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六章第3节病毒性心肌炎.琚玮

 yangyongming 2011-03-12

第三节 病毒性心肌炎

【目的要求】

1 .了解病毒性心肌炎的概念与诊断。

2 .熟悉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机及西医治疗。

3 .掌握病毒性心肌炎的辨证论治。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4 学时。。

 

【概述】

定义: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局部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为主的疾病。以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肢冷,多汗为特征。 有的可伴有心包或心内膜炎症改变。

病毒性心肌炎是西医学的病名,中医文献中尚无特定的病名与其相对应。若以胸闷、胸痛为主者,多归属 胸痹 范畴;若以心律失常为主者,则可归属于 心悸、怔忡 ;若系急性感染起病者,可从 温病 论治; 若合并心功能不全者,有与 心水 相仿。此外,还与 汗证、虚劳、猝死 有关。

发病情况: 常继发于感冒、麻疹、痄腮、泄泻等病之后,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 近年来由于病毒性感染逐年增多,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已成为小儿常见的心脏疾病,尤其多见于婴幼儿。 发病年龄以 3 ~ 10 岁 小儿多见。

预后 :本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如能及早发现与治疗,预后大多良好, 一般于半年至 1 年可恢复 。少数重症患儿则可发生心阳虚衰、阳气暴脱而危及生命 (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部分因治疗不及时或病后调摄失宜,迁延不愈,形成顽固性心悸,常需数月或数年治疗,才能痊愈。

古代论述 :古代医籍中无本病的专门记载,但有与本病相似症状的描述。较早记载小儿心悸的文献,见于《小儿药证直诀 . 脉证治法》 : “心主惊……虚则卧而悸动不安”。

《丹溪心法 . 惊悸怔仲》说:“怔仲者血虚,怔仲无时,血少者多。”

《证治准绳 . 幼科》也说 : “心藏神肝藏魂,二经皆主于血,血亏则神魂失宁,而生惊悸也。”说明本病的发生与心肝亏损及血虚有密切关系。

本病属中医 风温、心悸、怔忡、胸痹 等范畴。

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怔忡、心悸、胸痹的病机、症状之描述,与病毒性心肌炎不同发展阶段的病机及表现颇为相似。如《索问 .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载:“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心儋儋大动。”《灵枢 . 经脉》篇进一步指出: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则病手心热……,心中儋儋大动。”形象地描述了怔忡心悸的发生与寒邪伤心,心阳不足的有关症状。

汉代张仲景对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伤寒论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载 :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又在《金匮要略 .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论述 :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其方、因、证三方面并举,明确指出了悸的发生除与寒邪伤心,心阳不足有关外,尚与水饮上泛密切相关。

宋 .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 脉证治法》云:“ 心主悸……虚则卧而悸动不安” ,是关于小儿 心悸的最早文献记载 。

明清时期,诸医家提出小儿心悸由 多方面因素引起 , 感受外邪 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如明代鲁伯嗣认为“心藏神而恶热,小儿体性多热,若感风邪,则风热搏于脏腑,其气郁愤,风乘于心,令神志不宁,故发为惊,若惊甚不已,则悸动不宁……。”而王肯堂则认为小儿心悸多为 虚证 ,如《证治准绳 . 幼科》记载:“惊者心卒动而恐怖也,悸者心跳动而怔忡也,二者因心血虚少。”以上文献对小儿心悸病因学的认识与西医学论述病毒性心肌炎在体质虚弱的基础上,因呼吸道感染引起有相符之处。

综上所述,中医学对本病之论述颇为详细,其“ 心悸”“怔忡”“胸痹”“温病 ”等是本病的 不同发展阶段 ,不同的病情程度及不同类型。其中补益心气,益气养阴,温阳通痹,化痰活瘀等治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

