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夏初武汉关江面。彼时,已有部分民房被淹,船只高于陆地建筑 1954年夏秋,我国长江中上游14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持续暴雨,径流汇聚到长江和汉江后,形成一个个洪峰,然后全部聚集在长江与汉江交汇的武汉市,武汉被洪水围困。 当时武汉的堤防多为民国甚至清朝时修建,有的堤段还在战争时期改建成了碉堡和坑道,面对这样的洪水随时都有决堤的危险。 这一年,是武汉解放的第5年,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当年很多参与新武汉建设的外地同志,曾在武汉市政府门口看到令他们惊讶又难忘的一幕——暴雨引发内涝,把这里变成了一片汪洋,有人在马路上划船。 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武汉人民没有丝毫退却。全市上下紧急动员,仅用几天时间,就组织了5千多名干部和1万军民,成立防汛总指挥部,并分别建立了5个分区防汛指挥部。此后,武汉党政军民与洪水猛兽展开了持续100多天的殊死搏斗,奇迹般地保住了华中重镇大武汉。 ▲1954年,武汉市武汉关江边 这一年,雨云持续笼罩武汉三个月,从4月开始一直到7月,每天不是大雨滂沱就是阴雨连绵,降雨总量超过1394毫米。 这一年的6月25日到7月27日,33天时间里,只出现过3个晴天。 这一年,江面上动辄刮起六级以上北风,卷起1米多高的巨浪。 这一年,汉口、武昌两地离堤50米处,人们用53000多立方米木料、用260多万米蔑缆,扎起长达125华里的外沿防浪木排,用6200多个铁锚抛在水下固定。 这一年,党中央电告全国各地大力支援武汉防汛斗争,调来了大量麻袋、草袋、抽水机等防汛物资,全国唯一的一辆发电列车也派往武汉。 这一年,全国各地抽调1091名顶尖级排水技术人员,驰援武汉。 这一年的8月1 9日,武汉关水位达到29.73米,是武汉关水文站自1865年建站以来的最高水位。 这一年,武汉军民战天斗地,挖土筑堤,上演真实版“愚公移山”,将武汉郊区的一座荒山陈家山挖成平地,此地改名为陈家坪。 这一年,150万人口的武汉市岌岌可危,29万防汛大军死守两江四岸。 也正是这一年,武汉人民在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关注下,众志成城,力挽狂澜,驯服了百年难遇的特大洪流,永远载入史册。
1954年的这场洪水主要由雨水形成,属于“雨洪”。汉口区域在当年1—5月份的降水量即达到1461.8毫米,超过了1931年全年的降水量;4—6月份开始持续梅雨,到7月份又开始连降暴雨,导致长江中下游水位不断续涨。武汉关水位3月份还是14米,到6月26日就突破了警戒水位,达到了26.38米,8月18日达到历史最高水位29.73米。 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湖北省和武汉市政府均高度关注和重视,5月20日就发出相关文件作出指示部署。6月27日武汉关水位越过警戒水位时,武汉市政府即发起防汛动员,在短短的几天内就组织全市各行各业人员10万余人,成立防汛抢险大军,奔赴长江堤防,以后逐步增加到28.98万人,后勤保障人员达到31万人。 党中央从全国各地抽调了各类工程技术人员、潜水员、电力技师和有防汛经验的民间专家23125人派往武汉,其中仅排水技术人员就有1091名,并把全国唯一的一列列车发电站从山西派往武汉。 ▲1954年支援武汉防汛的车队 当时,武汉市向全国任何一个地区发个电报甚至打个电话求助,当地政府的援助物资就会连夜装好运往武汉。这期间,武汉收到来自全国援助的抽水机273部,麻袋、草袋800多万条,草席80多万张,各种工具、绳缆、铁锚、煤炭、粮食、副食、药品等物资不计其数。 很多经历过1931年大洪水的武汉市民都感叹:这么大的洪灾,武汉却做到了物价稳定、生活安定;水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要什么有什么,全国就像一家人…… ▲人民解放军摩托部队在大堤上分段设防 在这场战斗中,人民解放军、工人、农民、教师、学生、医生等各项各业的同志们并肩作战、亲密无间。 当时20多万人吃住都在堤上。怕大家住不好,党中央从河北调来最好的芦席,从湖南调来最好的竹竿搭建工棚;怕大家吃不好,从山东调来瓜果蔬菜,从四川调来榨菜,从江苏调来酱菜。 当时全国年产麻袋500万条,中央给武汉调来540万条,连全国的库存都调用了。 ▲解放军官兵奔赴抗洪前线时,面对武汉宣誓:“坚决战胜洪水!” 当水位不断上涨,道路被淹,土方运输困难时,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和地方上的交通运输单位联合,不断提高路基和铁轨,以过硬的水中行车技术保证土方运输线畅通; 当堤岸和城市地下管道发生险情,严重威胁全线安全时,人民海军派出潜水员和防汛队员一起,冒死探查排险,汉正街等老旧城区中每天都发生几次这种险情,全部转危为安; 在水灾期间,武汉市的水利、商业、电力、交通、医疗、建设系统更是不遗余力的参与防汛,要什么给什么。