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安纲解读《西游记》02

 紫气东来130810 2020-04-24

​唐僧前世为佛祖座前第二弟子,其实即坤卦的中爻,只因为糊涂不听说法,遂被贬向东土,进入乾中;而乾之中爻则落入坤,遂成为东离西坎。悟空是元心元神,所以心明眼亮;唐僧凡心阴神(灵魂),所以糊涂愚痴。阴神必须投胎夺命,所以唐僧被观音派南极仙翁送入殷温娇体内,而天蓬元帅却自夺猪舍而生,因此这两个却总是相互一气。元心元性自然而然,不入轮回,所以不用投胎夺舍,这就是孙悟空本领不变,沙和尚自为妖怪。怪字一圣一心,圣人之心,就是沙僧,是人的元性。所以这二人也是一气相通。道家炼丹,讲究金木土,水火土三家相见;具体到五脏,就是肺肝脾为一家、心肾胃为一家。悟空为金,又为金公(火);八戒为木,又为木母(水)。这二人又称铅汞化合、水火相济,但却离不开土,所以有个沙和尚(土)来调和。沙是土,土能和睦万物,因此沙和尚的作用,就是调和金公与木母之间的矛盾,使二者融而为一。那么,唐僧被称做“和尚”,也该是土;唐僧谐糖,具有粘性,比如沙糖相合,就是两个土。而唐僧正生在“中土”,所以五行土居中,合和四象。唐僧与沙僧,二土成圭,是丹道家的至宝。唐僧与八戒为一派,沙僧与悟空一派,因为两个僧而使八戒与悟空相合一。八戒为识神,悟空为元神,使八戒不胡说,专听猴哥的过程,就是转识成智(元)的过程。也即是使后天之心转为先天之心,也就到了西天。因此,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你我众生的金刚之心。

唐僧生在中国,同我们大家一样,都是东方人。只要是人,就具有人的一切特性,他能成佛,我们大家也都能成佛。那么他怎样成佛的呢?他成佛的路也就是我们的路。下面,择要谈谈人的成佛路。

第十四回“心猿归正”中,引了一首张伯端的《即心即佛颂》:“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来不向不回向。无异无同无有无,难舍难取能听望。内外灵光到处同,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法同。知之须会无心诀,不染不滞为净业。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释迦叶。”也是在说,心就是佛,孙悟空就是如来佛;孙悟空是心,如来佛也是心。没有心佛有无等分别念,就是法身佛,无色无相,无有取舍,这就是金刚心。金刚心产生金刚智,金刚智就是如来佛。也同观世音菩萨一样,如来佛也是一种智慧的化身。如来佛代表的是灭寂智慧,金刚智慧,虚空智慧,孙悟空心智最猖狂的时候,只有用这种无为寂灭之智去降伏,而孙悟空唐僧最终都进入金刚心智之中了。因悟空一有难解之厄,便去求助于观音菩萨,其实是求助于自心的妙观察智。通过微妙观察,返照自心,照见了五蕴皆空,自然就度过了一切苦厄。金刚心是真空,形象化就是西方;中有金刚智慧,即如来佛祖。唐僧修行,即用后天之心内观返照,逐步磨去凡心,而显露真性,寂灭成佛。所以唐僧修道,第一步就收伏心猿。心猿含义有二,一是指元心,二是指如猿猴。元心谓其本来是佛,猿心谓其好动被染,所以这一个心中有了两层:元心猿心,也同潜意识和意识一样。修心就是要把猿心变为元心,让金刚心显露。在修行人来讲,收伏心猿,就是收伏自己的野性,而发下菩提正觉心,并用此心随时觉照,剪除邪念。因为心为身君,能够成此大事。悟空归正,赐名“行者”,即谓人的修行开始,而心的修行也开始了。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打杀六贼”。六个贼名为: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身本忧,意见欲,原来是佛家所谓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外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相合,而产生喜、怒、爱、思、忧、欲六识。这六种意识用事,贪婪、执着、喜怒、烦恼,日益戕在本性,给心君造成极大危害,乃是修道之大敌,必须先加除去,才能专心致志。所以心猿归正后,果然容不得这般毛贼犯上作乱,一棒打杀。唐僧之所以不高兴,是因为被杀的六贼,正是人与外界接触的感官意识,等于断除了心念外驰的窗口。逼得唐僧不得不专心一志上西天,这就是“心猿牢拴”。观音菩萨变成老母送紧箍咒,即通过妙观察智而使心猿牢拴。“紧箍”照应“牢拴”。《西游记》中,如来佛给了观音三副箍子,分作“紧”、“金”、“禁”三箍。“紧”给了心猿,“禁”给了熊精,“金”给了红孩。猿心不敢放逸,因而要拴紧;熊精代表元气,与悟空“金箍棒”同类,不敢漏泄,所以被观音戴上禁箍,做了守山(肉体)大神。因为元气一尽,人立即死亡,有它守形山则人不死;红孩又称赤子、婴儿,是人的元神,元神不能乱跑,所以观音给他戴上了“金箍“,让他做了善财童子。

