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暗藏锋芒的“隐士江湖”:指点江山的他们从未真正隐身于史册之中

 天承办公室 2020-04-24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文化及旅游话题

提到“隐士”,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联想到“高人”一词;隐士的确多是高人,但并非所有高人都存在历史贡献和重大社会价值。

暗藏锋芒的“隐士江湖”:指点江山的他们从未真正隐身于史册之中

人们常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这仿佛就代表了隐士们的三种层级。单从个人角度上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不过若从历史角度来看,这层级恐怕得是这样的排序:中隐者往往参与指点江山、在历史上举足轻重;小隐者在警世自得的同时、也增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大隐者则“大智若愚”,在历史上往往就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了。

隐者离不开“士”:在学而致用与学而不仕之间,隐世是最明智的状态

隐士,顾其名曰,他们首先得是“士人”(知识分子)。古人学习文化知识,开始时都会希望能通过知识求得一官半职、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但世事毕竟多艰,一些较有个性的士人们在遭遇挫折和不公后,很容易就因此趋向于追求道学的无为境界、并在这过程中逐渐摆脱社会,从而实现其“隐世”的目的。

暗藏锋芒的“隐士江湖”:指点江山的他们从未真正隐身于史册之中

有人说了,他们的父母们如此辛苦供书教学,学成后反找个地方躲了起来不问世事,这不是对自己、对天下的不负责任么?没错,隐士们对外要的正是这种“学而不仕”的状态:我不是没有真才实学,只是世上无明辨之人而已。

隐士的三种类型:根据时代的不同,归隐者都各有其意

在历史洪流当中,不少这类隐士被人慧眼识才后挖到了社会上,从此开始指点江山叱咤风云,这类隐士就属于“中隐”,往往居于不起眼的市井当中、但又不至于让人索寻不到。

另一类隐士呢,由于他们在追寻无为的过程中达到了“可有可无、若隐若现”的境界,这些人就会刻意躲进远离世俗的地方,真正做到了“小隐隐于野”。后世的人们仅能从他们的学生或其论著中受到其渊博学说的启发与影响,也算是在学术文化贡献上给历史一个交代了。

暗藏锋芒的“隐士江湖”:指点江山的他们从未真正隐身于史册之中

还有一类“大隐于朝”者,由于他们几乎都是“身居朝堂不问政事”,在历史上的存在感是很低的,真不知他们的这种“大智若愚”有何意义!实际上,这些“大隐”者的智慧往往都用到明哲保身方面去了:不干正事而不被问责、而且能安然身退,这确实非普通人可以做到的。对于这样的“大智若愚”,我只能用鼻子向他们说声:“失敬了!”

蛰伏待举:暗藏锋芒、中隐于市者

白居易在《中隐》里写道:“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史书上常见的“待举隐士”多属于这类型,也是士子们心中仰慕的对象。姜尚、张良、诸葛亮、徐茂公、刘伯温……他们哪一个不是撬动乾坤、指点江山的能者?

实际上,“中隐”者们并非真正的厌世或愤世嫉俗,他们只是在蛰伏隐世中等待一个机会,内心里还是很期望能在历史上有所作为的。

暗藏锋芒的“隐士江湖”:指点江山的他们从未真正隐身于史册之中

姜尚隐于渭水之滨,一大把年纪了尚且在期待奉献余热的机会,幸得文王求贤,这才有了武王伐纣的历史,姜尚也因其杰出的韬略、军事与政治能力,被后世诸子百家尊为“百家宗师”。

张良也在隐世的十年中饱读兵书,得遇刘邦这明主后,才得以施展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韬略之能。在辅助刘邦功成名就后,张良就做出了另一个归隐决定:彻底归身于黄老之学,从此泯迹于山野之间。

暗藏锋芒的“隐士江湖”:指点江山的他们从未真正隐身于史册之中

诸葛亮被“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在遇到刘备之前,他就是中隐于南阳的隐士、遇到刘备之后,他的“鞠躬尽瘁”就再与隐士无缘了,所以说,“躬耕南阳”只是诸葛亮暗藏锋芒之举而已。在三国那样的乱世时代,能保住自己是最基本的处世技能,一己都保不住何能保国安民?