武汉市的医院、邮局、供销社、银行都正常营业,保证物资供应,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其中,武汉市供销社系统还大规模收购周边农副产品,把受灾农户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点。除收购生猪、鸡鸭、鲜鱼、大蒜、鸡蛋、烟叶等农产品外,供销社工作人员还划着船进灾区,连破棉絮、废纸、碎玻璃等平时没人要的东西都收,同时送进去生活必需品,帮助灾民解决生活困难。
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洪水当前,土,成了最好的武器弹药,武汉市周边三十公里内的汉阳的赫山、梅子山(现成为武汉城区);汉口的祁家山、陈家山(现武汉市东西湖区);武昌的梅家山、姚家岭、何家垅、纸坊等荒地全部变成了采土场,连远在黄陂滠口、祁家湾的武汉长江大桥取土工地也加入采土大军,日夜不停的为堤防工程挖掘土方。 到八月份,堤防工程更加紧张,由于江水暴涨,很多道路被淹没,土方无法运出。武汉市防汛指挥部组织空军战士、装卸工人以及各企业青壮年职工5000余人,配备11部挖土机,在市区内的解放公园和王家墩机场内紧急挖掘土方,就近供应沿江一线。 在两个多月的采土战斗中,全市开辟了23处采土场,采土320多万立方米,全部用轮船、民船、汽车、火车运到堤防前线,及时满足抗洪需求。这些土方可以装满170万辆卡车;如果用这些土方建一堵一米高、一米宽的土墙,可以从武汉的武汉关一直建到内蒙古。武汉市郊西北方向的一座名为陈家山的荒山采土场,更是被采土大军整体削平,此后改名为陈家坪(现名陈家台)。
在1954年里,全市最流行的词汇莫过于“上堤”,这个词汇一直流传到1998年抗洪。“上堤”是指在武汉的长江、汉江、襄河等长江主干流河道的堤防上,执行驻守、巡查、施工等任务。在当年,“上堤”既是一项光荣的使命,也是一项危机四伏的任务,一旦决堤,人瞬间就会被洪水卷走。 但市政府一声令下,数十万武汉人义无反顾的扛起铁锹,背着箩筐奔上堤岸。他们来自武汉市的各行各业,约占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一。其中还包括很多全国支援武汉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有国家水利部的,有治理淮河指挥部的,有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准确人数共计289830人。 当时的汉口江滩没有防浪林,长江巨浪直接撞击防水墙。为化解水势,防汛指挥部集中群众智慧,在汉口和武昌的江滩上,用5.3万立方米的木料和260多万米的蔑缆,建起一列长达125华里的防浪木排,用6200多个大铁锚抛在水下固定,对长江堤防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这一举措后来发展演变成武汉江边的防浪林。 当时在硚口至集家嘴一带,有很多私自挖设的厕所和下水道,直接通到江里。堤岸上还有数不清的老鼠洞、蚯蚓窝……汉正街有的地段街道中间就是堤顶,堤里堤外全是民房,完全不能抵挡28米以上的洪水。尽管已经进行了加固,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防汛人员按照指挥部的要求,仅用10天时间,在这一段的陆地上筑起了一道29.5米高,长3340米的新堤,成为保障市区安全的第二道防线。 在7月下旬,长江、汉江出现第三次洪峰,同时伴有8、9级的大风,武汉堤防全线吃紧,无数防汛人员直接跃入水中,手挽手肩并肩组成人墙抵御风浪。 ▲设在船上的广播站,在水上流动传播战况和防汛经验 沿岸居民拿出自己家的门板、床板、铁桶、脸盆参加抢险,妇女们则帮防汛大军送水送饭、缝补衣裳、清洗被单、整理床铺宿舍、照顾伤病员…… 在这期间,群众的智慧大放光芒。长江和汉江边上一些小型的管涌险情,有很多都是被周边居民用土办法消除的:能看到渗水处的,用大铁锅扣住;找不到渗水口的,就用蒸饭的蒸笼盖在渗水口大概位置上,等蒸笼里的水蓄满了就再摞上一个蒸笼,一层一层的往上摞,直到停止渗水为止。
