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的主线

 哲学爱好 2020-04-23

历史,如果不看那些服饰史、家具史之类的,历史就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找到社会问题,历史就会看得明明白白。

这个社会问题就是战争,或者称为内耗。

华夏上古史要从禅让制说起。当时的禅让制指的是部落集团首领职位在几个大部落之内流转,当然,小部落肯定是既没资格也没能力的。但是在这个流转过程当中经常发生冲突,甚至会引发大规模战争,权利平稳流转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问题。所以在各部落集体协商(间或镇压)之后,决定部落集团首领的职位只在某个特定部落之内流转,其它部落不再享有觊觎权柄的资格。如果对古代历史稍有了解的话,就可以看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大义”,也是最初的王朝化--夏朝建立。

华夏古代的社会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成熟。当时社会动荡,主流的思想,比如道墨儒法这些思想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社会问题而产生。这里先说说道家学说。道家学说最初产生不太可能是周王室,应该是各个诸侯国的劝谏集合成书。意思是说,咱们这些诸侯之间打仗跟你周王室没关系,别总想着什么事都插一腿,你老实地看着,用你的时候出来站个台就行啦。所以周王室发出感叹说,这要是小国寡民该多好,谁也不打架,老死不相往来嘛,我周王室的权威也能建立起来。可惜,周王室彻底衰落了。

墨儒法三家学说则是对社会整体的考察,都强调秩序,目的用两个字来形容的话就是“止战”。其中墨家与法家学说强调的秩序根本是背道而驰的,墨家强调底层秩序,底层产生法律,天子也由底层选举。法家强调上层产生法律,天子世系流转。两相比较一下就能发现,墨家的政治主张比较幼稚,不专业,法家更有操作性,有调动大资本的能力,更容易实现。在战国时期用法家学说也会产生强力的政府资本,以在战国生存下去。

儒学,实际上是这两家学说的调和派,强调皇权的世系流转能保证流转时候的基本稳定,强调限制皇权、众臣拱卫又使底层拥有更大的权力。

另外还有一个著名学说--兵家。兵家学说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兵者,诡道也”。首先兵家不是打仗的学问,而是求生的学问,都是实用手段,目的就是“我活你死”。不讲什么学派分别,只要好用我就用。很多人说皇帝用策是“外儒内法”,我觉得不是这么回事,应该是“外儒内兵”。面上看,皇帝是守规矩的,行为可预测,也可信任,但是背后实施的手段则是哪个好用就用哪个,绝不会讲学派分别,就是讲实用,不会被学派言论绑架。

整个社会的止战和政治上层的平衡,成为其后近两千年不断进行政治改革的目标。安全、和平,这是大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有一句话对此描述得极为深刻,“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征战产生巨大内耗,如果不能尽快统一各国,无论多强盛的国家都支付不起这样的消耗,直到最终被拖垮,这就是统一的最重要动力。

最终秦国夺得了这场竞赛的胜利。现在天下一家,政治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内部。秦国以法家思想治理天下,这里再次说说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用一个成语就能说明白--指鹿为马!用通俗的话说,当时赵高牵了头鹿上殿。“皇上,这头畜牲,”赵高指着鹿跟胡亥说:“您说叫鹿它就叫鹿,您说叫马它就叫马,它叫什么您说了算。”

这个故事说出了法家的最基本思想--众官僚执行法律,而制定法律的只有皇帝,而且也只有皇帝才有制定法律的资格。

这是种高度集权的思想,保证了秦国能够用最大的能力进行战争,从而统一天下,但在战后却不适于当时宽松的和平环境。秦国灭亡,原因在于战后利益分配不均。大家都知道,战后实行的是郡县制。郡县由官员管理,官员由秦始皇任用,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利益被秦始皇独占了,无论是原有各国的贵族或者老秦人的贵族都没有得到多少好处,与战国习俗完全相悖,他们当然不满。

秦始皇活着时候尚且要巡游天下,压服各地,一旦秦始皇死去自然战乱纷起。最重要的是,老秦人对战后分配同样不满,以至二世而亡,只和平了区区十二年。

七年战争之后,刘邦做了皇帝,实行宽法,也作了适当的分封。这个时候基本实行的是自由经济政策,或者叫黄老之治,同时杂糅法家思想,民间经济在战后快速恢复,形成了著名的文景之治。但是这段时期并不是平安无事,在政治上层的斗争同样激烈,比如说吕后灭族、选举皇帝、藩王作乱,汉文帝时期才形成都认可的帝位传递制度。

汉武帝刘彻上台之后面临的是盛世之后的危机,解决办法只有一个--集权。

汉武帝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比如开创察举制选拔官吏,掌握官吏的任免权。颁行推恩令,分化藩王的力量。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财政集权。独尊儒术,逐渐对官僚体系进行改革,确立社会主流思想,从思想上改变自由经济体系。强干弱枝思路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形成的。

但这些还不够,地方经济仍然具有挑战中央的能力,随时都有叛乱的危险。然后汉武帝想出一个方法--发动外战,针对北方的战争。战争,能加强政治集权,能加强经济集权,能练出强军,而且是刘彻自己亲自掌握的强军,没有比战争更好的方法了。连年战争打出了强汉的名声,同样也使民间经济受损。

汉武帝晚年受不了外界的压力,同时也知道实行的政策不是长久之道,所以全盘否定了自己曾经实行的政策,下了个罪己诏。

汉武帝之后,他培养出来的强大军事贵族逐渐掌握了政权,上层政治失衡,地方崛起,国家逐渐滑入深渊,军阀、世家逐个出现,这就有了三国之乱。

政治平衡在曹丕当权时代出现了转折点。曹丕为了拉拢士族,推行了“九品中正制”,使官吏的任用权完全掌握在士族手里,士族成为了独立的力量,完全架空皇帝,上层政治彻底失衡。

