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阳黄姓村庄——塘埔黄氏家族旺盛

 广东黄汉光 2020-04-24


揭阳著名工业村塘埔位于“渔湖半岛”东北部,濒临榕江北河,占有岸段,“上至神篮宫,下至家山前”,滩长近10公里。陆地与东升、陇上、全美、团友、官溪洋、刘厝、陶厝、庵前等村接壤,地势平坦肥沃,是冲积地。经历代人工垦殖优化所形成的良田土壤。昔时溪河沟渠纵横交错,属“水乡泽国”,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现为揭阳空港经济区凤美街道办事处属下一个社区(行政村)。


塘埔创建于北宋,清代以前一直称为凤坡。传说是因古时此处有凤凰栖歇,故名。而隔江相望的村寨塘埔王则称“鸾坡”,有“鸾凤和鸣”乃吉祥福地之说。


塘埔原系多姓氏聚居,今村里的人家头陈、胡厝、范厝、洪门楼等围里遗址可以佐证。明代黄姓先祖立籍以后,黄氏隆盛,成为村寨主姓。后其他姓氏族群或外迁、或归属黄族,于是形成单一黄姓村庄。


据《塘埔村志》记载,塘埔黄氏,是明朝正德年间潮阳夏霖人黄东江迁此所创。族史记载,南宋末年宋帝昺在福州即位,护宋抗元义士黄侗叟(福建莆田人)应召随都统张世杰南下平叛收取潮州,后奉命留潮州协助马发襄理政务。元军攻陷潮州时,马发战死,他则被俘,狱中拒降绝食以身殉国。黄侗叟育有二子,长子黄皇甫南宋末年辞官自闽入潮,隐居潮阳奉恩乡南阳里(今关埠洋贝村)。次子黄经德(字腾茂,号平溪,授文林郎)南宋末年任程乡县知县,曾随文天祥勤王,后调任潮阳县令,因病而未莅任,遂藉居潮阳夏霖。黄经德育有五子,长子黄东里居夏霖堂后村;次子黄东斋、三子黄东林居夏霖埔上村;四子黄东春居夏霖下底村;五子黄东江初随父侧,后移居揭阳县渔湖都塘埔村。黄东江传子黄榕坡,黄榕坡育有三子。长子黄仁斋、三子黄南野居今塘埔寨外(系子孙蕃衍后由寨内外迁所创);次子黄学仕居于塘埔的寨内。几百年间,塘埔黄氏家族旺盛,为一方之望。塘埔黄氏追序黄经德为一世祖,黄东江为二世祖,黄榕坡为三世祖,黄仁斋、黄学仕、黄南野为四世祖。


民国初期以前,塘埔属揭阳县永宁乡渔湖都所辖。民国二十一年(1932)置区乡制,渔湖为第七区,塘埔属揭阳县第七区广美乡所辖。民国二十七(1938)年官溪、磐溪、渔湖合并为第一区,塘埔属揭阳县第一区联邻乡所辖。民国二十八年(1939)渔湖7乡合并为5乡,塘埔属揭阳县第一区渔东乡所辖。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建立渔湖区,塘埔属揭阳县渔湖区美港村所辖。1955年冬渔湖区设5个中乡,塘埔属揭阳县渔湖区美港中乡所辖。1957年1月渔湖区5个中乡合并为2个大乡,塘埔属揭阳县渔湖区渔江大乡所辖。1958年9月建立人民公社,塘埔属揭阳县红旗公社(同年12月改称渔湖公社)凤联大队所辖。1959年冬塘埔建立生产大队,属揭阳县渔湖公社所辖。1961年2月渔湖公社析为梅联、渔江二公社,塘埔属揭阳县渔江公社所辖。1963年2月梅联、渔江二公社合并为渔湖公社,塘埔属揭阳县渔湖公社所辖。1984年1月置区乡制,塘埔属揭阳县渔湖区所辖。1987年4月置镇村制,塘埔属揭阳县渔湖镇所辖。1992年5月揭阳撤县设市,塘埔属榕城区渔湖镇所辖。1995年4月建立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凤美街道,塘埔属凤美街道所辖。2013年3月调整行政区域,塘埔属揭阳空港经济区凤美街道所辖。至今属之。