【病因病机】

病因 为感受 风热邪毒 , 内损于心 所致。

病机

病毒性心肌炎病因病机示意图

病因为感受 风热邪毒 , 内损于心 所致。主要病机初始为外感风热邪毒,从口鼻而入,蕴郁于肺胃,症见发热,恶寒,咳嗽,汗出不畅,大便稀薄等。继则邪毒由表入里,留而不去,内舍于心,导致心脉痹阻,心血运行不畅,或热毒之邪郁而化火,灼伤营阴,以致心之气阴两伤,出现心悸气短,乏力胸闷等症。心气不足,血行无力,血流不畅,可导致气血瘀滞。肺失宣达,或热毒灼津,都可内生痰邪。痰瘀互结,加重心脉痹阻,气血运行更显涩滞不畅,故胸痛,唇紫,脉促或结代等。甚而由于心阳虚衰,阳气敷布不利,不能布达于四末,而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本病后期常因医治不当,或汗下太过,气阴受损,心脉失养,出现以心悸为主的虚证。

总之,本病以 外感风热邪毒 为发病 主因 , 瘀血、痰浊 为病变中的 病理产物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病初常见邪实正虚,虚实夹杂的证候,后期则以正气虚亏,心之气阴不足为主。

近年来,经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证明,可引起心肌炎的病毒有 柯萨奇病毒 (乙组和甲组) 、埃可 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 、 传染性肝炎 病毒、 流感 和 副流感 病毒 、麻疹 病毒、 单纯疱疹 病毒以及 流行性腮腺炎 病毒等。其中以 柯萨奇乙组( 1 6 型) 最常见。

本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病毒及其毒素在疾病早期是经血液循环 直接侵犯心肌 细胞产生病理变化的,依据: 1. 病人咽拭子、粪便、心肌组织中分离到病毒; 2. 荧光抗体染色技术在心肌组织上找到特异性病毒抗原; 3. 患者恢复期血清中相应病毒的中和抗体有 4 倍以上的升高。除此之外,还有 变态反应 和 自身免疫 参与发病机制,依据: 1. 从病毒感染到心脏受累有一潜伏期: 2. 患者血中可测到抗心肌抗体增加; 3. 部分患者表现为慢性心肌病,心肌内发现 IgG 及补体β 1 C 的沉淀。

病理:病变分布:局灶性、散在、弥漫性。性质:心肌间质组织和附近血管周围 M 、 L 、 N 浸润 为主,少数为心肌 变性 —肿胀、断裂、溶解、坏死。

慢性病例多有心脏扩大、心肌间质炎症浸润及心肌纤维化形成的瘢痕组织。心包可有浆液渗出,个别发生粘连。病变可波及传导系统,甚至导致终身心率失常。

【诊断】 1999 年 9 月昆明会议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一 . 临床诊断依据

( 一 ) 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 二 ) 心脏扩大 (x 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 ) 。

( 三 ) 心电图改变 : 以 R 波为主的 2 个或 2 个以上主要导联 ( Ⅰ、Ⅱ、 aVF 、 V 5 ) 的 ST-T 改变持续 4 天以上 伴动态变化,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或左束支阻滞,成联律、多形、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早搏,非房室结及房室折返引起的异位性心动过速,低电压 ( 新生儿除外 ) 及异常 Q 波。

( 四 ) CK-MB 升高 或 心肌肌钙蛋白 (cTn Ⅰ或 cTnT) 阳性。

二、病原学诊断依据

( 一 ) 确诊指标 : 自患儿心内膜、心肌、心包 ( 活检、病理 ) 或心包穿刺液检查,发现以下之一者可确诊心肌炎由病毒引起。

l. 分离到病毒。

2. 用病毒核酸探针查到病毒核酸。

3. 特异性病毒抗体阳性。

( 二 ) 参考依据 : 有以下之一者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心肌炎系病毒引起。

l. 自患儿粪便、咽拭子或血液中分离到病毒,且恢复期血清同型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 4 倍以上。

2. 病程早期患儿血中特异性 IgM 抗体阳性。

3. 用病毒核酸探针自患儿血中查到病毒核酸。

三、确诊依据

( 一 ) 具备 临床诊断依据 2 项 , 可临床诊断 为心肌炎。发病同时或发病前 l--3 周有病毒感染的证据支持诊断者。

( 二 ) 同时具备 病原学确诊依据之一 ,可 确诊 为病毒性心肌炎,具备病原学参考依据之一,可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

