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筋手法: 1、耳后高骨下大筋 该法对感冒十分显著,大部分可以手到病除,可以从翳风穴开始往缺盆穴那个方向捏提即可。两边都做,从上至下,连续不断,中等力度,持续五至十分钟。可两手轮换操作,直到脖子与前额同时微微出汗为止,做完后全身顿时就会有轻松的感觉。 (3)肩背关节交界处之肩胛骨之侧,此处为治坐骨神经痛之特效点, 凡坐骨神经痛,采取左治右,右治左方法,点压5-8分钟与尺泽或昆仑,揪带脉并用,效力更持久,让病人自己压也可以,只要刺激此点就有效,点压准确均有立竿见影之效。我曾用此法治过六例患者,最严重的卧床不起,仅压10分钟即可下床行走。 葛氏捏筋拍打:常见病3、胸壁挫伤;4、背肌筋膜炎的治疗 三、胸壁挫伤 【治则】行气活血,疏通脉络,消肿止痛。 【取穴及部位】肩胛暗脉,前后肾脉,胸胁部,剑突脉,欢跳脉。 【治疗方法】患者坐位,医者立于身后偏一侧。先用拇指按揉肩胛暗脉5分钟,继用四指指腹揉欢跳脉、剑突脉各3分钟,然后医者一手托患侧上肢;使其上举,另一手掌揉乳侧脉和前、后肾脉5分钟,最后用掌沿肋间隙顺推胸胁部5分钟。 【注意事项】顺推胸胁部时,在局部涂上少量的正红花油或按摩膏,以加强手法作用,同时要防止损伤皮肤。可混合服三七伤药片或逍遥丸。 四、背肌筋膜炎 【治则】温经通络,散寒止痛。 【取穴及部位】后膀肾脉,肩胛暗脉,脊柱暗脉,肩胛角脉,腰背部三线上段。(见上图) 【治疗方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立于一侧。先用双手拇指分别按揉后膀肾脉、肩胛暗脉、脊柱暗脉、肩胛角脉各3分钟,再滚背部两侧肌群,自上而下约3分钟,继之跪指揉脊柱背部肌肉约1分钟,扳左右肩各一次,再拍打背部三条线,由上而下,由轻而重,约5~7遍,最后用双掌搓揉背部1分钟。 【注意事项】拍打时力量宜轻。局部保暖,加强背肌锻炼。 葛氏捏筋拍打:72个脉位详细图解捶胸顿足是个我们很熟悉的成语,捶:敲打;顿:跺。敲胸口,跺双脚。形容非常懊丧,或非常悲痛。为什么人们在懊恼或悲痛时要捶胸顿足呢?其实这是人的本能反应,以捶胸顿足来促进气血循环,不至于哀伤过度坏了身体。其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捶胸顿足还是个很好保健良方,胸部有膻中穴也就是人的中丹田,经常捶打可舒缓胸气,震荡心肺,激浊扬清。仔细了解古人养生会发现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胸腔的保养,认为保养得当,可抗邪防病,强身健体。胸背部的保护以保暖避寒为主,此外还要加强胸部的锻炼。我国古代医学家在实践中创造了一套以按摩和击打并重的护胸养生法。经验证明,此法能宽胸顺气,活血提神,延缓衰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如经常按摩或拍打胸部,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预防冠心病、肺气肿、肌肉发育不良,并能治疗胸闷、心慌、气急、肋痛等症。其具体做法是: 1.捶胸:站立,全身自然放松,冬天宜脱掉棉衣,双手握拳,先用左拳捶右胸,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然后再用右拳捶左胸。左右各200次。捶胸后,接着捶几下背,深呼一口气或长啸一声,更有助于呼吸吐纳。老年人可由别人同时捶背部,效果更佳。也可以配合撞墙或者撞树。捶胸时动作要先慢后快,快慢适中,不要过猛。 2.拍胸: 左右两手以虚掌(即中空掌)从上至下分别拍打两侧胸背部,反复数遍。因胸背部为大血管、脏器、淋巴及神经聚集的地方,通过拍打可加快血液、淋巴液的循环和新陈代谢,并通过对机体末梢神经的刺激,提高神经系统功能的兴奋程度。 3.擦胸:两手搓热,先右手、后左手自上而下平擦胸部,使胸部微热。再两手呈梳子状,分别从上而下在两侧胸部梳理,反复10次。 