塘埔现有户籍人口约7000多人,旅外乡亲约1000多人。而历史上的人口构成,颇多变化。据相关资料记载:民国以前,全村人口不足2500人。新中国成立后,1964年6月30日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为484户、2838人;1985年12月30日村政统计户籍人口为4104人;1989年7月1日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020户、4416人(其中男性2273人,女性2143人;有大专12人,中专14人,高中391人,初中1527人,小学1761人);2010年11月1日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1310户、6079人。


塘埔地灵人杰,人文鼎盛。自古英才辈出,闻名远近。北宋“广南夫子”陈希伋(字思仲)于宋神宗元丰年间两冠乡书,肄业太学。宋哲宗元祐六年举经明行修赐进土第一名,授梅州知州。他在太学修业时曾上书数万言,切中朝政敝端。又荐马锡有文武才华,乞加擢用,其言词理直气壮。被皇帝称为“白衣而能荐人天子,自古未有”,士人闻之称其为“广南夫子”。知梅州事时,朝廷诏令各州征缴黄砂、牛皮、出库钱买珍珠以备国用,弄得民怨载道。他不忍剥取庶民,不怕宦海风浪,上书奏免,州民感德不尽。《揭阳县志》赞之云“揭阳夙负海滨邹鲁,人材辈出,宋则陈思仲(希伋)有广南夫子之称,……其先河乎”。而黄氏本族人才,清代黄国俊以聪慧善事,温恭慎笃而成仁宗嘉庆岁进士;黄训武以贤能著称获封德宗光绪朝奉直大夫;黄学两以武技高超获潮州总兵黄金福驾下“蓝顶戴花翎武略骑尉”。至民国,则有黄亚糯以擅长制作剪刀而成为塘埔剪刀开山祖,开创了塘埔村剪刀产业,使之有了“出名好剪刀”之美称。新中国成立后,黄廷国、黄树林以擅长培育水稻良种而负有盛名。黄廷国选育的“廷国种”及“塘埔矮”;黄树林选育的“北种”和“矮种择”,在广东及长江流域等省区广为栽培,多获丰收。黄树林还以水稻育种专家和老农技术顾问的身份,经常应聘到各地传播经验。村人黄丽松以英国爱登堡皇家医学院博士、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香港大学首位华人校长的荣冠以及后来参与规划汕头大学建设,香港回归后的相关管理,而成社会名流。其著述的《关于游离基五化学》《合成性荷尔蒙》《分子重组》《游离基化学概论》等著作在学术界影响深远。1976年获英女皇颁授的C.B.E.勋衔,1979年获“香港首届杰出市民”。他为香港“华人治校”之先鞭,为汕头大学建设,为香港回归都作出杰出贡献,负有美称,为世人景仰。


文化教育传统源远流长。民国以前,受到经济差、生源少诸多方面的制约,长期只有一些小规模的学堂和私塾,并以儒学为唯一教育内容。但在耕读文明时期,这种教育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创造了相当条件。民国三十年(1941),在乡亲的支持下,村人黄献章于村内仁斋公祠创办“联保国民学校”并聘请受过新文化薰陶的教师任课,开启了塘埔的新学传播历史。民国三十二年(1943),兴办“联邻乡中心国民小学”,并聘请有大学学历的李业修担任校长,时有教师12人,学生20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村成立校董会并创办“凤联乡中心小学”(后更名塘埔小学)。1969年小学附设初中班,1982年创办“塘埔初级中学”,中、小学开始分办。1981年,投资20多万建置新校舍――塘埔初级中学,该校占地面积4322平方米,建筑面积860平方米,有教室9间、宿舍16间,可容纳就读学生500多人。1991年又投资40多万元建设“塘埔小学”新校舍,该校占地15亩,建筑面积646平方米,有教室16间、教师办公室及宿舍22间,可容纳就读学生600多人。教育条件不断提高,教育事业日益发展,英才辈出。