第三步,是“意马收缰”。古人收心猿意马,是说心如猿好攀缘,意如马好奔驰,都是修道障碍。然而,诸佛菩萨修行成道,也多是将六根转为六智,将诸障碍变为利根,所以心猿意马均可成为修道的利器。而且,意识乃是心性的延伸,是心之子,所以“意马忆心猿“、“猿马合作心如意”的说法。如今,既然心猿已经牢拴,意马自然需要收缰,然后才能一心一意上西天。而马上的鞍辔还是观音菩萨送的,也是通过妙观察智收服的。只要这意念之马乾乾不息,一路奔走,专心专意,不愁到不了西天。也就是说,世上无难事,之怕意专人了。心意合一,志向坚定,便是修道的根本保证。

第四步,是“收服情识”。住于福陵山云栈洞的猪刚鬏,也与当年孙悟空断魔归本时,所杀的混世魔王一样,是肾山肾洞的肾主,为猪精。福陵象肾之形,云栈象脊柱之形,刚鬏是坎中之阳。坎与离相对,肾与心相对,猪八戒与孙悟空相对,一为识神,一为元神。而猪精所指挥的六贼和意识都被杀服,那么识神也该被收服了。佛家唯识宗,也就是由唐僧陈玄奘所创立的中国佛教派别,就讲的是“三界唯心”,所以要悟空;讲的是“万法唯识”,所以要悟能。悟能代表的是“唯识”的识神,悟空代表的是“唯心”的心神。这即是唯识宗的根本修持法门——转识成智。就是要灭掉猪悟能的情识欲望,使其与元心相合,归为一体,当下就能成佛。而西天取经八十一难,其实都是元神和识神的矛盾所引起的。

第五步,是“本性回复”流沙河中的妖怪,乃是人的真性象征。观音菩萨为他取名沙悟净,沙为土,“悟净”是吾心净。吾心净,即是净土,西方即在眼前。依照“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的说法,佛性遍在,如此沙一样,故而称“性沙”。那么沙悟净即代表的是真如佛性,象流沙一样虚弱无体,但却流溢于三千大千世界,是万物、三界的根本。唐僧收服了心猿,灭掉了六贼,降伏了意马和识神,心地明净,也就要见到本性了。所以沙悟净最为后得。唐僧为其取名和尚,即是要他调和猪猴的矛盾,行持中和之道,从而使取经成功。这一行五众,心、性、意、神已然合一,就要取完成“一体拜真如”的使命。唐僧和他的四个弟子心猿、沙怪、猪精、龙马,构成了人之生命的全部内容,先天为心、性,后来为情、意。灭去情意而复归于心性,则识神才能合于元神;这先后天都统一唐僧身上,他既是元神又是识神,识神泯了微露出了元神。这人的生命的五要素,都与观音菩萨有牵连,不是他送的,就是他救的。这说明一切生命的因素,都在流转生死而不自知,饱受痛苦而难拔,全凭妙观察智而得认识,合意同心方能自拔。

