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里的牡丹曾经名动京城 现在移栽到了哪儿了?

 古稀老人赵 2020-04-23

京华之美,固以体制恢弘、建筑堂皇著称,而名园梵宇、市井巷陌亦有独到之处。北京作为五朝古都,历代花事繁盛,蜚声已久,名花佳木,姹紫嫣红,京师风华因花助力颇多。

旧京古刹多以花事闻名。宣南法源寺的丁香声名远播,而曾与法源寺丁香齐名的崇效寺牡丹,则已移栽中山公园花圃,崇效寺也早已改作白纸坊小学,如今只剩下一座藏经阁和几块零散的石刻。

崇效寺原名崇孝寺,始建于唐贞元五年(789年),为幽州地方长官刘济舍宅为寺。贞元元年(785年)刘济之父刘怦去世,刘济继其父担任幽州节度使一职。四年后,刘济舍宅为寺,乃为追思先父,以尽孝道,“崇孝”之名,概源于此。

辽南京时期,崇孝寺位于大内东门宣和门外,西临析津府都总管衙署。该寺邻近政治中心,地位十分崇隆,成为北京建都史上的重要标志。金元之际,崇孝寺屡遭兵燹,日渐倾颓。元末至正初年,在旧址之上重新修建,敕赐名为“崇效寺”。明代天顺、嘉靖、万历年间,曾进行修缮。清康熙帝曾御赐檀香佛像给崇效寺。当时,钦差大臣将佛像从神武门送出西华门,经宣武门至白纸坊恭迎入寺,这成了崇效寺历史上最隆重的盛典。

这里的牡丹曾经名动京城 现在移栽到了哪儿了?

自清中叶起,崇效寺逐渐衰落。1930年,民国北平史学研究会对崇效寺进行了调查,并在《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中绘制了崇效寺的平面图,清晰标明了每座殿宇的名称和用途,并拍摄了多张照片,使我们在今天能够完整地一窥崇效寺之建筑原貌。由图中可见,院内广植椿树、柏树、楸树、丁香、枣树、迎春、月季、刺梅、桃、杏、葡萄等,东配殿和方丈室后围有小花园,以种植牡丹为主。

元明时期,因崇效寺东北植有千株枣树,故此地得名枣林街,崇效寺因而俗称“枣花寺”。民国初年,为与西段南侧的街道区分,枣林街改称枣林前街,西段南侧的街道称枣林后街,枣林前街这一街名沿用至今。清初诗人王士祯曾留下《过崇效寺看枣花》诗。清中期以后,这些枣树就只剩下几株了。这时的崇效寺,又以丁香、海棠、牡丹等为人称道。崇效寺西院西来阁下的丁香树,传为王士祯、朱彝尊手植。后人留有“二老风流倚佛龛,琼葩手植重燕南”的诗句,其旁曾立有书法家翁方纲作《丁香花诗》石刻一方。

乾隆年间,寺内曾有两株海棠格外引人注目:“闲时与其徒莳花种竹,蔚然成阴,寺故有海棠二本,甲于他处。春秋佳日达官贵胄、文人学士以及羁旅孤踪、山人墨客莫不蜡履过从,车马填溢,宾从杂沓,而崇效寺遂为游观最盛之所。”

晚清时期,崇效寺又以牡丹誉满京城,其与大觉寺的玉兰、法源寺的丁香“鼎足而三”。崇效寺的牡丹又以墨、绿二种最为珍贵,龚自珍曾题有“词流百辈花间尽,此是宣南掌故花”的诗句。据说当时全国闻名的墨牡丹只有两株,一株在杭州西湖法相寺,一株就在北京崇效寺。寺僧还曾用牡丹花瓣和以白面,加入白糖,煎制成“富贵饼”,食之香甜可口。一直到民国时期,崇效寺的牡丹依然是“花开时节动京城”,鲁迅素不喜游园,也在1913年和许寿裳同到崇效寺观赏牡丹,在《鲁迅日记》中有记载。1935年,北宁铁路局甚至“特开观花专车,游踪所至,莫不以一瞻崇效寺牡丹为幸”。

新中国成立后,崇效寺改建为学校(今白纸坊小学)。1954年,叶恭绰看到崇效寺牡丹大量枯萎,非常惋惜,经向北京市人民政府建议,将崇效寺牡丹移入中山公园花圃。牡丹移去后,叶先生绘制了《崇效寺移花图》并作诗两首以记之:“横街冷落旧精蓝,佳种闲余只两三;安得移根归上苑,年年花事衍宣南。”“为花请命费沉吟,春事无端扰道心;喜见移根归上苑,宣南掌故记从今。”

这里的牡丹曾经名动京城 现在移栽到了哪儿了?

崇效寺藏经阁前有古楸树二株,干可十围,浓荫满地。民国时期有人绘了《楸荫感旧图》,一时名流题咏者达四十余人,传为一段佳话。如今古寺已废,惟有藏经阁鹤然独立。所幸白纸坊小学操场内还保存这两棵古楸树,每逢四月末五月初,百年古楸满树花团锦簇,香气袭人,学校将每年4月24日楸花盛放的校庆日命名为“楸树节”。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刘文丰

编辑 张鹏

流程编辑 刘伟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