塘埔的乡土文化渊源深厚,多姿多彩。早在清末,潮剧班就已享有盛誉。光绪十年(1884),村人黄耀江创办的“永赛梨正字班”所演出《秦雪梅送寒衣》等潮剧,在潮属地区深受群众欢迎。上世纪二十年代,黄阿营建置“圆身纸影班”,演出时其操纵的木偶灵活多姿、唯妙唯肖。在诸多纸影班中脱颖而出,深受欢迎。新中国成立后,塘埔的群众戏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52年,村成立“塘埔业余剧团”,先后演出《斗争婚姻》《愁龙苦凤两翻身》《砍竹记》《儿女亲事》《中秋之夜》《红色娘子军》《沙家滨》《南海长城》《江姐》《中华儿女》等一系列长短剧,使剧团不仅成为党的宣传队,也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和娱乐气氛,为塘埔大众喜闻乐见。改革开放后,潮剧演出曾一度受到电影、电视的冲击,但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 2007年村人黄武光组织成立“小梨花”潮剧艺术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潮剧演员,使塘埔的潮剧艺术薪火相传。


弦乐在塘埔有着深厚基础,民国初期村人黄廷芳就置办“馥园西秦乐社”,该社乐器齐全,乐具雅致高端。擅长伴奏《华容道》等曲目并常年活动,成为其时乡村一道靓丽的文艺风景线。上世纪三十年代末,黄燕琼等人继承“馥园西秦乐社”,组成了“培芝园西秦乐社”,常唱《华容道》《平北海》《南芳草》《柴房会》等潮曲并登台串演,颇受观众欢迎。四十年代,黄捷藩组织了“潮乐社”,培育了一批爱好潮乐人才。八十年代,村成立“塘埔乐社”,在黄乙鸣的带领下,每逢节日或平时晚上,常在村内公共场所演奏,增添雅致风韵,活跃节日乡村文化气氛。2015年又成立“义馨乐社”,并安排每月3日晚上演唱潮曲、13日或23日晚上演奏潮州弦乐,给潮艺爱好者提供以艺会友、唱戏聊戏的文化平台。


游大锣鼓是塘埔一项传统民间大型文艺活动,其以队伍威壮、打扮多姿、表演丰富而令人赞叹!队伍有彩车队、飘旗队、锣鼓队、弦乐队、腰鼓队、戏剧化装队、花篮队等等,依次排成长龙,绵延上千米,循村道游进。每逢重要节日,都必举办此活动,时全村青年才俊、少男少女、乖巧孩童齐出动,盛况空前、喜气洋洋,场面壮观热闹,极具观赏性。而文学、书画,代有其人。涌现了黄献章、黄礼勇、黄卓龄、黄葛民、黄延章、黄少鹏、黄少辉等一批名家和作者。


民间体育活动如篮球赛、赛龙舟、象棋、拔河、托手尾、拗手霸等,尤以篮球赛活动享誉乡间。早在民国三十一年(1942),由村人黄木荣带领几位喜爱篮球学生和青年教师捐资,在传德公祠前建设篮球场并组队训练,开启了塘埔的篮球史。1945年首次组队参加白宫村华侨陈文希举办的“白宫杯”篮球邀请赛并获奖,从此吸引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篮球爱好者。新中国成立后,塘埔的篮球活动发展迅猛,先后建设了东面祠堂前、口埕、寨内等5个篮球场。自1951年起,塘埔篮球队经常参加区(镇)、县组织的篮球赛且屡获佳绩。1953年村人黄玩太、黄诗睦作为主力队员入选揭阳县农民篮球队,参加汕头专区举办的农民篮球赛并为揭阳县赢得荣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区(镇)举行的农民篮球赛中多次获得冠军,八、九十年代为揭阳县篮球队输送了许多优秀篮球人才,有“篮球之乡”之美称。


