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松紧咒”里都是爱,助子成才不放弃

 yanrulu2004 2016-05-10

一苇渡心

让更多的人因为心理学而受益!


关注“一苇渡心”和心理学者韦志中先生一起,每天学点心理学,让生活更美好!



“松紧咒”里都是爱,助子成才不放弃

 



为母还有“松箍咒”


导读

“紧箍咒”是母亲的一项权利,也是一种责任,它以一种监督的方式为孩子的成长护航。但毕竟没有一个孩子愿意经常听到它,孙悟空也一样,他甚至相信世界上一定有另一种咒语叫“松箍咒”,作用刚好跟“紧箍咒”相反。第五十七回“真行者落伽山诉苦,假猴王水帘洞誉文”,孙悟空又跑去求观音给他“松箍咒”了。

行者噙泪叩头道:“纵是弟子不善,也当将功折罪,不该这般逐我。万望菩萨舍大慈悲,将松箍儿咒念念,褪下金箍,交还与你,放我仍往水帘洞逃生去罢!”菩萨笑道:“紧箍儿咒,本是如来传我的。当年差我上东土寻取经人,赐我三件宝贝,乃是锦斓袈裟、九环锡杖、金紧禁三个箍儿,秘授与咒语三篇,却无甚么松紧儿咒。”


姑且认为“松箍咒”是一种缓解或者消除疼痛的咒语,虽然观音明确地告诉孙悟空,她没有“松箍咒”,但其实每个母亲都有这种言语能力,当它发挥作用时,不仅能缓解疼痛而且可以制造快乐,甚至激发孩子的潜能。

语言是最好的回应方式,尤其是加上妈妈温柔的声线。“孩子,别怕,有妈妈在呢”,“妈妈知道你很伤心,不哭了,好吗”。从小能听到这样的话长大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安全感,他们敢于尝试新事物,能够不断地挑战自己,不会患得患失,因为他们脑海中有妈妈的声音,而这种坚定、温暖的声音驱散了他们对未知的恐惧。相反,有些孩子在害怕、伤心、难过的时候,如果得不到母亲的安慰和支持,很可能与母亲形成不安全型的依恋模式,这种模式会迁移到他们的人际交往中,产生负面的影响,他们或者情感冷漠,或者过度猜忌。

这一“说”一“听”,一“脆弱”一“安慰”的母子相处法,可以用心理学两个著名的心理规律来解释。


01

第一个是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母亲,可以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交谈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

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02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


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理解和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妈妈的话是幼小孩子的护身符,因此,当孩子表现出各种情感上的需求时,妈妈不要吝啬自己的言语,应该及时作出回应。


一个母亲对咨询师说:“我很想跟女儿沟通,但是她都不愿意跟我说话。”咨询师问:“那你一般都跟女儿聊些什么呢?”“大多数是学习吧。”这位母亲用心良苦,本想通过交谈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但每次谈话三句不离高考,弄得谈话气氛很紧张,久而久之,女儿就尽量避免与母亲交谈了。


每个母亲都有很高的语言天赋,相比父亲而言,她们与孩子沟通起来更容易,但并不是每个母亲都懂得沟通的艺术。要想和孩子发起一段愉快的对话,母亲首先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孩子”,学会孩子的语言,寻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像案例中的这位母亲,她的女儿喜欢唱歌、运动、交朋友,这些信息已经为母亲准备好了足够的谈资了。如此,多一些沟通和情感交流,亲子关系想不融洽都难。

 


父母都是预言家


父母们可能不知道,他们的话其实对孩子还可以有预言作用,这也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


罗森塔尔又做了一次有名的实验。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试”,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其实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罗森塔尔教授通过调查分析解释了其中的原因,老师们自己也承认,对于名单上的所谓“最有发展前途者”他们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回答问题的机会,并且将他们的错误理解为一时粗心。因此,那群孩子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他们也会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更加努力地学习,以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从而会在各方面都有异乎寻常的进步。