第六步,是“剿灭三尸”。三尸又称三彭、三虫、三姑。居于人脑、腹、足之中,上名白姑、中名白姑,下名血姑。三尸的使命就是要人速死,所以是邪魔,即现在说的生命的负能量。三姑为阴,称作“白骨夫人”,变作美女要吃唐僧肉,三次戏弄,三次被杀,就是因为尸体有三条。尸谓尸体,即行尸走肉的尸,如果成功,则人命难保,自然无法完成修道的使命。唐僧尽管被戏弄多次,任悟空再说,仍然对其袒护包庇,其原因即是三尸魔本是唐僧的贪婪和情欲,与猪八戒为一路货,当然唐僧舍不得。而且三尸魔的最大特点,就是先投其所好再杀人,凡人贪图其好不忍杀之,往往难逃其害。所以古人要说:“打杀三尸道可期。”好在悟空心明眼亮,忍着巨痛,毫不留情,才打杀了白骨夫人,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但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第七步,是“葆赤子心”。《孟子》中说过:“大人者,常葆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是什么呢?就是没有机巧奸诈之心,不假雕饰之心。怎么是葆呢?就是保持扶养,不使其散乱。这赤子就是那“婴儿”、“圣婴”的“红孩儿”。因为心的神名为“丹元童子”,丹元的红色,童子是孩儿,所以红孩儿就是心神。他的心自然是赤子之心了。况且他又与孙悟空是叔侄关系,更是一脉相承了。孙悟空是元心,由元心中生出童心,如不加管制,自然是惹火烧身。然而在前一次乌鸡国中,正是悟空“神化引婴儿”,并使他“问母知邪正”,认得了主人公,遂使“三年故主世间生”。不过,在这里就不一样了。“枯松涧火云洞”,“枯松”是干柴,“火云”指火势,也就是说赤子之心火太旺,机诈必多,所以他驾着一朵红云火气,变作个赤条条的七岁顽童,三设奸诈要唐僧师徒上钩,伪称神父叫红百万,父亲红十万,自己则是红一万了。只有悟空识得真伪,而其余诸人均是糊里糊涂。因为“客邪”之心火旺,自然烧坏了元神本心,所以有“心缘遭火败”。甚至连妙观察智也受到妖魔的戏弄,被红孩儿化身观音菩萨,抓了猪八戒。凡水俱不能浇灭这心头之火,而且越烧越旺;只有请的观音菩萨,用妙观察智慧的三昧真水,才浇灭了这心头烧起的三昧真火,用的正是“金箍咒”。观音慈悲为怀,也就是说,观音正是用慈悲之心来降伏红孩儿邪魔之心的,恰如悟空听说的:“我那乖乖,菩萨恐你养不大,与你戴个颈圈镯头哩。”菩萨正是因为婴儿赤子永远是那个样儿,所以才给他戴上了项圈镯子(手镯、脚镯),五体俱被束缚,而且用金子,目的就是怕小儿染上了邪气。至今小儿都要戴金银的项圈和脚手镯,原因即在于此。观音将咒语一念,红孩儿便合掌当胸,再也分不开,被称做“观音扭”,一步一拜地同观音回了南海。这说明,人人心上都有个红孩儿,用观音扭和圈镯将他捆住,就长不大了,永远如赤子。所以凡观音像旁边总有一个善财童子双手合掌,永远也长不大,这才叫“常葆其赤子之心”。红孩儿长大了,赤子之心就变成了污染之心,人也就完了,之所以两手永合,就是要让本心无为;“无为”不是游手好闲,儿是不做违背规律之事,顺其自然,垂拱而知。道家认为 人身有位无位真人,就是原神,无所事事,他就是金刚心。

第八步,是“打杀妄心”。《即心即佛颂》中有云:“心佛从来皆妄物。”心、佛都是虚妄不实的东西,所以要断除分别之见,消灭真、妄之辩,一体同观才好。唐僧因悟空杀了几个起虎心的贼,便骂他“猢狲长,猴子短”,起了嫌弃心,大圣也“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也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后来便把悟空赶走了。师徒们先起了二心,悟空真心一去,自然会出现个假心,便有了“真行者落迦山诉苦,假猴王水帘洞誊文”一回。真心遍布宇宙之间,妄心照样遍布宇宙之间,本来一样,无所谓真妄之分。但人心自妄,宇宙难安,于是有“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一回。这二心搅得天昏地暗,唐僧识不得,天王辩不得,观音认不得,紧箍咒也拴不得,地藏也解不得,只有如来佛以如如寂灭之心,识破妄心根源还在自心中,因此被悟空一棒打杀,返妄为真,正是“神归心舍禅方定,六识祛降丹自长成”。神指孙悟空为元神,应居于心舍之中,唐僧禅心方定;六耳猕猴的六识之神除去之后,金丹自然成就。从此后,悟空一心不二,脱去妄心,正是中峰禅师说的:

从来至道与心亲,学到无心道即真

心道有无俱泯绝,大千世界一闲身

第九步,是“断灭七情”。人心本净,但情欲难静,古人将情欲分作七种,或六种,有“七情六欲”之说。主要指喜、怒、忧、惧、爱、恶、欲,多由六贼而起。盘丝岭盘丝洞的七个蜘蛛精,便是七情的象征。因为情欲牵缠,难以自拔,故以蜘蛛精之情来比喻。只要人心不静,自然会被牵缠。孙悟空心无挂碍,来去自由;八戒情识与妖怪同类,如同藕断丝连,所以他会身投罗网。唐僧也一样,难断情丝,所以被陷罗网,横遭侮辱。要想断灭情识欲心,必得孙行者“把那丝绳都搅断”,举棒“把七个蜘蛛精,尽情打烂”。

第十步,是“断灭众心”。尽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修道靠心,学法靠心,度人靠心,成佛靠心,但是有心便有法,有法便有碍,有碍 终难成。所以人要学无心,心无法无,即是圆满法身佛。学法是要灭法,修心是要无心,成佛是要杀佛。一切心都要去掉,最后连金刚心是概念都没有了,才实现了金刚心。第七十九回“寻洞擒妖逢老寿”中,妖怪要取唐僧的心肝做药引,悟空便变做了唐僧去顶缸。他站在大殿上,“解开衣服,挺起胸膛,将左手抹腹,右手持刀,唿喇的响一声,把腹皮剖开,那里头就鼓都都的滚出一堆心来。唬得文官失色,武将身麻。国丈在殿上见了道:‘这是个多心的和尚!’假唐僧将那些心,血淋淋的,一个一个检开与众观看,却都是些红心、白心、黄心、利名心、嫉妒心、计较心、好胜心、望高心、侮慢心、杀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谨慎心、邪妄心、无名隐暗之心、种种不善之心,更无一个黑心。”尽管没有黑心,但却那么多的心,惹得妖怪说他“多心”。让他赶快收了去,果然悟空收了起了法相,说他和尚家只有一片好心。心只能有一个,多则无主散乱,所以必须除去。《坛经》云:“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狂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心,常自己见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就须除去多心。所以一部《西游记》整个取经过程中,唯一记载全文的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就讲的玄奘被乌巢禅师传授《心经》,意味着一部《西游记》就是在修心。如何修心呢?回自作《心经》,但文中却说:“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障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明明标出“多心”二字,并非作者不懂“波罗密多”的连着的,意味“到彼岸”,而是故意说成多心。等把“多”字去掉了,只剩一心时,就到了西天。所以八十五回悟空说唐僧:“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忘记了也?”“多”字已经去掉,明说“般若心经”,即是“智慧心的经典”。多心变成了一心,智慧心,而且悟空还解得无言语的文字,得了真解。心猿悟透了《心经》,多心成为了一心,所以当下便到了西天竺国的给孤园。这便是“给孤园问古谈因,天竺国朝王遇偶”。

