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唐朝的时候,崇效寺一带是一片荒凉的郊野之地,人迹罕至、走兽出没。贞观元年(627年),这里建了一座佛寺。正是在这一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大唐盛世从此开始。从那时起,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此佛寺香火不断,盛极一时。据《桃花圣解庵日记》所载,寺为唐朝贞观元年“幽州节度使刘济舍宅所建”,初始定名崇孝寺。宋朝末年,此寺曾焚于战火,成为废墟。 公元1341年,元顺帝登基,年号至正。此时元朝在朱元璋大军摧枯拉朽、势如破竹的军事打击下,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元政权风雨飘摇,危在旦夕。在社会政治经济一片混乱之时,穷途末路的元顺帝命令重建该寺,赐名崇效,企图以崇仰仿效李世民治理大唐,来挽救元朝行将灭亡的危机,但事与愿违,最终元朝还是难逃覆灭的下场。 到了明朝,太监们为了广集功德,曾大肆兴建或扩建寺庙,以图佛神护佑。公元1522年,明世宗登基,年号嘉靖,内官监太监袁福、李奈,御马监太监马玉等人共同捐资,与崇效寺住持了空和尚共同修葺崇效寺,使殿宇焕然一新。嘉靖三十年(1551年),有内官监掌丁字库太监李朗捐金三百,在寺院中央增建藏经阁一座,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重建普同塔及十方僧众普同塔。明嘉靖四十三年(1563年)崇效寺得到大规模修缮。这时,寺院规模才算定型。明嘉靖朝吏部员外郎、也就是以命上奏弹劾奸臣严嵩的杨继盛来寺中游景赏花之余,曾留下了“无尘别境”的墨迹。
![]() 万历年间,乾清宫近侍内承运库掌印御马监太监孙顺首捐囊资,随后得到众善信士的响应。万历二十年,司钥库佥书高臣捐资助工修之。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三月至九月,藏经阁有倾颓之险,内官监佥书戴进、儒生孙光前负责修缮事宜,听从风水先生认为藏经阁位置不好的建议,把藏经阁从寺院的中央移建至寺北侧的方丈院旧址之上。清朝乾隆年间,宁一法师接任崇效寺主持三十余年的时间里,曾对崇效寺进行了大规模修缮,使崇效寺再现辉煌。宁一,俗姓毕,宛平县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逝世。 清同治十年崇效寺设立大型粥厂,救济方圆数里的贫苦百姓。 光绪年间,崇效寺的住持是妙慈方丈。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北京的许多寺庙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崇效寺也难幸免。 民国以后,崇效寺日渐雕敝,香客寥寥,但一到牡丹盛开季节,仍有许多游人来寺里观赏牡丹,其中的墨绿牡丹非常著名,堪称京城一绝。解放初,崇效寺一度成为印刷局子弟小学,后被改为崇效寺小学。 崇效寺原占地面积40亩,附属土地42亩,有房屋114 间,共三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殿)、藏经楼等。天王殿供奉韦驮、四大天王、弥勒佛等。无量殿供奉无量寿佛,两旁十八罗汉。藏经阁为上下两层,大脊硬山顶。
进入山门,宏大的天王殿前,两排粗壮的松树,枝桠参天更显针叶葱茏。具有唐代建筑风格的无量殿前东西两侧有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郧阳府知府夏子开碑和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翰林院检讨区大相碑,分别记述了寺院建立的年代和藏经阁移建的经过。