徐茂公、刘伯温同样也是处于乱世时代中的中隐者,若非时局混乱,估计他们也会有另外的归隐选择,时局使然,这些著名的隐士们最后才身居高堂、拨动着属于自己的历史之弦。

匡正拨乱:小隐于野、但间接指点着江山者

暗藏锋芒的“隐士江湖”:指点江山的他们从未真正隐身于史册之中

这方面最著名的隐士当属鬼谷先生了。历史上的鬼谷子一直隐身于山野之间、朝堂之外,但秦统一天下的历程,通过其若干弟子则表露得一览无遗。我无意在这里神化鬼谷子这样的超然高人,但我国的韬略之术自古就有“纵览古今未来”之能,就好比一盘能前后推演的棋局。

从庞涓、孙膑、商鞅、张仪、苏秦等人(传说鬼谷子有五百弟子,但具体名单未有明文证实)的历史作为上看,他们的历史事迹串联到一起,正好是一步步将秦国推向一统天下的一盘棋,当中所有关键历史大事均是环环相扣的。

术业有专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鬼谷子正是借助这些弟子们的优劣之势合理布局,最后将这盘棋演活了,间接实现了他匡正拨乱、指点江山的历史贡献。

暗藏锋芒的“隐士江湖”:指点江山的他们从未真正隐身于史册之中

类似的隐士奇人,后世还有水镜先生、陈抟等,他们虽没亲自参与到历史当中,但在史册之上,他们的名字一直都是熠熠夺目的!

明哲无为:大隐于朝、消极避世者

历史中的朝堂之上,明哲保身、无为而处的大臣多不胜数,原则上可将他们归类于“大隐于朝”者,但这方面有明文历史记录的,以东方朔最为典型。

历史学家分析,这些人既然选择了“大隐于朝”,其所作所为自然就一切归于低调了,不存在明文记录也就很正常,后人仅能从他们的行为上将其归入此类罢了,未必就能显得公正。

由于东方朔的历史地位不是很高,关于他的明文记录也不是很多。就目前的了解看,东方朔在汉代朝堂中一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始终是未曾获得过汉武帝的重用,这已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他奉行的就是“无为”——独尊儒术、反对黄老之术的汉武帝哪里会重视这样的臣子呢?

暗藏锋芒的“隐士江湖”:指点江山的他们从未真正隐身于史册之中

东方朔自己的诗歌里倒是有一些表现自己“大隐”思想的字句:“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不知为何,后人对他的这种“大隐智慧”竟相当推崇,以我看来,智慧确实是有,但无为于世,智慧又要来何用?

独持高洁:仕隐倦归、返璞归真者

严格上说,这也是属于一种“小隐于野”,但在非天下纷乱的时代,这些人就表现出的就是真正的归隐心态了。在归隐中独持高洁、与所在时局形成泾渭分明的对比,这就使得他们的这种思想能被后人视为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得以闪耀在史册之上。

老子出关归隐、孔子周游列国后倦怠归隐、庄子看不惯诸侯间的尔虞我诈归于山林......以上都属于这种形式的归隐。不过归隐并未让他们从史册上消失,留下的精神文化财富倒是愈发丰厚了!

陶渊明便是这类归隐人物中最著名的代表者。仕途累了,便赋“采菊东篱下”,穷困潦倒之时,便唱“先师有立训,忧道不忧贫”。魏晋时期,由于清谈之风愈重,当时的社会精神状态是很混乱的,反正打嘴仗又不用流血嘛!

暗藏锋芒的“隐士江湖”:指点江山的他们从未真正隐身于史册之中

这样的清谈风气使士人们每天处于殚思力竭、忘食忘我的状态,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涉足政治风波,于是陆机、谢灵运等大批文人最后都“倦怠归隐”了,归隐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返璞归真、回归自我”:你们吵你们的,从此与我无关了!

魏晋以来的这种“隐逸文化”也给今天的人们带来了很多启示,“放飞自我、崇尚自由”心态,正是得益于这样的个性文化。

隐还是不隐,在今天早已不是一个问题,一切都可以凭心而为,没有人再管你是因为什么原因了。从这角度说,”隐士“一词在今天已失去了它的意义,彻底成了古人专有的一个名词。

要是今天你对人说”打算辞职去当隐士“,肯定会被人耻笑说:”人家归隐是有官都不做,你还没入世,谈何避世呢!“

不过,历史是由每一个人书写出来的,不管你是凡夫俗子还是隐世高人,只要对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将来的史册上就必会有你的名字之一,历史永远是藏不住每一位闪耀过的人的,哪怕他归隐得很彻底、很彻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