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玩上的“包浆”是如何形成的?

 灯下悦读 2020-04-24

 应“今日头条”平台栏目之约而作。

包浆是古玩行业专业术语,指文物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包浆”其实就是“光泽”,当古代器物经过长年久月之后,在其表面上形成这样一层自然的光泽。传世古玩之所以也会出现包浆,是因为人们长期把玩和擦拭,把这些器物表面磨擦得十分平滑,因此变得光鉴可以照人了。也因为这原因,一些小器件,如玉佩、鼻烟壶、砚台、印章、核桃雕件等等,人们把玩、擦拭、使用得更加频繁,“包浆”也愈加明显。当然,这里也因为人们手上和身上的油汗附在上面,年深日久,帮助了包浆的形成。

古玩上的“包浆”是如何形成的?
  各类物质经历长时期的氧化作用、磨损和手上把玩,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包浆,这些包浆的颜色、形态往往不同,其形成的机理也不一样。比如玉器的质地坚硬细腻,形成包浆的时间很长;瓷器的包浆不明显,几百年的瓷器,如果保存状态很好,可能还像新的一样。

   紫檀、红木、黄花梨、铁梨木等一些高档木材,本身有些油性,年深月久,油质外泄,和空气中的尘土、人们触摸的汗渍,互相融会,就会形成木质表面上的包浆。

   和田玉的包浆形成其实就是通过其长期与皮肤摩擦接触,把表面细小的毛刺给磨平了,当然这些毛刺肉眼看不到。时间长了,就变得光滑油润。当然,人体表面的油在这里也起到了一些作用。长时间盘玩或是佩戴古玉,难免会在玉石的表面沾上灰尘或是污渍,这些污渍会附着在玉石的表面,时间长后,这些污渍会让玉石表面的光泽变得温润柔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和田玉拥有柔和的光泽,这一层物质就是和田玉的包浆成分,对于古玉是这样形成包浆的。

瓷器又不一样。瓷器刚烧成时就有光芒,很强烈,被称之为“贼光”,而老瓷器的光泽十分柔和,呈亚光状态,这就是瓷器上的包浆产生了作用。瓷器上的包浆虽然非常薄,但已经足够改变瓷器表面的手感和光泽了。光照在新瓷器上,瓷面直接反光,由于瓷面相当平整,所以“贼光”强烈。当天长日久,瓷器表面不断氧化和磨损后,会形成无数微小孔洞。此时一经光线照射,光线在不光滑的表面必然会发生反射和被部分吸收。反射光线同样会在瓷表面发生第二次反射,这样不仅降低了反射的力度,改变了反射的方向,同时改变了反射的方式……,如此多次往返反射,即形成所谓漫反射。漫反射出来的光线不仅偏离了原先的射入点,而且弱化了,就形成了所谓“亚光”状态。这就会在瓷器上形成柔和的包浆,瓷器的包浆就是长期与空气接触表面被氧化,形成的一种氧化膜。
    一般古钱币铜钱的包浆都是薄厚不均匀的,在字口内和穿口内侧的包浆较厚,颜色也较重。在日常使用或是收藏者把玩中,这些部位都不易接触到,所以接近于原来的状态。而钱币外郭和字表面的包浆则因流通或把玩,而颜色略显浅淡,这就是传世真品包浆的自然构成状态。

不只木器、玉器、瓷器、铜器、牙雕等有包浆,连书画、碑拓等纸绢制品在内行人眼里也都有其特有的包浆。

     

    古玩上的“包浆”是如何形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