛玉无论是在才情,还是容貌上,都更胜一筹。小姑娘难免就自视过高,目下无尘,待人处事上就有些娇纵任性。

这时的黛玉是恃宠而骄的任性孩子,无意中便得罪了不少人。

第七回,周瑞家的帮薛姨妈送宫花时,她对周瑞家的说:“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黛玉这话可以说是全无情商,一句话把所有人都得罪了。

《葬花吟》到《桃花行》:四首诗里看林黛玉从目下无尘到和光同尘

第一个当然就是周瑞家的,真愣愣地便扫了她的面子。

第二个当然就是薛姨妈,人家好好的送宫花,还送出错来了。

第三个就是王夫人,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你打她的脸,不就是不给王夫人面子吗。再有就是薛姨妈,她是王夫人的亲姊妹。

第四个就是其它姐妹心里也会不舒服。这送宫花,有先自然就有后,林黛玉觉得自己被放在后面了不高兴,这话里就有了不甘于其她人之后的意思。

黛玉这样的处事方式,不难想象她在贾府里得罪过多少人。而如同王熙凤所说的,这府里的哪个管事妈妈又是简单的。林黛玉虽有贾母的偏爱,但是阎王好过,小鬼难缠。那王善保家的仗着自己有几分体面,连探春这个正经的贾家小姐还敢在抄检大观院时去拉她衣襟,更何况林黛玉只是借居在此的表小姐。这也是林黛玉在《葬花吟》里所写“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真实写照。

薛宝钗来到贾府,她的“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使得林黛玉内心就更加的“悒郁不忿”。

《葬花吟》到《桃花行》:四首诗里看林黛玉从目下无尘到和光同尘

因为得罪了婆子丫头,让黛玉在贾府的处境艰难,薛宝钗的到来,又打破了她内心那种俯视众人的自信。

《葬花吟》写花,写春,写闺中女儿,通篇都带着林黛玉自己的影子,情调浓烈而忧伤,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黛玉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写出了黛玉的焦虑不安和迷茫。

除此之外,这首伤春诗里还有控诉,还有怨忿不平之意,认为花落是风雨摧残,而人亡是因为现实的风刀霜剑。

此时的黛玉就好像初入社会的新人,那种完美的理想主义和残酷的现实主义发生了碰撞,曾经憧憬的,曾经信仰的,仿佛一夕之间都崩塌了。于是便开始忿忿不平,开始不确信,继而开始怀疑自己。

《葬花吟》到《桃花行》:四首诗里看林黛玉从目下无尘到和光同尘

《秋窗风雨夕》:何处秋窗无雨声,觉醒的开始

这是黛玉的反思和觉醒时期,是打破和重建的开始。

与现实的碰撞之后,往往便是反思,是觉醒。林黛玉是聪慧灵巧的女子,她是世外“仙姝”,她的成长,便是从觉醒开始。

这首《秋窗风雨夕》虽仍然是作者自伤身世之作,却不难发现,相较于《葬花吟》,这首诗中少了抑塞之气和傲世的态度,基调更加的凄凉、颓败,那是怀疑和动摇后的彷徨,是打破和重建之前的自我否定。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黛玉意识到风霜刀剑的现实性和客观性,无论花存不存在,风雨都会如期而至;无论她身处何方,现实的残酷都存在。

《葬花吟》到《桃花行》:四首诗里看林黛玉从目下无尘到和光同尘

黛玉此时最大的变化就是她对周围人态度的改变,她身上没了那股忿郁不平之气,整个人更加平和。

在和贾宝玉的关系里

自从贾宝玉送旧帕定情后,两人再也不像从前“三天恼了,两天好了”,不再会吵得不可开交。

在和众姐妹的关系里

林黛玉虽仍然会打趣众姐妹,但却不再如从前那样尖锐、刻薄。

第三十八回,众人作菊花诗,李纨判黛玉夺魁,林黛玉不再执着于孰前孰后,而是同众姐妹讨论哪句诗更好,好在哪里。

在和薛宝钗的关系里

两人互剖心迹,不但前嫌尽释,而且结为金兰姐妹。

先是林黛玉在大观园里不小心说出了《牡丹亭》《西厢记》的句子,薛宝钗诚心劝说她;再是林黛玉生病,薛宝钗送燕窝。

在人情事故上

黛玉也开始有所觉悟,知道那些婆子丫头们不能随便得罪。

在薛宝钗建议她少食人参肉桂,多用些燕窝时,她也会感叹:“……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

而薛宝琴的到来,完美的印证了林黛玉的这种转变和成长。

作者先是借诸人之口铺垫了宝琴的容貌和才情,接着又写了贾母对她的疼爱甚至超过了宝玉。要是放在过去,这几点都是林黛玉的痛点。和宝钗初入府时黛玉的“悒郁不忿”对照,黛玉丝毫不受影响,还“赶着宝琴叫妹妹,并不提名道姓,直是亲姊妹一般”。

《葬花吟》到《桃花行》:四首诗里看林黛玉从目下无尘到和光同尘

《五美吟》:岂得羁縻女丈夫,对男权社会失望的开始

《五美吟》在林黛玉的诗歌史上是一个重大转折和突破。

在这之前,林黛玉几乎所有的诗都是在自叹身世。直到写出《五美吟》,代表着林黛玉境界的转变,她不再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个人命运上,开始抬头看世界。这是林黛玉的蜕变,她开始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上,从社会,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薄命女子的命运。