人的脚底穴位更多,被称为足底穴位,适当用力跺足可使穴位得到刺激。所以少林八段锦里面最后一个动作是背后齐踮百病消,其实就是对足上穴位的良性刺激。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用力太大,防止对大脑损伤,同时避免形成足跟痛。 捏筋是用指、掌、肘进行捏、揉、点、压等手法的治疗方法,它的治疗部位一般是经脉的主要干线或交叉汇集之处。 一、颅顶脉 【位置】前后发际连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中央交叉点。【主治病症】头痛、头晕、高血压病、失眠、记忆力减退、耳鸣等症。 二、天庭脉 【位置】两眉之间向上五分处。 【主治病症】同颅顶脉。 三、人中脉 位置】鼻柱沟的中上段。 【主治病症】昏迷、晕厥、癫狂、中风不语、面神经麻痹、腰扭伤等。 四、地阁脉 【位置】下颌中央略下方。 【主治病症】头痛、头晕、牙痛、龈肿、面神经麻痹、口喁流涎、中风不语等。 五、颈后上脉 【位置】胸锁乳突肌上端,颞颥后发际中。 【主治病症】颈椎病、头痛、头晕、落枕、上肢麻木、肩背疼痛、三叉神经痛等。 六、颈后中脉 【位置】第五颈椎旁开1寸5分,颈后大筋中央。 【主治病症】颈椎病、落枕、肌性斜颈、肩背痛、上肢麻木等。 七、颈后下脉 【位置】第七颈椎旁开2寸。 【主治病症】同颈后中脉。 八、颈间脉 【位置】颈椎四五棘突之间。 【主治病症】颈项疼痛、活动不利、手指麻木、颈椎错缝、头痛、头晕等。 九、眉头脉 【位置】眉头眶上切迹处。 【主治病症】目眩、视力减退、近视、远视、散光、眉棱骨痛、头晕目胀、面瘫等。 十、眉上脉 【位置】眉弓中央略上方。 【主治病症】同眉头脉。 十一、鼻侧脉 【位置】鼻翼两旁5分处。 【主治病症】头痛、鼻塞、流涕、鼻衄、感冒、面瘫、三叉神经痛等。 十二、太阳脉 【位置】眉梢外侧两横指处。 【主治病症】头痛、头晕、偏头痛、耳聋、耳鸣、神经衰弱、目胀、目痛等。 十三、颧下脉 【位置】颧骨中央下方。 【主治病症】牙痛、鼻塞、流涕、鼻衄、牙龈肿胀、面神经麻痹等。 十四、下颌脉 【位置】下颌角前上方。 【主治病症】牙痛、下颌关节炎、面神经麻痹、中风牙关紧闭等。 十五、耳下脉 【位置】耳垂下,下颌骨后缘。 【主治病症】同下颌脉。 十六、耳后脉 【位置】耳后完骨前下方。 【主治病症】耳鸣、耳聋、牙痛、下颌关节紊乱症、面神经麻痹、中风不语。 十七、耳前脉 【位置】耳屏前方。 【主治病症】同耳后脉。 十八、人迎脉 【位置】平夹于结喉两侧有动脉搏动处。 【主治病症】急慢性咽炎、喉炎、声音嘶哑、失音、咳嗽、气喘等。 十九、前膀肾脉 【位置】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后下方,有动脉搏动处。 【主治病症】肩胛前臂疼痛、上肢麻木、颈椎病、胸痛、小儿麻痹症、中风、瘫痪、痿症等。 二十、后膀肾脉 【位置】背部第三、四胸椎棘突旁开2寸。 【主治病症】同前膀。肾脉。 二十一、欢跳脉 【位置】胸前壁外上角,腋横纹头内1寸。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胸胁胀满、胸痛、岔气、肩臂疼痛等。 二十二、剑突脉 【位置】胸骨剑突略下方。 【主治病症】胸痛、胃脘痛、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反酸呃逆、纳呆等。 二十三、乳侧脉 【位置】乳头水平线旁开四横指。 【主治病症】乳房胀痛、乳腺增生、乳房肿块、肋间神经痛等。 二十四、肩胛暗脉 【位置】肩胛部,腋纹头向内四指略上方。 【主治病症】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外伤后遗症、肩臂麻木、活动受限、落枕、冈上肌腱炎等。 二十五、平心脉 【位置】肩胛内缘中央。 【主治病症】心慌、心悸、心律失常、心肌炎、冠心病、失眠等。 二十六、肩胛角脉 【位置】肩胛角外下缘。 【主治病症】胸痛、肩背痛、菱形肌劳损、肩周炎等。 二十七、脊柱暗脉 【位置】第七、八胸椎之间。