除此二碑外,寺中还立有一块明隆庆二年(1568年)彰显佛家因缘的万缘碑。此碑石为米黄色,形制奇特。碑首雕镂成瓦屋形,屋檐斗拱一应具备。碑心再依样雕镂成高约一尺多的小碑,上刻碑文。小碑四周并列的是许多小格,每个小格都做成屋形,共有158格,格中刻有人名逾万。
寺的最后为藏经阁,分上下两层。藏经阁东北有台,台后有僧塔,僧塔周围种植了上千棵枣树。初夏时分枣花香溢沁人心脾,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吟诗作赋,留连忘返。入秋之后树上挂满的枣子火红一片,在落日的余辉映照下,如云蒸霞蔚,堪称一景。 清康熙年间诗人、刑部尚书王士祯住崇效寺,面访住持雪坞法师,曾被甜蜜的枣香熏醉,疑似进入佛国圣境。面对成片的枣林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因而崇效寺又被他称为枣花寺,寺北的街道也因此得名枣林街。 寺内原存智朴禅师所绘《青松红杏图》,图幅2尺,因有历代名人在图卷上留下题词遗墨,使图卷续延30余丈,而成为 “镇寺之宝”。
《青松红杏图》画卷,为明末清初之作。相传崇效寺寺僧智朴和尚为扬州人,俗姓张,在明朝末年是镇守山海关一带的蓟辽总督洪承畴的偏将,曾随洪承畴督师迎战清军于松山、杏山,洪承畴大败被俘,变节降清。而偏将张某面对国家危亡,见无力扭转败局,又不愿随洪承畴变节降清,于是便遁入京东盘山寺出家当了和尚,取名智朴,法名拙安,从此脱离凡尘。但是松山、杏山明军惨烈之败的悲壮景象,在他心灵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逐创作出了一幅感人至深的《青松红杏图》。他将松、杏二山隐在画间,以明不屈之志。一时反清爱国之士,寄时感怀,于图上多有题咏。据《燕都丛考》一书记载,图中“一老僧凭松而立,苍枝蚪亘,红杏夹之,一沙弥手执一芝立其下。”
后来拙安携此图辗转入京,落寄于城南崇效寺。时值康熙年大臣、诗人王渔洋与朱彝尊常来此寺,发现此图甚感之,随后王渔洋为此图卷首写了“青松红杏图”五个大字。他们又在卷的下端给此图分别题写了诗句。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京城,崇效寺古刹遭摧残,《青松红杏图》画多劫难。后寺僧托名遗失,而将此画卖给了琉璃厂书肆,当时被清末著名书画鉴藏家杨荫北出资购得,并保存了10年。1910年崇效寺得知此事,寺僧妙慈和尚找到杨荫北,杨荫北不要任何回报,欣然归还了崇效寺,妙慈赠以牡丹花数株答谢杨荫北。寺僧于1913年九月初一在崇效寺“陈于东廊,任人观览”,杨荫北并嘱寺僧妥为收藏。此事一时惊动各界,众皆以为善事,传颂四方。杨荫北的宽宏大度,使“丢失”10年的这幅崇效寺的“镇寺之宝”完璧归赵,确是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时有诗为证:“月明秋夜照禅关,说甚松山与杏山。三百年来一弹指,长留图画在人间。两卷苍茫古画图,几经尘劫返仙区。牡丹四本移根赠,论价应量百斛珠。归卷移花又一图,沧桑世变感须夷。杨公高义姜生画,韵事留传旷代无。” 民国初年,《青松红杏图》身价倍增。每当牡丹盛开的阳春三月,来寺观花赏图,成为当时文人雅士、布衣百姓的活动,使人迹罕至的崇效寺一时热闹非凡。崇效寺寺僧为求布施,常常将《青松红杏图》展卷示人。于是佛殿上人头攒动争睹为快。每次观赏,需付大洋一块。自此以后,凡来崇效寺题名者,前后以千人计,因而此图分为正副两卷,续题者有如牛腰。题写者中的历代名人有朱彝尊、王士祯、翁覃溪、龚自珍、梁章钜、翁方纲、纪晓岚、林则徐、洪亮吉、李慈铭、康有为、梁启超、鲁迅、王国维、张中行等等。由此可见此图历史价值的珍贵。
很有意思的是,晚清著名官僚文人曾国藩也曾在此图上题诗一首,把图中表达的民族主义精神曲解为对清廷的赞扬。后来著名文人王元化先生曾为此题诗一首。诗云:“青松红杏两相持,公意渊深耐细思。权贵不解孤臣恨,千秋宝卷染瑕疵。”斥责曾国藩题诗为《青松红杏图》染上了瑕疵。 崇效寺清康熙时以枣树著名,到清乾隆年间,丁香又盛极一时,同治、光绪年间,寺内种植以牡丹著称冠绝京华。崇效寺寺僧栽培有方,繁殖许多佳种,尤以墨、绿二色牡丹被人津津乐道、广为传颂。崇效寺在北京外城西南角的白纸坊,地处偏僻,平时人迹罕至,很少游客,但是每到暮春三月牡丹进入盛开的季节,崇效寺山门前车马声啸人流涌动盛况空前,人们纷至沓来争相一睹牡丹的芳姿。
