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1太极图说之渊源 甲、五级说之文献 中国学说分成了三小节,以太极图说为中心,之前是太极图说的渊源列了一小节,第二小节就是太极图说注,第三小节是周敦颐先生之后的那些宋明的大儒、包括道家全真教对太极图说的理解。那我们先看太极图说的渊源。 A、《易·系辞上》孔子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a)易何所指? 一、易传中易字有二类含义:①易经这本书,如云:“作易者,其知盗乎?”②不是指一本书,另有其义:如“生生之谓易”,“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 二、此处易亦有二义:指一本书,亦指一种缘起的实体,即下文之太易。(参见熊十力先生《十力语要》中华书局1996年版P264~267,答友人、再答友人) (b)有:发生义,见《辞源》。 (c)此段圣言乃以画卦之过程表缘起之次第。止于八卦不复言六十四卦者,正以缘起仅有五级故也。 (d)故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于此文亦皆有二义:①画卦之符号;②某种缘起之层次。 如:周易正义曰:太极谓天地未分前元气。此处太极便是第二义,为“某种缘起之层次”。 B、《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按:此亦是以画卦过程表缘起之层次也。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当道,有当一二三,天下万物当万物。 按:老子能说到无,实在高明,即当佛法之空也;道即佛之真如也。前从消极说,后从正面说。 C、《周易正义卷首》引《易纬乾凿度》云:“盖易之三义唯在于有,然有从无出,理则包无。故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乾坤安从而生?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D、《列子·卷第一天瑞篇》:“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a)乾坤即天地。 (b)乾坤天地与太素必非同一层次。凡言太者,皆在乾坤天地之外而为此级之所从生者也。 这就是太极图说之五级说的一些渊源。易有太极一段出于孔子所作的系辞,道生一一段出于老子四十二章,易纬乾凿度这一段被两个文献所引用,就是周易正义卷首和列子天瑞篇,两者都出于乾凿度这一段,所以这两个文献可以算是一个文献。《周易正义》卷首这个引用更加重要,因为这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经学解释系统,周易正义是最权威的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比列子要重要。所以乾凿度这段话被周易正义引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这证明它从远古到唐代一直都是非常权威的对缘起的认识。 乙、五级说诸文献之会通 A、系辞与老子之二段文献: (a)老子之学出于易; (b)二者皆以画卦表缘起也。 (c)道相当于“易”,二义:①先天未画时,于数为“零”;②缘起之第一级,本体(无义、空义)。 (d)一相当于太极,二义:①画卦之始;②缘起之第二级。 周易正义曰:“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太极生两仪,即老子一生二是也。” 《庄子·大宗师》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自本自根……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故太极即当老子之一也。 邵子曰:“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也。” 辨太极并非先天未画时,太极是一,而道易为无(零)也。 (e)二相当于两仪,二义:①画卦第二步;②缘起之第三级。 (f)三相当于四象,二义:①画卦第三步;②缘起之第四级。 三即阴阳和,阴即老阴,阳即老阳,和即少阴与少阳也。故老子四十二章下文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此处之阴阳和即“三”也。此句乃从第五级万物上溯第四级,云万物皆内蕴此第四级,亦系由第四级开发而来也。 (g)万物相当于八卦,二义:①画卦第四步;②缘起之第五级。即吾人之肉身现处之层次也。 “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一句,亦表明八卦于缘起即当吾人依正现处之层次。所谓大业,其表演之主体即皆系众所共见之人、物,即万物也,大业即共业也。 附识:古人“万物”一语多指有情,非如今人偏指无情也。如系辞云“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之“万物”及老子此处之“万物”皆指有情,不指无情也。“负阴而抱阳,中有冲气”之万物,惟属有情,不能为无情也,无情无此种气脉系统也。又如周子《太极图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此中万物亦指有情也。 B、与后二种文献之会通 后二文献乃直接说缘起,指出于吾人现处之层级之上尚有另外四级而为本也。现处之层级即天地乾坤之层次。另外甲级即太易、太初、太始、太素。 太易,未见气也。即是无,即是先天未画时,当老子之道,系辞之易。 太初,气之始,当一与太极。一即一气,即是元气,太极亦是此义。阴阳一切未分之元气正系气之始,于此中尚未有任何差别,如形质碍等皆无,即最初形态之气也。 