这个时期的林黛玉,是自她到贾府后最幸福的时光。

毫无疑问,林黛玉是个缺爱的小孩,在她的成长过程里,并没有享受到太多来自亲人的温暖。五岁丧母,没有同胞的兄弟姊妹。之后被送入贾府,虽然得到贾母的疼爱,但她跟贾母之间并没有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

《葬花吟》到《桃花行》:四首诗里看林黛玉从目下无尘到和光同尘

自从她跟宝钗结为“金兰契”后,她收获了姐妹们的情谊。

第五十二回的冬闺集艳图,宝钗姊妹和邢岫烟都齐聚在潇湘馆说话,后来又叫来香菱和史湘云。而在这之前,林黛玉跟这些姐妹间的关系更像是旅行团团员之间的关系,一起玩时大家嘻嘻哈哈,然后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几乎每次贾宝玉来找她时,她不是独自卧在榻上,就是独自垂泪。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得到了薛姨妈慈母般的疼爱。

她会搂着林黛玉跟她说:“好孩子别哭,你见我疼你姐姐你伤心了,你不知我心里更疼你呢”;在贾宝玉生日开夜宴时,薛姨妈会因为夜深了而专门打发人来接黛玉。

《葬花吟》到《桃花行》:四首诗里看林黛玉从目下无尘到和光同尘

《五美吟》是林黛玉人生境界的一大提升,她开始放下自己。除此之外,还通过对历史上五大美人的歌颂,表达了她对贾宝玉,对封建男权社会控诉。

黛玉笔下的五美,前四美:西施、虞姬、明妃、绿珠都牺牲在男人的权利游戏里,而红拂不甘被命运摆布而努力追求幸福。黛玉在在悲叹女子作为男人权利争夺牺牲品的同时,也赞美她们的担当与勇敢,并谴责了男人因无能和不作为,而把女子推出来作牺牲品。

《葬花吟》到《桃花行》:四首诗里看林黛玉从目下无尘到和光同尘

在第六十二回有一个细节:

这一天是宝玉的生日,姐妹们一起玩乐的间隙,宝玉和黛玉站在园子里聊天,远远地看到探春在处理家务,于是两个聊起了管家之事。黛玉发了一句感慨:“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宝玉却接了一句:“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

听到宝玉的话,黛玉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话去了。

黛玉其实是失望的,随着年纪的增长,黛玉已经开始蜕变,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人情练达、世事洞明,而宝玉还是那个贪花问香的顽童。这也是作者在开篇所写的“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五美的薄命是因为男人无能,红楼女子的薄命,同样是因为男人无能。

《葬花吟》到《桃花行》:四首诗里看林黛玉从目下无尘到和光同尘

《桃花行》:泪干春尽花憔悴,看透世事便只剩荒凉

对黛玉来说 ,《桃花行》是她的收泪之作。

和《葬花吟》相比,《桃花行》实在不出名,然而这首诗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葬花吟》。

诗中有“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林黛玉本是三生石旁的绛株草,她来到尘世,就是来还眼泪的,如今泪干也就象征着缘尽。

对整个贾府女儿来说,曹雪芹也是借黛玉之口宣布她们薄命的开始。

诗的最后一句是“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紧接着之后,便开始了对诸女儿命运的宣判,贾赦看上鸳鸯,王熙凤恃强羞说病,彩霞要嫁给酗酒赌博、容颜丑陋的旺儿之子,再之后是抄检大观园,晴雯被赶出府病死,贾迎春错嫁中山狼…..

《葬花吟》到《桃花行》:四首诗里看林黛玉从目下无尘到和光同尘

《桃花行》虽仍是发悲音,却没有了曾经的自伤自怜,有了几分道家的自然、本真之感,黛玉也似乎悟到了花开人亡的规律都是客观的。诗中以泪喻花,以花写泪,达到了景为情设,情为景触的效果。也就是王国维先生的无我之境:凭借事物本身为参照物来观察另一个事物,所以不去分清那个是自己,那个是事物。

黛玉写诗时,节气上是春天,良辰好景的时令;而黛玉也正是青春年少,人生最美的年华。但是于贾府而言,离大厦倾覆已经不远;于黛玉的生命而言,也已经是油尽灯枯,夕阳晚景了。

《桃花行》充满了哀音,若说《葬花吟》表达的是迷茫和忧伤,那《桃花行》表达的则是一种无奈,一种看透自身命运,也看穿贾府诸人未来命运,却又无可奈何的绝望。《葬花吟》感叹的是世事艰险,个人命运无常,而《桃花行》却带着“目光放远,万事皆悲”的人生哲理。

《葬花吟》到《桃花行》:四首诗里看林黛玉从目下无尘到和光同尘

薛宝钗参透的是世事的无常,因此她能做到随分从时,在那个残酷的社会环境下努力地活下去;而黛玉看到的却是命运最终无法更改的悲剧,她绝望而悲观,最终花落人亡。

在大观园这个理想世界里,林黛玉演绎了属于她的自我完成。她孤独地成长,孤独地爱,孤独地看自己,孤独地看贾宝玉,孤独地看贾府,孤独地看整个封建男权社会,最后绝望地离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