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瘀散

 图书 馆员 2012-03-19
通淤散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吾从医十七年欲把实践体会书之与大家共享互勉。
首先贡献大家一个我经常用的方也是我以前密不传人的方,通淤散:蒲黄2 姜黄2桃仁2琥珀2赤勺1泽泻1郁金1枳实1白术1。此方功用:健脾化淤,利胆利尿。
治疗:肝硬化,脂肪肝,血管硬化,高血脂,冠心病,脑梗,脑血管病后遗症,心衰,跌打损伤等还有以后在实践中发现的意想不到的许多疾病。
我再介绍以下此方的来历。此方来历于《徐灵胎医书全集》治疗胀满的一个方,方名通淤煎,原方没有姜黄有五灵脂,为什么要换,这因为我用此方在治疗慢性肾炎时,感到五灵脂含尿素,尿肌酐高加重肾的负担,所以把它换成了同样具有活血化淤且有利胆健胃功能的姜黄。
    以此方为基础加味而来的还有:
    解毒活血汤    通淤煎散50克  忍冬藤100克    甘草10克
    功用:解毒活血
    主治:四时感冒,咽喉肿疼,气管炎
肺炎 咳喘,病毒性心肌炎,急性肠胃炎,急慢性肾炎,脉管炎,无名肿毒,过敏性紫癜,风湿热,关节红肿等。
    活血通痹汤:通淤煎50克  徐长卿20克  威灵仙20克  鹿衔草20克  甘草10克
    功用:祛风湿,活血化淤,通络止疼。
    主治:风湿类风湿

1:王宝宝10岁男予灵文底人右腕关节红肿热疼,发热十多天,期间西医消炎退热止疼效果不大,经人介绍来诊治。我诊治为风湿热,湿热淤毒壅滞关节。处方:通淤煎60克  忍冬滕50克  甘草10 克生地50克。5副水煎服。
二诊服前药后热腿疼减肿消,效不更方,共用药二十天。过后在集市上遇见孩子父亲,告说孩子一切正常。

2解毒活血汤治疗肠胃炎
这几天肠胃炎患者不少,孙发明父80岁,腹疼腹泻3天,服用土霉素,诺氟沙星效果不大,取了一天解毒活血汤愈。第二天其母也是肠胃炎,取了一天也好。
李东升妻37岁恶心腹疼,
腹泻[/B]2天也取了一天解毒活血汤。
王五虎男47岁肠胃一犯病就服用解毒活血汤。
翠丽女43岁上吐下泻,辅两天液,病不好,服用解毒活血汤一天就轻,两天好。
还有东寨村的母女两同时肠胃炎,母亲输一天液仍旧,第二天早又来,于是取了两天解毒活血汤。下午女儿也是肠胃不舒服,问其母情况,说已好多了,也要求取解毒活血汤。
用解毒活血汤治过的肠胃炎太多了。

心肌炎的治疗(赵锡武)

