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文探奇】北归志三则-王士祯

 高山仙人掌 2020-04-24

三则 ·之一

(康熙二十四年六月)十二日,渡大汶口,汶水多矶石,水势喷薄如雷霆。过汶口,西北望岱岳,东北并徂徕,汶水明灭,时见林杪。徂徕有石守道故居地,曰北王村,祠墓尚在,有司春秋祀焉。次团瓢店。

“多矶石”“喷薄如雷霆”,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汶水湍急之态势。那巍峨的“岱岳”与“徂徕”又为湍急的汶水平添了一种雄浑壮丽的气象。“明灭”与“时见林杪”是描绘汶水曲折奔流的情姿,它为汶水笼罩了一抹幽远而梦幻的韵味。正是这壮美而奇妙的大自然养育了北宋初期的著名学者、文学家石守道。石守道也以他那富有才气的著作,为汶水的古老历史增添了文化光彩的儒雅氛围。石介的“祠墓尚在”,这里的“有司”依然“春秋祀焉”。可见古代的文化像那长流不息的汶水,润泽着这里的土地和人们的心田。作者将这里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融作一体,使文章的意境别具一种诗的意蕴,构成了耐人咀嚼、启人联想的雄健而绵远之神韵。

三则 ·之二

十三日,过旧奉符县,至汶河镇,渡汶水。汶水清浅见底,广可二里许。遥望车者、骑者、负载者、揭者、厉者、蹄者、角者,纷纷渡水如画。次兔子口。

全文总共四十九个字,而文中绘景状物之笔墨也仅三十四个字而已。作者是如何运用寥寥数十字绘状出一幅鲜活灵动、富有生趣之生活图景的呢? 作者先勾勒人们活动的场景——汶水,用了“清浅见底”“广可二里许”九个字,然而却让人看到,在明媚阳光照耀下的一面宽广而明亮可鉴的大镜。接着绘人状物、“车者、骑者……纷纷渡水”十九个字,将众多的千姿百态的人与物的“纷纷”然大场面鲜活而灵动地绘出。在绘人状物这段文字中,前冠以“遥望”,后应以“如画”,四个字将场景与人物合二为一,呈现出一幅繁富而有生趣的图景。作者用语不仅简括、形象,同时颇为精当。写汶水“浅”“广”,就与后文人与物“纷纷”“渡水”相照应;连写七个“者”,不仅绘出人与物的众多、态殊,同时,由于语调节拍短促,使人感到纷纷渡水之人的匆忙和人欢畜叫的喧腾气氛,何其妙哉!

三则 ·之三

十四日,过杨家硿,群峰犬牙,一溪屡渡。溪中白石如玉,溅沫飞流,众山皆响。度青石关,关南石壁夹立,曰瓮口峡。二十里中,搀空擢壁,峥水掷戟,古齐鲁之要害也。谒颜文姜祠,松栝覆殿7,一池泓然,是为孝泉,孝妇河之源也。又二里有大洪泉,泉出石罅,状如车辋,下注孝水。晡,次颜神镇。

作者运用了“移步易形”的技法,逐一描叙了杨家硿、青石关、颜文姜祠、大洪泉等几个景点。然而,作者记叙景点又不泛泛着墨,而是集中笔墨绘其最富特色的景观,同时赋形以神,启人联想,给人以各种艺术审美感受。写杨家硿,重墨状一溪流。这条清澈的溪水,在“如玉”的“白石”的映衬中不恰似一条银龙么? 它蜿蜒腾飞在犬牙交错的群山间,何等矫健! 那“众山”之“皆响”,不正显示巨龙的神威? 写青石关,力突“瓮口峡”,“石壁夹立”四字描述,其山之高、之陡、之森严,如在眼前。山如此,水呢? 在长长的二十里峡中,“搀空擢壁”、“峥水掷戟”。原来在这个大“瓮”中水势竟箭戟漫舞纷飞,怎不令人胆寒! 难怪“古齐鲁”据此为“要害”,古代在此处的惊心动魄之战事可以想见矣! 写颜文姜祠,只状摹一殿一泉,“殿”为“松栝”所“覆”,而“一池”“泓然”,其幽深之境,怎不使人肃然? 写大洪泉,未设配衬,只言“出石罅”“如车辋”美不可多言,而给人想象的意蕴,莫不是“孝妇”感发的横流之泪。


作者简介

王士祯(1634~1711年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筒新城(今山东桓台)人。清初杰出诗人,与朱彝尊并称。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等。他以神情韵味为诗的最高境界,创神韵一派,成为一代诗坛盟主。诗风自然清新,委婉蕴藉,意味悠长。有《带经堂集》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