( 三 ) 凡不具备确诊依据,应给予必要的治疗或随诊,根据病情变化,确诊或除外心肌炎。

( 四 ) 应除外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结缔组织病以及代谢性疾病的心肌损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心肌病、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β受体功能亢进及药物引起的心电图改变。

四、分期

(一 ) 急性期 : 新发病,症状及检查阳性发现明显且多变,一般病程在 半年以内。

( 二 ) 迁延期 : 临床症状反复出现,客观检查指标迁延不愈,病程多在 半年以上。

( 三 ) 慢性期 : 进行性心脏增大,反复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病情时轻时重,病程在 l 年以上 。

 

【鉴别诊断】

l. 风湿热 常引起心肌损害,出现与本病相似症状。但可伴游走性关节疼痛,皮下结节化验抗链球菌溶血素“ O ”、粘蛋白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2. 先天性心脏病 亦可出现乏力,心悸,头晕,胸闷等症状。患儿发育落后,胸骨左缘可听到粗糙响亮的全收缩期杂音,或有严重紫绀,杵状指等。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l. 辨虚实 凡病程短暂,见胸闷胸痛,气短多痰,或伴咳嗽,舌红,苔黄,属实证;病程长达数月,见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恍多汗,舌淡或偏红,舌光少苔,属虚证。

2. 辨轻重 神志清楚,神态自如,面色红润,脉实有力者,病情轻;若面色恍白,四肢厥冷,日唇青紫 . 烦躁不安,脉微细欲绝或频繁结代者,病情危重。

二、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为 扶正祛邪 , 清热解毒, 化痰活血,温振心阳,养心固本 。 本病病位在心,主要由于正气虚弱,复感外邪,内舍于心而成。外邪入侵是发病的主要原因,疲劳及体质虚弱是主要诱因。但治疗不能单独治心,应兼顾它脏之盛衰,又应辨其虚实轻重缓急。 初起 邪毒犯心 者,治以清热解毒, 内疏外清,轻清宣透,使邪有出路,防其传变; 正虚邪恋 者,治以扶正怯邪; 痰瘀互阻 者,治以化痰活血; 中期当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 心阳虚弱 者,治以温振心阳; 心气不足 者,治以养心固本; 气阴两虚 者,治以益气养阴。 后期益气扶阳养阴是治疗本病之根本。

 

三、证治分类

( 一 ) 风热犯心 多为疾病初期阶段。

症状 发热 不退,低热绵延,或不发热 ——风热邪毒客于肺卫,邪正相争;

鼻塞流涕,咽红肿痛,咳嗽有痰 ——风邪束表,肺失宣达; 前驱感染

或腹痛,泄泻,肌痛肢楚 ——肺气不宣,大肠传化失司,中焦气机不畅;

短气心悸 , 脉细数或结代 ——邪毒入里,侵及心脉,心失所养;

胸闷胸痛 ——心气不足,气滞血瘀;

舌红,苔薄黄。

病机 风热邪毒犯于肺卫,郁而不解,内侵于心,伤及心脉。

治法 清热解毒,养阴活血

方药 银翘散加减。 《温病条辨》 银花、连翘 - 辛凉透邪解热、 荆芥、薄荷 、淡豆豉 - 辛散表邪、

清热透表, 牛子、桔梗、甘草 - 宣肺清咽, 淡竹叶、鲜芦根 - 清热生津 ,甘草调和诸药。

解毒利咽。 加板蓝根、玄参、半枝莲、 苦参 、太子参等

邪热犯心,治当 辛凉清解,解毒护心 ,可选银翘散加减。本方为辛凉轻剂,药物均为质地较轻,气味俱薄之品,“味辛则散,味薄则通。”故能凉散透邪,通窍发汗,引邪从表而解,此时忌用苦寒,以免凉遏冰伏,引邪深入。总之,初期以解表,透热为选方用药之关键。

加减 邪热炽盛者——加 黄芩、生石膏、山栀— —清热泻火;

