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学会利用这个心理学效应孩子才能更有出息!

 心理三冬暖 2020-04-23

【儿童心理案例】
·小文上完英语培训班的课,跟妈妈一起回家,妈妈回到家里,用手点着乐乐的头说:

“你这个笨孩子,今天老师就教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你都学不会,你说你还能学什么?”本来兴致勃勃的小文垂头丧气,眼里闪着泪光。

·妈妈带着小杰参加亲朋好友的聚会,有人问小杰的妈妈:“小杰数学考了多少分啊?”妈妈当着小杰的面抱怨道:“你这孩子真是的,才考85分,不少同学都考90多分呢,还有几个得了100分满分,他就是没有数学天赋!真愁人,哎,您知道哪个补习班好吗?”

【案例点评】
上述案例中的孩子都被父母打击,但愿“打击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只是对某一门学科失去信心,而不是对自己失去信心。现在仍然有很多父母崇尚“打击教育”,不是想“压苗助长”,就是想“揠苗助长”,其实都是适得其反的。
没有父母不爱孩子,那为什么就不能给孩子点阳光雨露,让自己心爱的苗儿健康快乐、茁壮成长呢?

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效应源自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古希腊的皮格马利翁是一位雕刻家,他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

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后者给少女雕像赋予了生命,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得以完美结合。
后来,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教授等心理学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实验证明,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

这种期望就是最好的“阳光雨露”,真正的“润物细无声”,孩子的抽象思维不发达,自我认知模糊,他们最相信的人是父母,父母对他的评价一再重复,就会逐渐内化成孩子的自我认知。

期望效应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学规律。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期望效应常常可以发挥它的强大而神奇的威力。你期望得到什么样的孩子,你怎么评价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就会变成你期待中的样子。
总的来说,孩子的智力的开发也有早有晚。这跟遗传、环境、教育等各方面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实,聪明与不聪明是会互相转变的。

有的家长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一时上不去,不是细心地去寻找原因,想想办法,而是一味埋怨自己的孩子“笨”,这恰恰是使孩子变“笨”的一种重要原因。

另一种情况却恰恰相反,有的孩子本来较笨,由于家长加强教育,加强辅导,并鼓励他勤奋、拼搏,这样,原本的“笨”却变成了聪明的开端。

【家长怎么做】
如果想让期望效应真的改变孩子,家长首先要真心地相信,他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并通过积极的语言暗示,让孩子没有偏差地接收到父母的期望,渐渐将其变成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家长不妨参照以下三个步骤。

Step 1:表述期望要具体
小孩子的抽象思维不发达,当他们接收到“听话”这个笼统的词语,只能模糊地判断这个词是“好”还是“坏”,因此父母在表达自己期望的时候,描述一定要具体,例如:“你今天比昨天提前起床,有进步,妈妈真高兴!我相信你会慢慢做到按时起床的。”

Step 2:发掘宝宝的闪光点
例如,孩子有睡懒觉的习惯,每天叫他起床都很困难,某一天,你叫了三次他就起床了,即使离“一叫就起”还有不小的距离,但毕竟是有了进步。这时,家长可以给他适当的赞扬,然后表达对他“按时起床”的期望。

Step 3:巩固期望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般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0~30天。只说一次的话孩子很可能会忘记,因此父母要记得重复自己的期望,但重复期望需要注意技巧,不然孩子反而会厌烦,因为他觉得你在喋喋不休地唠叨。

在你表达期望后,只要孩子在相关的事情上表现较好,最好能立刻表扬:“爸爸上次说过,你一定可以……,没想到这才过了一周,你就又进步了,真不错!”

在家长使用“期望效应”的时候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一定要真诚。
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懂,如果家长只是随口敷衍“你很棒”,甚至都不看孩子一眼,那必然是不起作用的。

在前述实验中,老师因为信仰心理学家的权威,对这部分学生的期望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所以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透露对学生的信任与期望,这种“真诚的期望”才是孩子最乐于相信的。

其次,是期望要合理化。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提出的期望应该是循序渐进呈台阶式的。家长的期望一定要以孩子的身心发展及所处的客观条件为基础,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达到的。

如果父母发现这一期望值不适合孩子的实际发展状况时,家长应及时调整,避免孩子即使踮着脚尖也够不到苹果。

接着,要记得重复。

有些父母在表达一次期望后,自己就把这件事忘了。能指望那么小的孩子总是记着,并以此约束和改善自己的行为?等到孩子犯了同样的错误,家长才记起来“期望”,却斥责孩子不听话,辜负了自己的期望,于是前功尽弃。

家长要适时重复自己的期望,让孩子的自我认知得到积累和强化,才能实现“期望效应”。
最后,这里再介绍一个很有效方法:
就是当着孩子的面,对旁人称赞孩子,借此机会重复自己的期望,这样,孩子一方面会认识到,原来妈妈真的认为我很听话,所以经常称赞我;

另一方面,孩子在众人面前有“面子”,体会到了“表现好”的好处,这种成就感,就又变成了进步的动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