  心肌炎的治疗
  近年来此病并不少见。多见于热性传染病后期或病重阶段。通过实践得知心肌炎乃诅病的并发症或继发症。当患有表证有表邪的温病时,或邪盛损体)或病后期余邪残留体内,由血循损犯心肌,后者残毒犯心者很常见。
   中医理论指出 “心之合脉也’。脉为血之府,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根于中焦,会于心肺,卫外以为固,若感受外邪,营卫首当其冲。营行脉中,脉为营卫组成。心舍脉,故所受外邪留而不去,或去而不尽,必经脉累心。且温毒必伤其阴,而血属阻, “诸血皆属于心’,热毒即伤血及心。必先损心“体”,继损心“用”。而出现气短神疲,潮热,脉促结代。若再失治或误治,阴损及阳,阳气亦伤,遂出现脉微肢冷,舌淡,低热不退,经久不愈。临床亦见到,温毒燔盛势猛,人体直犯营血,致心肌受毒邪侵犯,气血两伤,出现心肌损伤或心衰,脉数弱,身热心悸,舌赤,气短等邪盛正衰现象。
   此症为毒邪侵心,所以应及肘祛邪解毒清其血热。查伤阴或伤阳,辨证施治。继则扶兀为重点,辅以祛邪,本,兼治其标。
  初期法当宣散解毒,养阴清热。前者以竹叶石膏汤加味,增葛根18克,连翘15克)生地30克,地丁12克,公英30克,银花15克。养阴清热用生脉散合一贯煎加栀子、丹皮、川连,公英等,初期治疗就要治其血分。
  中期或后期出现衰象者就须采用扶正祛邪法,用四君子汤加生地、地丁、紫草,板蓝根。
  心律不齐者可以通阳活血利水法为主,配合清热解毒。因为有形的水,血,痰、食,或妊娠均可影响心捧,故采用活血利水的当归芍药散合宜阳通痹的栝萎薤白汤加桂枝,增清热解毒时公英、川连、甘草。
   关节疼痛者可用宣痹通络解毒法配合养心阴的生脉散.宣痹通络选吴氏《温病条辫》中焦篇的宜痹汤。解毒则可增银花,大青叶等。
  低热不退,畏冷恶寒者病在营卫,宜用柴胡桂枝汤来调和营卫。谓营卫是调整体温的大法。赖桂枝汤之桂、甘,辛甘化阳,芍、甘、酸甘化阴,再以姜助阳,以枣助阴。更增以柴胡,参,半夏、黄芩之小柴胡汤以交厥阴,调和营卫。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热退而愈。
  通过有限的实践,初步体会:热性传染病部分高热患者,经过治疗,热虽减低,但低烧持续,这是余邪残留的衰现。因之应当除邪务净,不净则遗患无穷,其中有的就出现心肌炎等疾患。故治疗应始终驱邪,积极解毒。人体本身就有生理性的解毒驱邪功能,但能力有限,须用药物以加强排毒.驱邪虽也可以扶正,此即邪去正复,但仍应以药物来直接扶正,双管齐下。扶正就是调动人体抗病免疫能力,也有增强、补养身体的作用。
  临床接触的病例中.有病毒性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肌炎两类。前者多显咽喉症状;治则当先清其原发病灶。后者风湿性心肌炎多并见关节炎症状,此则须兼用宣痹汤,对心律不齐者易于取效。
   病 例 介 绍
  例一:牛x,7岁,1976年因上感发热住某隐继发心肌炎出院后潮热,心悸,气短,脉数细无力,偶有促象,法当养阴清热,解毒通阳。
   沙参18克 麦冬12克 五味子9克 生地12克 蒲公英30克 银花15克 地丁9克 栝蒌18克 莲白9克 半夏12克 甘草9克生石膏15克十剂。
   二诊,热退脉亦较缓、微肿。依原方意投生脉散,汤加板蓝根、蒲公英、银花、生地等继服十剂。
   三诊;咳止,心悸,潮热,脉促无力照初诊方去石膏加黄连末0.9克冲。
   四诊:脉缓已无间歇,仍潮热,照上方加增荆芥穗。克以增其散邪之药力。
   五诊:脉数无力,予越婢汤加银花,蒲公英、板蓝根,大枣五剂以清余邪。
   六诊:仍微热,大便干,脉数.照原方意处方加紫雪丹1.5克冲服。
   七诊:微热已退脉数无力,舌淡,投生脉散加当归补血汤加清热解毒之品。
   五味于9克 麦冬15克 沙参18克 生地12克 炙草9克 当归6克 黄芪9克 银花15克 蒲公英18克 地丁9克菖蒲6克五剂。
   宗上法守方,连续服汤剂半年治愈。
   例二:姜x x,女15岁,1975年10月患风湿性心肌炎住某医院,五周后出院。以后低热、心悸,气短,身疲、脉细数,法当补心养阴清热解毒
   生地9克 麦冬18克 沙参30克 甘草9克 茯苓12克 杏仁9克 蒲公英30克 银花9克 地丁12克 远志9克 枣仁9克水煎。间断服药三十剂,历时三个月治愈。