这一效应在很多名人身上也都得到了印证。著名音乐家帕瓦罗蒂的成功与家人是密不可分的。他的祖母经常认真地对他说:“你长大以后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人物!”他的父亲也经常夸他的声音好,有潜力。在家人的鼓励和期望中,帕瓦罗蒂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大胆的走上舞台,实现了家人对他的期望。成名后的帕瓦罗蒂说:尽管没有异味老师说我有潜力,但是祖母的话鼓励了我。爱因斯坦四岁多还不会说话,小学成绩很差,老师一直认为爱因斯坦是智力有问题的孩子,曾经断言:他一事无成。爱因斯坦的父亲并没有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信心,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会大有作为。爱因斯坦的父亲用各种方式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信心。买了积木教他搭房子,说他是最棒的。父亲的积极期望和耐心的教导渐渐地消除了爱因斯坦的消极情绪,越来越表现出他天才的一面,父亲的期望点燃了爱因斯坦的希望之火,激发出他的斗志,使他挖掘出潜力,成为举世瞩目的物理学家。


可见,家人的期望和鼓励对一个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一个家长不期望自己的孩子学业有成、身体健康。应该警觉的是,很多父母没有注意到,自己对孩子的期待会无形中引领孩子的走向。对于孩子来说,母亲的话也是权威的,“妈妈为你骄傲”,“你是个好孩子”,“你会成为一名科学家的,像你梦想的那样”,“同学们会喜欢和你做朋友的”,这些话在当下也许是个“权威性谎言”,但孩子在这种暗示下,会对自己有更积极的认识,会为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也会努力成为一个受朋友欢迎的人,于是“罗森塔尔效应”就产生了。

母亲利用自己的权威性,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暗示,多说一些激励的话语,让孩子知道他的未来是被期待的,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小宇宙,聚集成长的动力。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尽管我们前面谈了很多母亲的语言,有言辞犀利的“紧箍咒”,也有言近旨远的“松箍咒”,但是,大爱往往是无声的,它更像诗中描述的一样,默默无闻地在琐碎中忙碌,被母亲一针一线地缝进孩子的生活,甚至来不及表达。母亲的语言就是爱的语言,它需要智慧,需要技巧,更需要行动。

 


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紧箍咒的主要作用,是在于给孩子立规矩,让孩子遵守规矩,能很好地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需要,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而必要的过程。其实,给孩子立规矩,教育孩子遵守规矩,也是有一些小技巧的。

第一,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先前我只是告诉女儿,“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并没有对她表达出来。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我想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样的话,会使自己的孩子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生下来就这样,那我就只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要改的?”所以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她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如果父母的话对孩子是个不切实际的“威胁”,这个威胁对孩子就起不到警告作用,立规矩的时候最好能把孩子不遵守规矩的后果明确告诉她。比如,孩子吃饭磨蹭,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她: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她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

第四,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她遵守,反而会让她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她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她的态度,却会让她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的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的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第五,立下的规矩,无论任何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不能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第六,规矩可适时适当打破,在孩子的要求下,偶尔“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影、晚睡一个小时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从数学角度来看,一次不足以称为习惯;习惯是多次积累的后果)。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子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另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比如孩子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我们劝她吃青菜,告诉她吃青菜的好处,她就是咽不下去,我们也不要求她一定吃。经常做一些带青菜馅儿的食品,比如包子、饺子等,以此种方式让孩子进食青菜。每顿饭的青菜,我们自己吃得津津有味,让她看着眼馋。有时她会主动要求吃一些,还对我们讲道理,“吃了这个菜,我就身体就健康了,没病了,还长高了。”

第七,以孩子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她看来,向你身上泼水或是什么的,是非常好玩儿的事情。这样你就不会恼火,而是和缓地告诉她:“我知道这样挺好玩儿的,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了好吗?”


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不要时时紧绷着阶段斗争的弦,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生怕有什么差池。大的规矩有了,小处不妨宽松一些。苛求完美只会把你变成碎嘴婆子,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让孩子心烦意乱,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你对他的规范越精简,起的作用越大。

这些规矩应该是适应于各个年龄段的孩子的,也因人而异。和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们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在管理孩子的时候,常常不知怎么办。不过也许让孩子和我们渐渐建立有秩序的规则,对孩子和我们都有益处。


本文摘自韦志中《向<西游记>取育儿经》



作者:韦志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