周易正义曰:“太极是天地未分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大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 太始,形之始,于此层次,元气始有分化于中显出形之差别(各种形状),即开始有形状之差别也。二与两仪正是始见差别对立之意也。当佛教无色界,有形无质之心法也。(众生心之相状)。 太素,质之始,于此层次,分化更趋显着。于形之外,又增一种实质之性。实质者,似在于心外而不全由自主也。三与四象亦是较二与两仪进一步分化之意也。当佛教色界,有形有质之色法也。 乾坤即天地,乃吾人肉身现处之层次。系由上一级进一步分化而来。故四象继之以八卦,亦进一步分化之意也。盈天地(乾坤)间者皆万物,故此层次当老子之万物,亦不须论也。当佛教欲界,有形有质有碍之物质也。碍者,有形质者之互不能相入也。 按:上诸字,“气”、“形”、“质”如此准确,合乎实情,足见中国古人确能亲见此诸级也。 下面我们来会通一下这些文献,先会通前两种。前两种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它们都是以画卦来表缘起。第三种就跟画卦没关系了,是直接说缘起。前两种都是用的象数语言,第三种直接用形上学语言,这是不同的。象数语言与形上学语言有什么不同呢?象数语言灵活,太极两仪可以随处有不同的所指,比如说,人身当中之太极两仪与法界之太极两仪所指显然大大不同。而乾凿度所使用的是纯粹的形上学语言,不能这样灵活地配指,比如太易仅仅指法界缘起的第一个层次。老子的语言居中,有形上学的色彩,但也暗含着象数的画卦在里面。 我们来看易传与老子的会通。未画之白纸表示第一个层次,我们用数来配,第一级配数只配零,这没有任何灵活的余地,代表没有,代表什么也没显现。所以易有太极的易,就代表画卦开始之前的那张白纸,然后开始画了,先画一个圈,这就是太极了。我们在迷惑的境界,常会把这未画的白纸忽略掉,因为凡夫的习惯总是盯着‘有’看,对‘无’则无所感觉。所以我们后面会看到这些错解周子的学说当中,都存在这个问题,都把无极给忽略掉了,都从太极开始。接着是第三级,这个圈再往外分,分成了黑白两部分,我们说这两仪与二都是指阴阳,这就不需要再进一步给它会通了。第四级里面需要会通,因为易传是四,老子是三。四象即老阴、老阳、少阳、少阴,将后两者合起来叫做和,前两者改称阴阳,阴阳和就是三。系辞中的“四”跟老子中的“三”所说是一事。所以对这个三只能从画卦上去解释,其他的解释都很牵强。我看到过好多对三的解释,王弼说什么既有一有二加起来就有三,这不等于没说吗?这纯属玄学的语言游戏。四象里面的老阳、少阴、少阳和老阴,老阳改称阳,老阴改称阴,然后把少阴少阳合起来叫做和,所以三就是指阴阳和。老子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以我这种解释是最为合理的,最合乎老子本义。因为直接有本章下文为证,三就是指阴阳和。 四象再向外分,各自一分为二,就有了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这就是八卦。八卦对应老子之万物。八卦即天地雷风山泽水火等八种事物,表第五级万物之实体,六十四卦即以上八物之两两组合,以表第五级万物之关系。八卦六十四卦同属第五级也。这里为什么只说到八卦呢?因为再顺着说八卦生六十四卦,那就有缘起之第六级了,可是真实之缘起没有第六级,所以此段文即说到八卦为止,不再说六十四卦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为什么这里说到八卦为止呢?这是圣贤的密义,我们参究出来了:这是用画卦来表缘起,八卦就到了第五级了,已经没有第六级,所以就说到八卦为止,不再说八卦生六十四卦。从这个地方没有说到六十四卦我们也可以知道,这是用画卦来表缘起。所以这段话里这些词除了有象数的含义之外,还有第二义就是缘起诸级的含义。老子这段话也一样。老子的这些词也是兼有象数与形上学两种含义,道与万物是形上学名词兼有象数含义,一二三则是象数学名词兼有形上学含义。可以这样说,系辞是用纯粹的画卦象数语言表缘起,老子是一套混合的用法,乾凿度则是用纯粹的形上学语言来表缘起。 我们说乾凿度的语言纯是形上学语言,所以用这些词就可以把象数语言的缘起含义固定下来。我们下面再讲的时候,就说太极指的是太初,两仪指的是太始,这样就可以将太极两仪的缘起含义定下来了。太易者未见气也,这显然就是无的状态,一切都尚未显现,连气都还没有。太初气之始,这就是阴阳未分之元气。所以《周易正义》总是说:太极者天地未分之元气,太极就是指元气。到太始这里气就开始分化,有了阴阳的差别。阴的本义是暗,阳的本义是高明,有明有暗这样一组合,就有很多的差别出现,就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各种各样的境界了。所以这是形之始。这还是光里的境界,阴阳是明和暗,其实都是光里边的差别。这里面只有形,还没有质。太素质之始,这里就有形有质了。所以我说:“质者似见于心外,而不全由自主也。”质就是这个意思。光里边形的境界是心的境界,当佛教无色界,那都是自心的表现,所以想要它亮它就亮,想要它变成什么样子它就变成什么样子,明知在心内,所以就全由自主。有质以后,那就是似在于心外而不全由自主也,你想让它怎么样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这里边除了形还有质,就是有了这种在心外的不自主性,这就到了佛教的色界了。佛教的色界就是有质的境界,有物质出现,也就是说那些众生的光叠加到一块了,所以就不全由自主了。第五个层次就是有形有质有碍。第四级还是光的境界,但是这种光比较粗重。而在第五个层次里就不是光了,就是器物了。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这个有肉身有器物的世界,这里除了有形状以及在心外不由自主之外,还增加了一种碍性,也就是说互不能相入。有形质者互不能相入谓之碍。无色界色界里边的那些事物都是可以相入的,都可以让它们在一个空间里边并存,到了我们这一级,就各有体质,不能相入。这就是五级的会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