   例三,曹x x,女,37岁,感冒后胸闷微痛,心事110次/分,频繁发作期前收缩,为心肌炎后期表现。1975年2月初诊,脉沉迟无力,三动一止显有代象。首剂投桂枝加芍药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公英以通阳活血利水)调和营卫,清热解毒。
   茯苓12克 白术9克 泽泻18克 当归9克 白芍15克 川芎9克 蒲公英00克 甘草9克 桂枝9克 生姜9克大枣7枚十剂。
   二诊3月17日药后诸证略减,照上方去桂枝姜枣加栝蒌薤白汤加党参30克。继服十剂,病况著减。照二诊方继服十剂,证消病愈
  迟脉一息三至,属藏,为阳气不足,主寒。阳明为府,若见脉迟巳属例外。但尚不足奇,大承气汤之脉迟则较费思考。《伤寒论》阳明篇,言迟脉者凡四条,一为欲作谷疸,一为四逆汤证,一为桂枝汤证,一为大承气汤证,许多《伤寒论》,注家对于此条多未深究。《灵枢?五味论》,有'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皿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血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文中着重指出血凝则'胃中汁注之’以及,血脉者中焦之道”的道理,可知中焦与血脉之关系很重要。《伤寒论阴阳篇》之大小承气汤与麻仁丸三证皆为“热伤津液”所致,但因津液被伤之轻重程度不同。而影响于脉者亦不同。津液被伤越甚,则影胸于脉者越大,小承气汤证属尚未化燥,津液所伤不勘故翻(滑疾,大承气汤证'燥屎已成”津液亦伤,故脉迟。麻仁丸证,不但胃液被伤,而脾液亦伤,非但脉迟,而且见涩象。三证同为便闭,同属下证,而所现之脉不同,故所用之方亦不同。可见对于阳明病之存津液,应当重视,故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既有'下之不可过早”之戒,又有'急下存阴”釜底抽薪之法.胃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故中焦如沤,胃之津陂之荣枯,关乎脉道之畅利与否?津液足则脉道滑利通畅,不足则脉道虹滞不利而脉迟。脉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热则血浊,寒则血薄,血浊与血薄,均能影响脉的运行,使脉发生变化。
   另有一种有既非因寒,亦无痰饮、症瘕又非阳明下证,亦
  无下利厥逆,患者自觉胸闷气短,动则心悸而脉迟者,这就类似现代医学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之一类。
   此类纯温无效,亦无明显下证,共故伺在?因此证病象虽现于心,而病因实在于肾,人之脉'资始于肾’, '赍生于胃’,'统于心”, “会于肺”, '约于肝’,是脉关乎五脏,而诸病之脉均与五脏有关。炙甘草汤之心动悸则脉结代,四逆汤之厥逆下利则脉微细,生脉散之气短心悸则脉疾无力。而心动过缓则是脉之'资始于肾”者发生障碍所致,而患此病者吨兼阳萎之证,故治以金匮肾气炙甘草汤,生脉散,二仙汤,保元汤等方综合化裁,补肾之精,助肾之阳,益气养血始能奏效,而非单纯温阳所能愈。肾主蛰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而复还于五脏,今肾气无余,不能还精于心,故脉迟而现胸闷,心悸,不能还精于肺,故气短。诸脏之所以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持久不衰老,皆赖肾之还精以补充,犹如灯之能恒久,光明不熄者,必须经常添油以继焰,故衰老病死亦由于肾脏蛰藏之精因涸竭不能还精,补充所耗之虚。复脉汤,四逆汤皆重任甘草,是藉中焦之谷气以通之,大承气汤是急下存阴,祛邪以存正,心动过缓是欲得下焦肾脏所辅之精以还补心脏所耗之虚,肺为水之上源,子能令母虚,肾不能还精于肺,故气短,不还于心故心悸, “虚则补其母’,故又须肺肾同洽,老友赵某医生,曾以此法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率慢者数例,疗效颇佳,援引于此,供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