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将牡丹移于中山公园栽养——北京西城崇效胡同手机速写

 老阿工作室 2020-08-13

将牡丹移于中山公园栽养——

北京西城崇效胡同手机速写

    北京西城崇效胡同位于西城区南部。原位宣武区中南部,白纸坊街道办事处辖域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白广路,西至菜园街,北临枣林前街,南临白纸坊西街。长约465米。属白纸坊街道办事处管辖。

    崇效胡同因崇效寺得名。崇效寺,唐刹,系其时的幽州刺史刘济舍宅而建。原名崇孝寺,后“孝”谐音为“效”。寺中多枣树,故又俗称枣花寺。清乾隆后以丁香、牡丹著称,游人颇多。林则徐寓京时曾来此观花。崇效寺僧人智朴禅师手绘《青松红杏图》,讥讽明末洪承畴降清,颇为旧时文人赏玩,题跋权繁,现已失落。

    崇效寺1949年以前为财政部印刷局子弟小学占用,现为白纸坊小学。寺内牡丹1954年移至中山公园。现其建筑基本无存,只余藏经阁及部分围墙。山门痕迹尚可寻见。另古槐一株。

    《光绪顺天府志》称:“崇效寺唐刹也。唐刘济合宅为寺。在唐城之内,刘济乃唐幽州节度使也。”寺初名崇孝寺,后谐音为崇效寺。清乾隆以后,崇效寺以丁香、牡丹著称于世,尤以绿、墨牡丹闻名遐迩。每逢暮春,人们纷至沓来,争相观赏。

    1935年,北宁铁路局特开观花专车来崇效寺观赏牡丹。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鲁迅、许寿棠、朱德、徐特立、黄炎培等名人志士都曾来此赏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叶恭绰的建议下,将牡丹移于中山公园栽养。1965年将崇效寺前形成的街巷,以寺名街,称崇效胡同。

    崇效寺有镇寺之宝《青松红杏图》,为寺僧智朴所绘。智朴,扬州人,俗姓张,明末洪承畴之副将。辽东之役,洪承畴投降清军,智朴远遁京东盘山为僧,绘成此图,“青松红杏”隐指松山杏山之败。原图仅二尺,但历代名人的题词续延30余丈。清初文人王士祯、纪晓岚以及康有为、梁启超诸人,都在图卷内留下遗墨。

    解放后该图由首都博物馆收藏。寺早于解放初期改为学校,20世纪70年代末拆除,改建成白纸坊小学。昔日古刹现只剩藏经阁和一棵古槐和两棵楸树。寺西侧街巷原称陈家胡同,1965年并入崇效胡同。崇效寺藏经阁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

    主殿两层,楼上供奉三世佛;楼下供奉观世音菩萨、关圣、韦驮。大殿供奉无量寿佛,两旁十八罗汉。后殿供奉观世音。天王殿供奉韦驮、四大天王、弥勒佛等。现存藏经阁,又名藏经楼,为嘉靖三十年掌丁字库太监李朗所建,原在崇效寺中央,万历年间(1573~1619)修建时,将其移建寺院的后部。清代中叶曾对藏经阁进行大修。

    崇效寺藏经阁分为上下两层,面阔5间,进深七檩前出廊,硬山式屋顶。阁楼为磨砖对缝木结构建筑,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崇效寺山门尚存,石制匾额现存白纸坊小学。其他建筑全部拆除,改建小学和宿舍。原寺中的古槐仍存。寺内原存智朴禅师所绘《青松红杏图》,图幅2尺,因有历代名人题词,图卷续延30余丈。

    旧时崇效寺以花卉著称京城。清代初期以枣花出名,后以丁香花著称,再后又从山东曹州移来牡丹花,尤以绿、墨牡丹闻名京师。明吏部主事杨继盛曾来崇效寺游览,并为寺院题“无尘别境”。

   [编后:北京的胡同自有照相机以来,就有很多人拍摄,每一位记录者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情怀,都有自己的审美取向,我只是用手机将所看到的速写下来,其中也包括我对胡同的回忆和期望。文中所有的照片都是用手机拍摄的,文字资料都是在网络及图书馆搜集整理的,如有不妥之处还望直言不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