赛龙舟也是塘埔一项传统民俗文化且颇具特色,不单赛龙舟还有赛凤舟,在本地区有较大影响,且得到有效传承。塘埔因临榕江而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村人固有的“亲水”情结以及顽强拼搏的意志。以每年举办龙舟、凤舟赛事,弘扬龙舟文化,彰显地方特色。同时以竞赛活动为载体,激发村人团结奋进,建设美丽家园。


悠久的创村历史,使塘埔拥有黄龙桥、孝子蚝、塘埔渡等诸多古迹名胜,以及老祖庙、仁斋公祠、学仕公祠、传徳公祠、诗正公厅、新厝三壁联、惟城家园石壁等众多历史建筑。尤以黄龙桥、孝子蚝、塘埔渡、三壁联最具特色。这些古迹名胜和历史建筑,不仅体现历代塘埔人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聪明智慧的天性天赋,以及其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也彰显塘埔先贤的审美追求和才艺。


黄龙桥是塘埔古时一座知名桥梁,桥上立有长4米、宽50厘米、厚30厘米的桥碑,碑字20厘米见方,为宋代朝廷名宦所书。传说黄龙桥的建造,是因曾有仙姬来塘埔送儿,当她行至村口,受一小河阻隔正在犹豫时,忽见一条黄龙化桥让她渡过。仙姬送儿的故事传开后,村人便在此处造桥。而仙姬所送之儿便是陈希伋,希伋花信年华时,曾有朝廷臣官前来塘埔访贤,当获知黄龙桥传说后,勉励希伋勤学苦读,今后定能出人头地,还亲自为“黄龙桥”题字。果然陈希伋后来成就一番事业,黄龙桥也就自然成为当地名胜。


孝子蚝的由来也与陈希伋相关。传说古时塘埔寨前的榕江岸边,有一盛产水蚝的“蚝脚窟”。儿时的陈希伋是位出名的孝子,他知道母亲喜食水蚝,但不知从何处寻得。于是他不顾寒冬霜冻,连续数月在榕江岸边寻找,终于有一天在“蚝脚窟”寻得肥美水蚝孝敬母亲,一时娘喜儿乐。陈希伋寻蚝行孝事迹感动村人,为彰其孝事,蚝脚窟水蚝便称“孝子蚝”,蚝脚窟也因而成为名胜。


塘埔渡是明清以前揭阳通往潮州府城官道上一个重要津口。《揭阳县志》(陈本)载“官渡塘埔渡,渔湖都桃山界,往郡要津。”“旧有鸾坡、凤坡二亭,康熙三十三年知县蔡端重修”;《揭阳县志》(刘本)载“塘埔渡在凤坡,乾隆四十二年捐银五十两造官渡一只,渡夫三名,每月给工食五钱,凡过往者不用渡费”。渡口历来为军事要津。自宋以来,有诸多大臣如孙士毅、阮元等过此。清末林则徐奉命赴广西平叛时,也经过此渡,民国时期许崇智、陈炯明、刘志陆、蒋光鼐东征时率部通过此渡。1927年周恩来、贺龙、叶挺等将领带领南昌起义军经渡口南往普宁。塘埔渡古时为两岸黄、王姓二塘埔村共有,新中国成立后,渡口所有权全由黄姓塘埔村管辖。今人有联:凤坡鸾坡无双渡口,黄姓王姓有两塘埔。有谚语“未过塘埔渡,先食揭阳米”赞美揭阳乃盛产稻米之乡。三壁连的工艺精美,冠于一县同时所建的同类民居。