胸闷胸痛者——加 丹参、红花 ——活血散瘀;

心悸,脉结代者——加 五味子、柏子仁 ——养心安神;

腹痛泄泻者——加 木香、扁豆、车前子 ——理气化湿;

舌红,苔少,口渴者——加 生地、麦冬、王竹 ——养阴生津。

至于湿热不去,酿痰蒙心之候,可用 甘露消毒饮 清之化之, 忌用汗、吐、下 三法,亦为治疗之要点。

 

( 二 ) 湿热侵心

证候:寒热起伏,全身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腹痛泄泻,心悸胸闷,肢体乏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结代。

治法:清热化湿,宁心安神。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

 

(三) 气阴亏虚 气阴两虚,为中后期最常见的证型。

症状 心悸不宁 , 活动后尤甚 ,少气懒言,神疲倦怠,头晕目眩 ——气虚;

烦热口渴,夜寐不安 ——阴虚;

舌光红,脉细数或结代 ——气阴两虚。

病机 气阴两虚,心失所养。

治法 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方药 炙甘草汤合生脉散加减。 两方合用具益气养阴,宁心安神之效。

《伤寒论》 炙甘草 - 甘温益气,缓急养心, 人参、大枣 益气补脾养心, 生地、麦冬、麻仁、阿胶 补心养血,充盈血脉, 生姜、桂枝、清酒 - 通阳复脉。

加减 胸闷不舒者 心气不足,血瘀阻络 —加 郁金、枳壳、 瓜萎、丹参 —理气宽胸;

口干引饮者——加 天花粉、石斛 ——养阴生津;

肢冷畏寒者, 心阳虚弱 — —加 附子、细辛、黄芪— —温阳补气。

初期通阳宜桂枝,继之温阳宜人参。炙甘草汤为该型主方,加减治疗甚为重要。

脉急促者——加 龙齿、紫石英、珍珠母 ——重镇安神;

大便偏干者——加 火麻仁、瓜蒌仁、柏子仁 ——润肠通便。

阳热有余者——去姜、甘、枣;

气虚汗多者——加黄芪、生牡蛎;

夜寐不宁——加 枣仁、柏子仁 ;

心悸怔忡——加 苦参、万年青、甘松 等;

若兼阴虚内热,气滞血瘀者——以麦味地黄汤佐以补气、活血之品。

本型治当补益气阴,养心复脉。在平补阴阳中以滋阴为主,在扶正祛邪中以扶正为宜。补气滋阴之药味以小剂量递增为要,切勿滋腻碍胃滞邪,并可稍佐活血化瘀之品,但以力缓不峻为原则,以图心肌病变之恢复。

(四) 心阳虚弱 心力衰竭、暴发性心肌炎与此类似。

症状 心悸怔 忡 , 头晕 ——心阳虚弱,鼓动无力,气血运行不畅,

胸脘痞满 ——胸阳不振,心脉阻滞,,

神疲乏力,四肢不温 ——阳气不达四肢,

自汗形寒 ——阳气虚不能敛汗, ,

大汗 淋漓,四 肢厥 冷,口唇及指末 青紫 ,

呼 吸微 弱,或 脉微 欲绝 ——心阳暴脱,宗气大泄;

苔白,脉细弱而数。

举例:暴发性心肌炎。

病机 心阳虚弱,鼓动无力,气血运行不畅,心脉阻滞;心阳暴脱,宗气大泄。

治法 温振心阳,宁心安神。

方药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

《伤寒论》 挂枝、甘草 辛甘化阳, 龙骨、牡蛎 重镇安神、敛汗固脱。

加减 乏力神疲者——加 黄芪、党参 ——补益元气;

寒肢冷者——加 熟附子、干姜 ——温阳散寒;

头晕失眠者——加 酸枣仁、五味子 ——养心安神;

