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阴阳辩证思想,以民为本的历史渊源

 道德经不言之教 2020-04-24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们所厌恶的(词),有孤、寡、不谷等,但是王公们用来称呼自己。因此,从辩证法的角度,事物可能损害它对它有益,也可能对它有益但是会给它造成损害。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反复思考、衡量不解其意思,吾将以为教父。

解释:“易”的阴阳辩证思想、以民为本思想的历史渊源和理论依据。

道生万物、阴阳辩证的思想是上古时代的科学思想,可以追溯到伏羲时代,先秦时代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应用。

道是客观规律,是世界万物遵循的、客观的、自然的、周期性的运动规律。

德是世界万物遵从客观规律、阴阳平衡、辩证统一的属性。

一日一夜之谓日,一圆一缺之谓月,一寒一暑之谓年,一男一女之谓家,一文一武之谓治,一贵一贱之谓民,世界是辩证的。

这一章是易、八卦、德、相克相生(辩证)等中国上古思想最为简单、精辟、形象的总结,是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的理论解释和抽象。

道生一,一可以理解为具体的事物或概念,大到宇宙、小到微尘,也可以为具体事物、概念的抽象,是抽象的整体,可以称为太极。

一生二,可以理解辩证,任何一个事物、概念都可以进行正反(阴阳)两方面的划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平衡是万物存在的状态,是万物存在的理由,是德;也可以理解为世界万物现在的、静止的、瞬间的、片段的状态。

二生三,可以理解为变化,阴阳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引起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变化,相克相生。阴阳加变化才能表达变化的世界;也可以理解为世界万物成长过程的、运动的、长期的、整体的状态,既是单个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也可以抽象为“有无相生”的变化发展过程。

这句话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系辞传上第十一章)相比较就可以知道这句话是对中国古代“易”思想的文字表达。“一”为太极;二为阴阳“两易”,即“-”和“- -”;三为“八卦”,即阴驳、阳驳三个排列形成的八个卦符。万物都由阴阳组成,并在阴阳的斗争中形成相克相生的辩证统一体,相生相克的变化可以分为阴阳两种变化,所以八卦分为三驳,即阴阳加变化,八卦是天地万物的抽象。

这句话也是太极阴阳图的文字表达。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世界万物是阴阳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体,人类社会也是这样,人类社会可以分为贵和贱两个方面,贵族和贱民相互依存、辩证发展,地位低贱的普通人民才是社会的根本。

易、阴阳、八卦、道等中国上古思想,最为重要的就是辩证,阴阳相克相生,“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就是阴阳辩证思想的重要特点。

老子根据“易”的理论,认为“贵以贱为本”是治国之德,是社会治理成功的保障。

在老子时代,阴阳辩证思想广泛使用于社会治理。“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当时,王公贵族使用难听的称呼自称,以获得助益。老子认为更根本的要“以民为本”,而不是形式上的自我贱称。

辩证是一个教人迷糊的问题,“故物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的确是使人迷糊。狼吃羊,虽然对羊有害,但是也促进了羊群体质的提高。中国文明是辩证的,对这句话不难理解,福祸相依、相爱相杀、娇子如杀子是中国人人都理解的成语。但能说美就是丑、善就是恶、对人好就是对人坏吗?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量)者不得其死(思)”。说明这一章是老子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是早已有之的思想,老子又转教于大家,老子也迷糊,辩证是一个令人迷糊的问题。

老子阐述阴阳辩证思想的目的,在于阐述国家治理的阴阳辩证关系、以民为本的理论依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