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脾虚”吗? 门诊上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脾虚”的患者,表现大不一样。 有的人是常年腹泻,腹胀,一吃点不消化的食物立马去厕所。有的人是不想吃饭,山珍海味放在眼前都觉得烦。有的是常年“虚胖”,喝点水都长肉。还有的常年乏力,打不起精神,无精打采。 很多人都问我:“我这么胖,是不是脾虚?我一直大便稀,是不是脾虚?我经常觉得很疲倦,是不是脾虚”。其实,这个问题还真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你可能犯了个最大的错误,就是直接拿病或者某个单一的症状去跟脾虚对应。 那,到底什么是脾虚呢? 我们先看一个门诊的脾虚患者是什么表现。陈女士常年的“老胃病”,胃一有点不舒服就来门诊找我。 她总是说:刘大夫,我这个脾虚怎么总是治不好呢?我说:你也知道你脾虚啊。她说:久病成医呗,我知道“脾”是管运化的,脾虚了,首先是转运和消化不好啊。 还真让她说对了。知道了运化两个字,就明白了什么是“脾虚”了。脾在中医里属“土”,土就是运化的地方。 所谓的运,就是转运,如果脾不能转运你所吃的食物了,首先表现的就是“交通堵塞”,比如腹胀,虚胖,打嗝,消化不良等。所谓的化,就是转化消化,就是把食物变成你身体需要的东西,如果食物被转运了,但是没有“化”,就会出现腹泻,乏力,营养不良等问题。还有就是运化都出问题了,那就整个消化系统就“崩溃”了。 另外,脾虚还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脾气虚。当你肚子胀吃的少,饭后肚子胀加重,大便稀不成形又同时伴有身体疲倦、乏力、不想说话,又面色萎黄或晃白,身体消瘦或浮肿的时候,很可能你就是脾气虚了。 脾气虚的要点是除了脾虚的“腹胀吃的少,饭后加重,大便不成形”之外,伴有明显的乏力。这种情况,舌苔往往不厚,舌头也不红,可能也会有明显的齿痕。此时可以六君子丸、参苓白术丸解决。 脾气虚弱往往是饮食失宜或者劳累过度,或者其它慢性疾病消耗导致,这就是所谓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加倍的吃,伤的便是脾气。 第二种情况是脾阳虚。除了脾虚的“腹胀食少”之外,更常见腹痛、喜欢温暖、喜欢捂着肚子,又怕冷手脚冰凉,大便比脾气虚弱更稀,甚至每天多次腹泻,还伴有身体困重,严重的还有浮肿。这种情况舌苔除了胖大齿痕之外,舌头伸出来的时候还会有水滴出来的感觉。这时用六君子、参苓白术丸效果就不好,而理中丸和附子理中丸更合适。 和脾气虚相比,脾阳虚的特点是“寒”。这种情况往往由于平时吃太多生冷、冷饮伤了脾脏阳气所致。别人吃了没事儿,你吃了就拉肚子,别人觉得一点都不凉,你总喊着特别凉。 如果以上两种方法还是没有效果,那你可能属于第三种脾虚~中气下陷了。脾胃是人体“中气”的来源,这个中气相当于人体这栋房屋的“大梁”,脾虚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整个脾虚系统的“坍塌”,这就是中气下陷了。比如高度的乏力,吃什么吐什么,都属于中气下陷的表现。 除此之外,中气下陷还会引起脏器的下垂,比如胃下垂、外阴脱垂、肛门脱垂等。这都是因为脾气虚弱而升举无力导致的。清阳之气不能上荣于脑,也会引起头晕、记忆力减退。而对于这种情况,则需要补中益气丸为主来治疗,可以帮助补益中气,升举清阳之气。 什么情况会导致中气下陷呢?过度的药物导致的吐泻,错误的节食和减肥,重大疾病的手术后,长期的饮食不规律和脾胃受凉,都是重要的原因。 最后一种情况是“脾不统血”。有的人除了身体虚弱以外,还经常出现牙龈、鼻腔、皮肤,月经等出血问题,这往往属于脾气虚不能够“摄血”所致。因为脾气本身有“统”血的功能,如果脾气虚了,这个功能就丧失了。脾不统血最常用的药物是归脾丸,用黄芪、人参、白术、大枣、仙鹤草这一类药物来健脾益气止血,以帮助身体统摄血液。 中医就是生活,生活里藏着中医。如果你能经常走到自然中,看看广袤无垠的田野,肥沃的黑土地,再对比一下水土流失的黄土高原和盐碱地,你也许会更明白“脾”土的含义。 这正是: 脾虚运化出问题,气虚阳虚血外溢。 四君理中参苓散,补气散寒脾有力。 @南方健康 #清风计划# #我的门诊故事# #头条健康# #她健康计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