阳气暴脱者——加 人参、熟附子、干姜、麦冬、五味子、红茶

方用生脉散合干姜附子汤 ——回阳救逆,益气敛阴。

心阳虚弱,治疗要点重在温补心阳。陈蔚云:“取龙牡 ...... ,抑元阳以下交于阴,取桂枝辛温之品,启阴气以上交于阳,最妙在甘草之多,资助中焦,使上下阴阳之气交通于中土,而烦躁自平也。”

(五)痰瘀阻络 痰瘀互阻是临床治疗的重点、难点。本型可单独出现,也可兼见于其他类型之中,表现为虚实夹杂之候。

症状 胸闷憋气,心悸不宁、 头晕 气短 , —— 胸阳失于宣展,络脉郁阻,气机不畅;

胸痛, 叹息, 舌微紫 — —气血瘀滞,心脉痹阻;

时欲呕恶,咳嗽痰多,甚至咳喘不能平卧 ——痰浊内生,停于心下;

苔白腻,脉滑或结代。

病机 病情迁延,心肌受损,病及脾肺,水湿水津不能布散,痰浊内生,停于心下,胸阳失于宣展,络脉郁阻,气机不畅,气血瘀滞,心脉痹阻。

治法 豁痰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 薤白半夏汤合失笑散加减。 1. 《金匮要略》, 2. 《和剂局方》五灵脂、蒲黄

两方合用化痰泄浊,活血化瘀。

加减 胸闷胸痛者——加 丹参、郁金、降香 ——理气散瘀止痛;

痰浊化热者——加 黄连、竹茹 ——清热化痰;

睡眠不宁者——加 夜交藤、合欢皮 ——养心安神;

汗出较多者——加 龙骨、牡蛎、碧桃干 ——固涩敛汗。

痰瘀互阻 兼心阳虚 者,治当温通心阳,化痰消瘀。常选 瓜蒌薤白半夏汤 合 甘草干姜汤 加减;

兼有心气虚 者,治当温振心阳,可选 枳实薤白桂枝汤 加减;

兼有停饮 者,温阳不变,祛邪各异。现代医家对本证有停饮者,如出现 心包炎等 ,方选 瓜篓薤白白酒汤 加 苓桂术甘汤 共奏温化痰饮,豁痰通阳之功;

停痰轻者 ,病人表现胸闷、胸痛、咳嗽有痰、心悸短气等。用 瓜蒌薤白白酒汤 加 二陈汤 以起燥湿化痰之力。

停痰停瘀 者,除见以上表现外,其 胸痛 更为 突出 ,可选 瓜蒌薤白白酒汤 合 血府逐瘀汤 。

血瘀者 用 血府逐瘀汤 化裁加生脉饮;

症见 痰火扰心 者,可用 黄连温胆汤 以奏清心化痰之功。

 

( 六 ) 正虚邪恋 本型多见于病毒性心肌炎的迁延期及恢复期出现各种心律失常者。

症状 神疲 乏力 ,时有低热 ——正虚邪恋;

胸闷叹气, 心悸气短 , 脉细软或结代 ——心气不足,阴血受损;

面色萎黄,纳呆食少 ——脾气受伤;

自汗盗汗 ——气阴两亏,表虚不固;

易患惑冒 ,感冒后症状加重 ——正气虚弱,腠理空虚,卫外之气不固;

舌偏红,苔薄白。

病机 心气不足,阴血受损,气阴两亏,正虚邪恋。

治法 扶正祛邪。

方药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 - 益气固表, 桂枝、白芍 - 调和营卫,温通心阳,

生姜、大枣 - 温中补虚, 饴糖 - 补虚建中,甘草 - 调和诸药。

加减 心悸明显者——加 龙齿、琥珀 ——安神宁心;

低热不退者——加 地骨皮、白薇 ——清虚热;

心烦少寐者——加 五味子、酸枣仁 ——养心安神;

易反复感冒者——加 太子参、防风、白术 ——补气固表。

 