第十一步,是“除去九思”。儒家提君子要有九种思虑:“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君子通过这九种思虑,来防止七情六欲的侵蚀,即是“思无邪”,那么就会“动必正”,这是人为的克制,智慧的选择,是儒家成为圣人的必要条件。九思可以成圣,所以在第九十回会出现个“九灵元圣”。他是个九头狮子,狮同思音,九是九思成圣之意。而佛家则主张连这“九思”也是牵挂,应以无思无虑为宗。孙悟空想为人师,结果引出一窝狮子;要传授大道,接受的却是兵器被盗;要讲禅,却遭牵缠。本来金箍棒通脱挑达,应为第一;猪八戒九齿钉钯,处处挂碍,应该放弃。结果妖怪却将钉钯当作宝贝来供奉,两条柱杖都被放在两旁作陪衬,正是本末倒置,无事找事,自寻烦恼。这是“黄狮精虚设钉钯宴”。人有一心,一个头,也就是也;尽管灵妙,但九个头总非妙事。所以九齿钉钯引出了九头狮,众因心不清净。兵器被盗,正是要人“悟空”。无念即道即禅,有思即盗即缠。九灵元圣住在竹节山九曲盘恒洞,竹子有节是不通,九曲盘恒是缠绕难达。只有一把火把盘恒洞烧成“乌焦破瓦窑”,不执着了,九会摆脱一群狮子的缠绕。便是“顿脱群思,潜心正果”、“无忧无虑来佛界,诚心诚意上雷音”。因为佛界虚空,要不得半点的思虑分心,正如回目说的“师狮授收同归一,盗道缠禅静九灵”。让所有的师狮,授受的分别,让所有的盗道,缠禅的差异全部都泯去,让九灵的智慧劲皆寂灭,然后即到佛国净土了。

第十二步,是“即心即佛”。悟空一行四众保唐僧一路西行,历尽苦难。八戒不再牵缠,心猿已经熟顺,意马也早驯服,性沙全无垢染,唐僧也不再糊涂愚痴,师徒欢欢喜喜,灵山顿现眼前,个个脚踏实地。心性情意俱以熟驯,不再牵挂,唐僧便坐上无底船,脱胎换骨,而元神到达彼岸,顿见真如法身。正是“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然而四个徒弟,只有悟空过得独木桥,便顿悟成佛;唐僧坐的是无底船,也成了佛,都是无倚无靠,无分无别,才能了断。是因为他们悟出了独木桥渡人,无底船接佛的道理,如慧衫法师说的“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的境界。《宝积经颂》云:

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清净名无垢。

五道鲜洁不受染,有解此者成大道。

悟空被封作“斗战胜佛”,是因为他在称圣、为仙、做佛的过程中,心明眼亮,勇战邪魔,誓不低头。其实他所战斗的妖魔鬼怪、盗贼禽兽,全是自己心中的邪恶不善、分别妄幻之念。也就是说,他所清除杀灭的是自己心中的种种污染不净之心,是在进行心灵深处的革命,而且最终胜利了,本心发现,顿现真如,就是“斗战胜佛”,也就是“金刚心性”。他难以管制之时,心性放任之际,头上便戴着紧箍儿,自取约束;心不起念,清净无垢之日,立地成佛,无挂无碍,紧箍自然退去,得大自在。唐僧成佛,是因为自己心是佛,识神亦成了佛。被封为“旃檀功德佛”,旃檀是香木名,专雕佛像;功德是供人朝拜和供奉的。意即,唐僧的佛,只是专供人奉养朝拜的用檀香木雕刻的塑像、偶像。偶像终是假,心佛方是真,所以丹霞禅师才会把木佛劈了当柴烧。如果要把偶像功德佛当做真佛,那就正如川禅师说的:

泥塑木雕兼彩绘,涂青抹绿又装金

若言此是如来相,笑煞南海观世音

八戒、沙僧、龙马各随其性而封:八戒色情难泯,为人贪婪,故名净坛使者,做了菩萨,正是“贪欲即菩提”;沙僧为人之佛性,遍在于有情、无情之中,尽管尘沙漫漫,但却无垢无染,金质不改,故封为金身罗汉,永不退转;龙马为意识之念,乃修行之关键,凡人若无此龙马精神和正意正念,西游路上则寸步难行。因而封为天龙八部护法菩萨。

总之,《西游记》一部,奥秘无穷,关键在人启悟如何。但孙悟空贯穿始终,正告诉我们心正齐天,心邪压山,心修成佛的心路三段。他生自金刚心,拥有金刚心,修持金刚心,重返金刚心。唐僧作为凡人,与圣人一般无二,只要有心,就有成佛之日。关键要有心猿的直心、八戒的苦力、沙僧的正性和龙马的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