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肩背痛、菱形肌损伤、胃脘痛、糖尿病、胆囊炎等。 二十八、止胃痛四点脉 【位置】脊柱暗脉两旁上下找压痛点,取等距离构成正方形的四个角处。 【主治病症】胃脘疼痛、恶心呕吐、膈肌痉挛、胆道蛔虫、背肌筋膜炎等。 二十九、前肾脉 【位置】胁下十一肋端。 【主治病症】肋间神经痛、岔气、呃逆、瘫痪、腰扭伤、尿频等。 三十、后肾脉 【位置】胁下十二肋端。 【主治病症】同前肾脉。 三十一、腰眼脉 【位置】腰二、三椎旁开2寸。 【主治病症】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L3横突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折后遗症、瘫痪等。 三十二、骶侧下脉 【位置】骶骨第二对骶后孔上,当骶中线与髂后上棘连线的中央。 【主治病症】腰骶部疼痛、骶髂关节炎、下肢麻痹、大便秘结、小便失禁、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病等。 三十三、骶侧上脉 【位置】腰骶关节两旁,第五腰椎横突外侧。 【主治病症】同骶侧下脉。 三十四、尾肾脉 【位置】第一、二腰椎棘突之间。 【主治病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腰肌劳损、肾虚腰痛、小便失禁、肾虚泻泄、月经不调、痛经等。 三十五、尾中脉 【位置】第四、五腰椎之间,两髂嵴的水平线上。 【主治病症】同尾肾脉。 三十六、尾根脉 【位置】尾骨尖略前方。 【主治病症】尾骶处疼痛、脊髓炎、肛周麻木、便秘、腹泻、阳痿、月经不调等。 三十七、肩头脉 【位置】肩头正中略前方、肩峰略下方。 【主治病症】肩臂疼痛、肱二头肌腱损伤、肩关节抬举受限。 三十八、肩井脉 【位置】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央。 【主治病症】颈项疼痛,肩背疼痛,肩周炎,上肢麻木,中风偏瘫等。 三十九、肩贞脉 【位置】肩后腋横纹头上一寸。 【主治病症】肩关节周围炎,三角肌下滑囊炎,中风瘫痪,上肢痹痛等。 四十、抬举脉 【位置】锁骨外下方。 【主治病症】同肩贞脉。 四十一、血海根脉 【位置】腋窝中央,有动脉搏动处。 【主治病症】上肢麻木无力,神经痛,半身不遂,指端感觉异常等。 四十二、血海脉 【位置】上臂内侧中上1/3连线处。 【主治病症】同血海根脉。 四十三、肘中脉 【位置】肘横纹中央动脉处。 【主治病症】肱骨内、外髁炎,肘关节外伤疼痛,手臂屈伸不利,手麻及瘫痪等。 四十四、肘尺三脉 【位置】肱骨内上髁略前方及其上下各一寸处。 【主治病症】同肘中脉。 四十五、肘桡三脉 【位置】肱骨外上髁略前方及其上下各一寸处。 【主治病症】同肘中脉 四十六、内四指脉 【位置】掌横纹上四横指,前臂两骨间。 【主治病症】前臂掌侧的腕、指关节疼痛,伸屈不利,腕关节扭伤,中风瘫痪,手指麻木等。 四十七、外四指脉 【位置】手背腕横纹上四横指处。 【主治病症】同内四指脉,偏于伸肌疼痛、麻木者。 四十八、腕侧双脉 【位置】尺桡骨茎突下方各一脉。 【主治病症】腕关节疼痛,肿胀,腕管综合征,尺桡下关节分离,中风瘫痪等。 四十九、虎口脉 【位置】第一、二掌骨之间。 【主治病症】牙痛,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口眼歪斜,上肢疼痛,麻木等。 五十、止尿脉 【位置】腹股沟上段、髂前上棘下方。 【主治病症】小便淋漓,尿频,尿失禁,下肢疼痛,麻木不仁等。 五十一、髂侧上脉 【位置】髂骨嵴、股骨大转子连线与髂前、后上棘连线的交叉点上。 【主治病症】髂腰肌损伤,骼经束损伤,下肢疼痛、麻木,梨状肌综合征,臀上皮神经炎,瘫痪无力等。 五十二、髂侧下脉 【位置】髂侧上脉与大转子连线中央。 【主治病症】同髂侧上脉。 五十三、臀侧脉 【位置】股骨大转子与尾骶骨连线的中外1/3上方五分。 