【其他疗法】

一、经验方

l. 丹参 30g ,琥珀 15g ,共研细末。每次 3 ~ 5g , 1 日 2 ~ 3 次,开水送服。用于痰瘀互阻证。

2. 党参、黄芪、麦冬、当归、柏子仁、白芍、生地黄、炙甘草各 10g ,五味子、丹参各 6g 。 l 日 l 剂,水煎服。用于心气不足证。

3. 党参、生黄芪、炒白术、当归、茯神、茯苓各 l 0g ,桂枝、远志、薤白、炙甘草各 6g 。 l 日 l 剂,水煎服。用于正虚邪恋证。

4. 复方丹参注射液: 0.5ml/mg.d ,加液静脉点滴。 10 天为一疗程。

5. 黄芪注射液: 20 — 40ml/d ,加液静脉点滴。 10 天一疗程,可重复 1--2 疗程。

6. 参脉注射液:(人参、麦冬) 20 — 40ml ,加液静脉滴注,每日 1 — 2 次。用于气阴两虚者。

二、针灸疗法

l. 体针 主穴取心俞、巨阙、间使、神门、血海,配穴取大陵、膏肓、丰隆、内关。用补法,得气后留针 30 分钟,隔日 l 次。

2. 耳针 取心、交感、神门、皮质下,隔日 l 次。或用王不留行子压穴,用橡皮膏固定,每日按压 2 ~ 3 次。

三、危重症西医处理 重症患儿急性期,除卧床休息外:

1. 大剂量维生素 C :静脉注射 ( 100mg 200mg/kg , 5 10 分钟内注射完毕, qd )。疗程 1 月。

2. 能量合剂 :并用三磷酸腺苷 ( 20mg )、 辅酶 A (50u) 、胰岛素 (4 — 6u) 、 10% 氯化钾 8ml 溶于 l0% 葡萄糖注射液 250ml 中静脉滴注,每日或隔日 l 次。

3. 激素 :对急性危重病例,可用地塞米松 (0.2 — 0.4mg/kg) 或氢化可的松 (15 — 20mg/kg) 静脉滴注。

4. 控制心衰 :出现心力哀竭,可用地高辛或毛花甙丙等强心剂( 剂量应偏小,用有效剂量的 1/2 1/3 即可) ,并加用利尿剂。

5. 抢救心源性休克: 除加速静脉滴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 大剂 VitC :每 2 12 小时 1 次,连续应用数次 外,还应及时使用多巴胺 ( 10mg+100ml 输液, 4 8 μ g/kg —— 8 15drop/min 、异丙基肾上腺素 (0.5 1mg/ 次加入 100 200ml 输液中, 2 4g /kg 或 8 15d/min) 、尼可刹米 ( 阿拉明 ) 等维持血压,改善微循环。 硝普钠: 5--10mg 加于 5%G-S100ml 中,开始 0.2 μ g/kg.min ,以后每隔 5 分钟增加 0.1 μ g/kg ,直到获得疗效。最大剂量不超过 4--5 μ g/kg 。

6. 严重心律失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预防与调摄】

l. 注意休息,急性期至少休息到热退后 3 ~ 4 周。避兔过度疲劳,不宜作剧烈运动。 有心功能不全者应强调绝对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担。一般总的休息时间不少于 3 6 个月,随后根据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

2. 多接触阳光,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减衣服,防止感冒发生。

3. 饮食宜清淡和富有营养,忌食过于甘肥厚腻及辛辣之品。

4. 仔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特别是心率、呼吸、面色,一旦发现呼吸急促、面色青紫,应及时抢救。

总结: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侵犯心脏,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以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肢冷、多汗为特征。

病因 为 感受风热邪毒 ,内损及心。 病机 要点为 邪毒侵犯心脉,气血阴阳受损。 主要 病理产物 是 瘀血、痰、火 。临床分邪热犯心、痰瘀互阻,心阳虚弱,正虚邪恋,心气不足,气阴两虚六型。

本病轻重差异较大,病轻者,预后较好,病重者,可出现心阳虚衰的危证。

诊断本病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需与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及先天性心脏病鉴别。

本病的 治疗 ,初期重在清热解毒。中期当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补其不足如温振心阳,泻其有余,如化痰泄浊,活血化瘀。正虚邪恋者扶正祛邪。后期以益气、扶阳、养阴为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