南渡之后,士族依靠流民的大量补充,在庄园经济基础上拥有了基本的武装力量,进一步成为门阀,能够与贵族抗衡。但在上层政治层面,因为皇帝沦为傀儡,贵族与门阀之间没有缓冲,两者的斗争更为激烈。

乱世之后,两者的力量都大幅下降,隋文帝杨坚也有机会暂时掌握住两者。隋炀帝杨广在历史上评价不高,但他的功绩是抹杀不掉的。1,开凿运河,使中南成为一体,大幅降低流通门槛。2,推行科举制度,掌握官僚任免权,降低世家的影响力。官僚体系重新成为皇帝的力量,能够与贵族对抗,曹丕走的弯路现在才回到正途。做完这些后,杨广发动辽东大战,想要进一步消磨贵族的军事力量,可惜功亏一篑,士族与贵族联手推翻了杨广。

唐代基本延续了隋炀帝的政策,但也没有更进一步的政治改革,连帝位传递制度都没有做好。唐中期之后,地方军阀蜂起,乱世开始。

到了宋代,得益于世家、贵族在乱世中逐渐式微,政治上层逐渐形成共识。1,必须消灭世家。2,军事力量必须可控。所以宋代自开国起就大力推行科举制度,并且有了杯酒释兵权,军事力量纳入官僚体系当中。

军事力量的集权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官僚掌军不专业,二是官僚集团力量过度庞大。不专业导致了“弱宋”的称号,文官集团的庞大导致“冗兵冗员”,同时也逐渐架空皇权。也是从宋代起,民间暴乱逐渐成为干涉历史的力量之一。

立国多年之后,地方经济逐渐壮大,尤其是南方,在隋唐时期的大开发之后又出现了大发展,此时南北经济差异已经非常明显。这时政坛出现一位大人物--王安石。王安石是官僚集团的大叛徒,因为王安石变法搞的是财政集权,最受益的就是皇帝。改革的阻力是很大的,但也有成果,不然徽宗皇帝也不会有钱修园子。结果是地方与中央、南方与北方,矛盾都在加深,直到靖康速亡,再次南渡。

高宗赵构比较老实,官僚说什么他就做什么。当时北人南渡与当地南人之间的矛盾是比较大的,能够平息矛盾、形成共识,既有外部军事压力的原因,也有赵构安抚各方利益的原因。政局平稳之后,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是军事集权。这个事情已经是共识了,怕的就是出现军阀。多数人都是老老实实的上交兵权,少数不愿意交的就被处置了。

因为改革总体来说是失败的,此后终南宋一朝,官僚集团已经没有了自我改革的勇气,南宋各帝基本上都是被架空的。

元代在政治上没能再行一步,反倒陷入内斗,唯一能够称道的就是沟通了北运河。

朱元璋在历史上名声也不好,但确实是位能够看透历史的君王。明代立国之后,朱元璋很干脆的杀掉冒头的军事贵族,实行了勋贵制度。平时在京城待着,打仗了才让勋贵领军出征。这个制度既保持了军事上的专业性,同时也消除了形成军阀的可能,而且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好处--勋贵是皇帝自己的力量,可以协助皇帝共同压制官僚集团。朱元璋对官僚集团的管制是很严酷的,当时的宰相都被杀了,设立锦衣卫监视百官,以后还要加上厂卫,又比如设立粮长,使官僚集团管理不到基层,再有剥皮填草,顶大诰进京告官这些,反正是要尽量削弱官僚集团的力量。又要能用,又要可以控制。再一个是设立藩王,这被证明是一个败笔,却也促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明代。

永乐、英宗、万历这三代皇帝处在明代历史最重要节点上,而英宗所经历的“土木堡之变”可以称为大转折。如果要叙述具体过程难免要加入阴谋论,这里只说结果。“土木堡之变”是一次了不起的政治改革,使军事力量再次处于官僚系统的掌控之下。这样的体制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内耗,但是军力逐渐衰落也是不争的事实。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家丁制逐渐成为主流,军阀悄然冒头。

万历晚年已经控制不住朝政,官僚小集团为“从龙之功”各逞心机、互相倾轧,其后的光、熹、毅三位皇帝都卷入重重阴谋与矛盾,结果是谁都无法控制朝政,直至灭亡。

清代吸取明代教训,将军事力量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压制官僚体系,但在太平天国崛起之后,这个方法失败了,地方组建团练的同时也进入清国的倒计时。

在清末时代,思想界有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说法,这个说法怎么理解?我举个例子,“华夷之辨”。这个华夷之辨,通俗的说法就是:我们是华族,穿丝绸,吃粮食,而且是煮熟了吃。你们穿皮衣,吃生肉,不仅臭哄哄还拉不出屎,蛮夷,穷鬼!

华夏古代,没穷过,一直都是富裕之地,到华夏来都是羡慕华国人的生活水平,没有说华夏人是蛮夷、穷鬼的,但在清末,这种情况出现了,不仅弱,而且穷。当时的思想界真的是大混乱,到现在,这样的混乱犹有余波。

华夏实行近两千年的集权制度,目的就是减少内耗。从宋代开始,古代政治进入成熟期,至少表面上看,上层政治的内部分裂不再是灭亡的主要原因。但是无论如何,华夏人的基本思想还是处于“一国天下”范畴,到了鸦片战争,正式进入“列国竞争”时期,思想界难以扭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