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肝脏正常解剖 一、大体解剖及分叶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主要位于右季肋区及中上腹,小部分可达左上腹。肝脏由镰状韧带和肝圆韧带固定于前腹壁,由冠状韧带和左右三角韧带悬于膈肌,这些韧带均由腹膜反折构成,并覆盖除后方裸区外绝大部分肝脏表面。 肝脏上缘膨隆,称为膈面,由镰状韧带于矢状位将肝脏分为左右两部分。肝脏下缘朝向左下方,称为脏面,内有略呈H型的沟。左侧纵沟窄且较深,前有肝圆韧带(闭锁的胎儿期脐静脉),后有静脉韧带(闭锁的胎儿期静脉导管);右侧纵沟宽而浅,前为胆囊窝,后为下腔静脉;中间横沟即为肝门。门静脉、肝动脉、肝管及神经淋巴管均由此处出入肝脏(图1-1)。传统形态解剖学上,肝脏借此H沟分为四叶:左纵沟左侧为左叶,右纵沟右侧为右叶,左右纵沟间,横沟前方为方叶,后方为尾叶。出于肝胆外科手术需要,目前更常用是根据肝内管道系统(包括肝静脉和Glisson系统)分布特征进行的分叶分段方法(图1-2)。以正中裂为界将肝脏分为左右两叶,此裂相当于胆囊窝中部至下腔静脉左缘的连线,肝中静脉行于此平面内。左半肝由左叶间裂分为左内叶和左外叶,此裂相当于肝圆韧带裂,肝左静脉即位于此平面。右叶间裂分右半肝为右前叶和右后叶,内有右肝静脉通过。Couinaud等则同样根据肝内血管特点,以左中右肝静脉所处的三个纵向垂直平面,左右门静脉主干所处横断平面为界,将肝脏共分为8段(图1-3,图1-4):I段尾叶;Ⅱ段左外叶上段;Ⅲ段左外叶下段;IVa段左内叶(方叶)上段;Nb段左内叶(方叶)下段;V段右前叶下段;Ⅵ段右后叶下段;W段右后叶上段;Ⅷ段右前叶上段。 此外部分肝脏还存在一些解剖上的变异,需要在影像诊断中加以鉴别。常见的有Reidle叶,表现为肝脏右叶下角局部呈球形膨大。另外肝左叶大小形态位置也常常不固定,可以完全限于中线右侧,也可以直达左侧腹壁而与脾脏界限不清。尾叶位于门腔静脉之间,大小变异亦较大,尤其是作为尾叶向下方延伸的尾状突,横断位上容易误以为肝外的肿块或淋巴结。 二、组织结构及管道系统 肝脏由50万~100万个基本结构单位—肝小叶构成。肝小叶呈多角棱柱型,长约2mm,宽约1mm,中央有一中央静脉,周围为放射状排列的肝细胞板及其相间的肝血窦。正常情况下血液由肝小叶周边经血窦流入中央静脉,其中肝血窦的门脉血供占其70%左右,肝动脉血供则只占其余30%左右。肝血窦壁为疏松的内皮细胞组成,血窦腔内定居有枯否(Kupffer)细胞——一种肝内巨噬细胞。肝细胞同血窦内血液进行物质交换即通过内皮和肝细胞之间的窦周隙(Disse隙)进行,其内除散在的网状纤维(Ⅲ型胶原纤维)外,还有一种贮脂细胞,具有生成纤维的功能。 肝内管道系统分Glisson系统和肝静脉系统两部分。 Glisson系统由从第一肝门入肝并始终伴行的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各级分支被结缔组织 鞘(I型胶原纤维为主)包绕而成。在肝外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斜向右上方行走,其间门脉通常位于后方,肝动脉位于左前方,胆总管位于右前方。至肝门附近,三者均分成左右两支。肝右动脉如无迷走,一般于门脉和肝管间穿过。正常状况下,胆管系统同血管间互不交通(图1- 5)。 肝静脉系统为一出肝系统,行走于小叶肝段和肝叶之间。肝血窦内血液汇人小叶中央静脉后,逐级汇合,最终形成肝左,肝中,肝右静脉三大支并于膈顶处注入下腔静脉,此肝静脉出肝处即第二肝门。右后叶及尾叶常见一些肝小静脉在肝脏后面直接注入下腔静脉,则被称为第三肝门。 肝脏淋巴引流分深浅两部,总体上除引流至肝门腹腔淋巴结外,还同膈上以及腹壁淋巴结关系密切。 三、影像学表现 在CT上,平扫肝脏实质密度高于脾脏,一般在40~70Hu范围内,具体视其内脂肪和糖原储量比例而不同,如糖原储量高,脂肪储量低,则密度较高,反之则密度较低。除血管影外,正常肝脏实质密度应相对均匀。血管表现为条状,分支状低密度影。增强后,肝脏实质和血管均得以强化,其强化程度视造影剂注射参数及扫描时相不同而变化(图1-4)。 MRI上,正常肝脏蛋白质含量丰富,自由水含量较少,因此T1和T2弛豫时间均较短,T加权图像肝脏实质信号高于脾脏和肌肉组织,T2加权图像信号则明显低于脾脏。肝内血管可表现为流空,也可因流速较慢而产生信号,具体根据采集序列不同而信号不定。增强后的表现同CT相似(图1-6)。 内容摘自于《腹部影像诊断学必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