【主治病症】腰臀肌筋膜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臀上皮神经炎,股神经痛,瘫痪等。 五十四、臀下脉 【位置】臀下横纹中央略下方。 【主治病症】同臀侧脉。 五十五、股根脉 【位置】腹股沟中段、动脉跳动处。 【主治病症】下肢痿软无力,风湿痹痛,坐骨神经痛等。 五十六、股内上脉 【位置】大腿内侧中上1/3处、股根脉下五横指。 【主治病症】下肢瘫痪、软无力,大腿内侧肌群损伤,膝关节疼痛等。 五十七、股内中脉 【位置】大腿内侧中下1/3处、膝上五横指处。 【主治病症】同股内上脉。 五十八、股内下脉 【位置】大腿内侧,股骨内髁上。 【主治病症】同股内上脉。 五十九、股前脉 【位置】大腿前侧中央。 【主治病症】股四头肌损伤、萎缩,股神经痛,髌骨软化症,创伤性膝关节、下肢瘫痪,风湿痹痛等。 六十、股后脉 【位置】大腿后侧,臀横纹和胭横纹连线的中间。 【主治病症】腰腿疼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痿症,痹症等。 六十一、股外上脉 【位置】大腿外侧中间,大转子与膝关节连线的中央。 【主治病症】股外侧皮神经炎,阔筋膜张肌损伤,下肢软弱无力、疼痛、麻木等。 六十二、股外下脉 【位置】大腿外侧,股骨外髁上。 【主治病症】膝关节疼痛、肿胀,小腿外侧疼痛、麻木不仁,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无力等。 六十三、髌周八点脉 【位置】髌骨的内、外、上、下及内上、外上、内下、外下八个位置。 【主治病症】创伤性膝关节炎,半月板损伤,侧副韧带损伤,髌骨软化症,脂肪垫劳损等。 六十四、胭脉 【位置】胭窝中央动脉处。 【主治病症】腰背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膝关节疼痛,髌骨软化症,膑下垫劳损等。 六十五、胭侧双脉 【位置】胭窝,帼横纹两端、帼脉两侧处。 【主治病症】同帼脉。 六十六、胫侧双脉 【位置】胫骨内髁下缘和腓骨小头前下方。 【主治病症】小腿及膝关节疼痛、麻木,踝关节扭伤、肿胀,下肢瘫痪,足内、外翻畸形等。 六十七、腓内脉 【位置】胫骨中上1/3内后缘、腓肠肌中央。 【主治病症】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腰背痛,小腿疼痛、麻木等。 六十八、风门脉 【位置】腓肠肌肌腹中。 【主治病症】同腓内脉。 六十九、踝前脉 【位置】足背与小腿交界处,两筋间。 【主治病症】踝关节扭挫伤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足内、外翻畸形,足背麻木等。 七十、踝侧双脉 【位置】踝前脉两旁,两踝骨的前下缘处。 【主治病症】同踝前脉。 七十一、跟腱双脉 【位置】双踝骨后缘与跟腱之间。 【主治病症】腰腿痛,跟腱炎,足跟痛,下肢瘫痪,踝关节扭伤疼痛,足内、外翻畸形等。 七十二、脚脉 【位置】第一、二跖骨基底结合部。 【主治病症】头痛,头晕,目胀,下肢疼痛,腰膝酸软,阴虚内热等症。 民间拨筋绝技!1、耳后高骨下大筋方法:用捻、捏、弹、捋、点、揉。都行 该法对感冒十分显著,大部分可以手到病除,可以从翳风穴开始往缺盆穴那个方向捏提即可。两边都做,从上至下,连续不断,中等力度,持续五至十分钟。可两手轮换操作,直到脖子与前额同时微微出汗为止,做完后全身顿时就会有轻松的感觉。...........可治头面部眼耳鼻口疾患。如头疼,头晕,头皮麻木,头皮发凉发烧,头皮痒,头闷,前额恶感,眼红流泪,鼻酸鼻塞,鼻干鼻烧,嗅觉异常,口干口烧,舌僵流涎,口臭,面容紫白寒,嘴歪眼斜,面部抖动,恶心呕吐,中暑休克,晕车晕船,失音嗓哑,颈肩不适,颈部强直酸困,咳嗽,精神病,记忆力减退,精神衰弱,多睡或不睡,促进大脑供血,防脑溢血,手足发凉发烧,半身麻木无汗,,全身酸困无力,两腿软如棉,感冒,发烧,消化功能减退等。 记住:此部位为头面部疾病的重要开关,多做有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