历史上的塘埔,以农为本,以渔为副。早在明朝中期黄氏先祖到塘埔创业之后,利用本村沃野广阔的优越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开荒垦殖,辛勤耕作。以发展水稻、甘薯为主的种植业,获得休养生殖立足之本。同时利用村境濒临榕江,溪河、港湾、沼泽纵横交织,水产资源极其丰富,鱼虾蟹随处可猎的自然条件,以大网船、撒网船、莲船、桁船、“掠大钓”、“拗车罾”、“划跳白”、“围栅”、“垂钓”等捕捞方法以提高家庭收入。明清时期,塘埔人创办了榕江三大古渔区之一“塘埔状元凤尾鱼渔区”以稳定渔业经济。而捕制刺鱼(凤尾鱼)及其产品更是远近闻名,享有“塘埔出名刺鱼丸”的赞誉。曾有一段时间,发达的渔业成为塘埔人不可或缺的经济收入来源。


清末民国时期,塘埔人在发展农业、渔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以制红糖、织夏布、抽纱、碾米、五金等加工行业,也出了一批能人。如清末的黄宝顺以苎麻作为原料织綕夏布,他是塘埔第一人从事夏布生产,并以技艺熟练和经济效益显著而带动了村人投入此业,使织夏布很快发展成为塘埔的重要副业,最盛时全村从事夏布生产者达100余户。民国初期的黄名俊,以制作红糖而成塘埔操此业之佼佼者,并在渔湖都一带也颇有影响。使其时塘埔人从事红糖制作者甚众,据统计有糖寮6家、糖房8家,每年加工出口的红糖、赤糖和粉糖等盛时达一两万担,一般年份也有七八千担,产销红塘一度成为塘埔村主要经济来源。民国十四年(1925),黄作义根据其时塘埔抽纱之风大盛,以其慧根及才能,远赴上海开设番花(抽纱)行,声名大震。受其影响与带动,塘埔人前往各城市经营花行者猛增。黄春泽、黄磊城分别到汕头开办“大德”花行、“鸿生”花行;黄畅昌、黄老炳、黄韬略到炮台开办“德成”花行、“和兴”花行、“益中”花行,抽纱业为塘埔带来了很多富户。其中黄亚样以花稿设计闻名一方,并以其收入而成殷户。民国十五年(1926)塘埔剪刀创始人黄亚糯创办“永和”号五金作坊,土法上马自制脚踏车床、砂轮、磨盘,发明磨剪刀工具并做成磨剪产业,其产品在潮梅一带广被使用。随后又发明与英国“花旗牌”剪刀相似,而质量超过“花旗牌”的剪牙底片,推动了剪头工具的进步,也促成了塘埔五金加工业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塘埔的五金、模具加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副业为基础的村办企业蓬勃兴起,创办了以黄花罗、黄建深等人为主要技术骨干的“塘埔五金厂”。改革开放后,塘埔从早期传统的家庭式制作理发剪刀具,逐步发展至名闻遐迩的工业村。塘埔人历经30多年的艰辛创业,开拓创新,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并瞄准市场。从理发剪刀,到塑料模具、日塑制品、电吹风,再到品种多样的洗衣机、切肉机、热水壶、手电筒等各类家用电器。拥现了黄建深、黄惠臣、黄华群、黄建华等一大批优秀企业家。目前,塘埔规模较大企业有300多家、家庭作坊200多家,拥有一家中国驰名商标企业、六家知名商标企业,年工业产值超30亿元。1996年被评为“广东省科技之乡”,1998年被评为“广东省百强工业村”,成为广东塑料模具、电吹风、家用电器主要生产基地。


近两年来,塘埔在村党政的带领下,在乡贤的鼎力支持下,积极推动振兴乡村战略,实施水岸同治和优化人居环境建设。先后投巨资修建塘埔官渡、塘埔湿地公园、塘埔小公园等公益项目。目前,塘埔工商业空前活跃,村人经济殷实、生活富裕,许多人建起了“小洋楼”。村境内外,楼宇幢幢,华屋熠熠;川衢通畅,舟车络绎;市场繁荣,商贾云集。塘埔已成为榕江之滨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内容:根据塘埔村提供的资料整理。
图片来源:塘埔村、傲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