牡丹圃建在崇效寺无量殿的西北角,大约有三分地左右,穿过山门,斜穿过天王殿前的院子,绕过西山墙,就会看到这些牡丹,除了常见的“姚黄”、“魏紫”、“二乔”、“一品衣”、等品种外,一株名贵的墨牡丹和绿牡丹也在其中。绿色的牡丹翠绿翠绿,象翡翠。而墨牡丹紫中带黑、黑中有紫,真是天下少有,京城一绝。 在牡丹盛开之时,寺僧还用牡丹花瓣和以白面,放入白糖后,煎成一种“富贵饼”,食之软甜适口,清香扑鼻。游人持饼嚼芳,赏图于佛殿之上,扑蝶觅径,蹀躞于花畦之间,其乐陶然。 1935年,天津北宁铁路局特开到崇效寺赏花专列,接客人来此观赏牡丹。每到春夏之际,牡丹、丁香、枣花相继盛开,人们纷至沓来,趋之若骛。近代学者康有为、梁启超、鲁迅、许寿裳都曾到崇效寺观花赏卉,国学大师级的人物朱自清、张中行都留有到崇效寺赏花后写的精彩文章。建国以后,国家领导人朱德、徐特立、黄炎培多次到寺中看花赏景。 崇效寺经过时代的风风雨雨,像一股烟尘随风远去。如今,无量殿的位置早已变成了孩子们静坐学习的课堂,朗朗的读书声不断涌出。
在白纸坊小学教学楼的北侧,修楫一新的藏经阁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金壁辉煌的光芒。藏经阁分上下两层,面阔五间,进深七檩前出廊,硬山式屋顶,阁楼为磨砖对缝的木结构建筑。藏经阁在明嘉靖年间曾建在寺中央,到了明万历年间被移到此处。可惜在阁后的僧塔早已没了踪影,曾经枣花香飘一时、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数千株枣树也不知去向。
在藏经阁的东边有三间房子,磨砖对缝,墙皮呈现出班驳的样子,一看就是原来的旧物。房内北墙和东墙有三块镶在墙内的石刻。北墙上草书笔体的碑刻,是民国时期书法家陈尔锡作于民国廿一年壬申秋。
东墙上是上下两块石刻,上面一块写“建东花厅记”,记录东花厅的筹建过程和清王渔洋、朱彝尊、翁方纲游历崇效寺后曾留下赞美丁香花诗赋的情形,由民国七年受禅的崇效寺住持越宗撰书。在越宗住持撰书的后面,有名叫杨德瑞所书的一首七言诗:“种花修竹雨露油,浮云去兮白云稠,青松上人今何在,红杏花香水自流。” 下面一块也是民国时期书法家陈尔锡草书所写的扇形诗。陈尔锡的草书碑刻现今在法源寺和陶然亭公园都有遗存。
在操场的东西两侧,留存有两棵北京地区鲜有存活、相传为王渔洋、朱彝尊亲手所植的楸树,树干斑斑驳驳,相隔数十米,在每年的春夏之际满树开的粉红色花蕊,却很是夺目,象是在传达它们之间的情感。
操场的南侧,有一棵巨大的古槐,盘根错节,鳞干虬枝,苍翠挺拔,枝桠参天而上,显得生机盎然。细风微拂,枝杈间的树叶发出气度非凡的哗啦啦的响声。古槐用自己四百多年的生命年轮,显示着崇效寺曾经有过的辉煌,也见证了崇效寺的没落衰亡。它象一个历经沧桑的倔强老人,向人们昭示着自己不屈的性格。
绕过老槐树,穿过向南平房间的夹道,寻找曾经是山门的位置。山门早已不存,一堵砖墙代替了它的位置。墙下的角落里散落堆放着曾是山门的券石,石上精美的雕刻还泛着昔日的光彩,秀美的图案依然非常清晰,似乎透露着一些历史的隐语。抚摸券石上秀美的图案,你会感到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崇效寺的魂还在。
历史经过了一个轮回,一切又脱离了喧嚣回归宁静。隐藏在崇效寺里古老的故事,显得那样美丽动人。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会触摸到它们的脉搏,感受到它们岁月的沧桑。如今,只有经过岁月风尘洗礼的古老藏经阁,形单影只的矗立在白纸坊小学校园的最北端,向我们诉说着它的陈年往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