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不郁.脾不虚--逍遥散解析 逍遥散的方子,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生姜组成,古代时候的用法,是将前六味药研成粉末,然后用生姜和薄荷与这个药粉一起煮水,然后去掉药渣,喝药汁。 脾胃居于中央,脾气左升,胃气右降,然后是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肺气右降,肺气降则心火随之下降,心火下沉入肾,则肾水不至过寒,肾水随肝脾上承入心,则心火不至过热,这叫水火既济,人体因而平和无病。 这是一个循环的大圆圈。这个脏腑的升降如果出了问题,则会上热下寒,百病丛生。那么,这个循环最容易在哪里出问题呢?答案是:最容易在肝上出问题。 中医的肝,和西医的肝不完全是一个概念。西医的肝只是一个帮助解毒,帮助这个消化的这么一个器官。那么中医的肝呢,不只是一个器官,更是一个系统,肝主藏血,肝主疏泄。因为它负责把身体内的气血运行给疏泄开,通道给疏泄开。其中,肝主疏泄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调畅情致,如果情绪不好的话,那么会影响这个疏泄的作用,所以会导致郁闷,那么所以中医管这个叫“肝气不舒”。 因为肝属木,五行里面认为木克土,而脾胃属土,所以肝气不舒,会直接影响脾胃的功能。很多人说这五行多么的不科学啊?其实,这只是表达方法,实际上西医也这么认为,消化系统受植物神经控制,而情绪郁闷,会导致植物神经的紊乱,因而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我们中国人用:“肝木横逆克脾土”就说清楚这个道理了。 所以肝气不舒的人,脾胃会出问题,很多人会饮食减少,胃口不佳,会脾胃疼痛,有的人会越来越消瘦。有的人会嗳气,会呕吐等等。 很多女性顽固便秘,其实这里面很多人与肝气不舒是相关的。 我们可以用清代医家张秉成,在《成方便读》里面分析逍遥丸的话来总结,他说:“夫肝属木,乃生气所寓,为藏血之地,其性刚介,而喜条达,必须水以涵之,土以培之之,然后得遂其生长之意。若七情内伤,或六淫外束,犯之则木郁而病变多矣。此方以当归、白芍之养血,以涵其肝;苓、术、甘草之补土,以培其本;柴胡、薄荷、煨生姜惧系辛散气升之物,以顺肝之性,而使之不郁,如是则六淫七情之邪皆治而前证岂有不愈者哉。本方加丹皮、黑山栀各一钱,名加味逍遥散。治怒气伤肝,血少化火之证。故以丹皮之能人肝胆血分者,以清泄其火邪。黑山桅亦入营分,能引上焦心肺之热,屈曲下行,合于前方中自能解郁散火,火退则诸病皆愈耳。” “虚不受补”的要点就落脚在脾上,大病的最终结果是脾受到损伤。肾水足则脾有力量,寒湿就不存在;肾水亏则脾衰,则形成寒湿;脾脏湿,肾脏燥,最终演变成心寒、脾寒、胃寒、肝寒、肾寒和脑衰. 肝郁脾虚,湿寒血瘀造成的闭经症状:腹胀、脸色晦暗、嘴唇暗紫。大便干燥(2-3天一次),不愿意吃饭,睡觉差,月经拖后。病因:女孩用凉水洗澡洗脸不到半年,月经不来了,打黄体酮就来。中医补气血或者单一的祛寒也不行。 治疗: 解郁健脾,祛寒湿 方: 第一步: 白术30克、茯苓30克、陈皮15克、半夏15克、砂仁10克、青皮10克、香附10克、柴胡8克、郁金10克、乌药12克、益母草15克、红花10克、小茴香10克、桂枝15克、佛手10克、佩兰10克、甘草5克、干姜10克、肉桂2克, 熬15付。一付熬出两袋,早晚饭后各一袋。 第二步: 15付之后,拿掉佛手、佩兰。加莪术10克 、桃仁10克、木香10克、大黄8克(如果不便秘,大黄的量可以调为4~5克),用来增强行气活血和逐瘀之力。 再吃15付。之后用“逍遥丸”和“后愛暖参茶”来调理善后。 注: 前15付解决:肝郁脾虚;后15付:行气活血逐淤。
取跌打丸2到3丸,用高度白酒适量,加温调成糊状,将药糊均匀涂覆于患处,直径以超过肿块3到5厘米为宜,然后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两次,每次维持4到6个小时,两次敷药间隔时间为2到3个小时,敷药的时候,可以用白酒滴到辅料上,以保持局部湿润,以增强疗效。一般2到7天可以治愈。 跌打丸,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闪腰岔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