持续几个月的强降雨,让整个武汉市内涝极为严重,航空路地区一度被大水淹没了三层楼之高,汉口电厂无法正常生产被迫停机,汉口市区全部断电。周恩来总理得知后,当即下令正在山西榆次发电的,当时我国唯一一个列车电站2号列车电站火速赶往武汉,支援抗洪抢险。 接到上级传达的命令后,2号列车电站立即停炉熄火,全部职工在蒸汽刚刚排完,管道温度极高的情况下,拆除了数百米热力管道,仅用了24小时便完成了调迁的一切准备工作。由于任务急迫,时间就是生命,准备工作一完,牵引火车头已经挂上钩了,这时职工们没有来得及向家人亲友告别,便随列车电站往武汉奔驰了。火车从河南进入湖北后,轮子已淹没在水中,火车只能将速度减到了最低,在洪水中冒着危险缓缓前进,经历32小时后,终于到达武汉市江岸区。 在这里,电站职工目睹长江上恶浪滔天,成千上万的人们在奋力抢险,周围一些低矮房屋已淹没在水中。此情此景即是命令。大家二话没说,行李未卸,食宿不问,仅用58个小时就完成了机组安装,锅炉点火升压,13分钟暖管,汽机一次启动成功,6分钟就带满了2500千瓦负荷向武汉城市区供电了。 顷刻间,摆放在长江堤岸上的几百条排水长管齐声轰鸣,市区积水徐徐排入长江,市区内水位以每天1米左右速度下落,150万市民欣喜若狂。 8月19日武汉关水位慢慢回落,汛情开始缓和。在这次空前的防汛抢险战斗中,全武汉市仅有一处发生决口:一座建在汉阳月湖堤堤顶上的房屋,房主外出大门紧锁,防汛人员无法进入检查,结果此屋内漏水,导致月湖堤决口。 这期间,武汉全体军民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为确保武汉的安全,与洪水鏖战100天,作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110名舍死忘生的抗洪勇士光荣牺牲;7400多先锋模范在长江边的堤防前线光荣入党;17000多名年轻人在洪水中洗练成长,光荣加入共青团。 ▲当时的汉水铁路桥 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情况下,武汉人民不仅战胜了洪水,还同时完成了武汉长江大桥的钻探工程,完成了汉水铁路桥的架设工程(即现在硚口太平洋——汉阳船舶职业学院之间的铁路桥)。 武汉市防汛总指挥部于10月8日隆重召开了庆功大会。在这次大会上表彰了功臣们的先进事迹,并分别给立功者发了奖,同时宣布防汛斗争已经取得了最后的完全胜利。
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战斗,武汉人民终于战胜了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据事后统计资料显示,1954年武汉的洪水流量达每秒7万立方米,是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总流量的10倍。29.73米的水位前所未有,迄今尚未突破。 武汉人民取得了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为祖国的生日献上了一份厚礼。毛主席欣然亲笔题词:“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1954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 1968年,湖北省政府决定在武汉市选址,建立一座防洪纪念碑,经过细心挑选,最终确定地点在汉口粤汉码头旁边的滨江公园内。 1969年,武汉防汛纪念碑竣工。纪念碑整体类似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由碑座、碑身、碑顶组三部分组成,总高37米,碑心石刻上了毛主席亲笔题词:“庆祝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纪念碑正面的基座上,还镌刻着毛主席著名词章《水调歌头·游泳》—— 为防止被洪水再次淹没,纪念碑的基座平台高度为5.16米(武汉解放日期1949年5月16日),碑顶上四面各有5面红旗,一共20面红旗,象征1969年新中国成立20周年。 在防汛纪念碑碑身两侧,有两块气势恢弘的群雕:一块是“争分夺秒”,解放军战士和群众一起,扛着沙包、麻袋等冲向抗洪前线;另一块是“众志成城”,有人在抢修堤防,有人舞动红旗,有人跳入江中筑成人堤挡住洪水;一共50个人物,造型生动,场面令人震撼。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彪炳史绩的1954年已远逝66年,这座弘扬斗志、昭示子孙后代的胜利丰碑,也已经矗立在长江之滨51年。 她见证了后来的1998年特大洪水,依然被武汉人民战胜; 她见证长江两岸城市天际线的华丽变迁; 她见证了第一条穿越长江的公路隧道,见证了第一条穿越长江的地下铁道; 她见证了长江上的桥梁,13座,连绵不绝…… 2020年,她再次见证了武汉的坚强、包容、静默、坦诚、理性和深度,她依然能够听到武汉关悠扬的钟声,每天响起。 武汉,从来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再大的困难,也将被英雄的武汉人民战胜! 参考文献: [1]张学亮编写.人民力量 武汉人民战胜特大洪水[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编.1998中国大洪水[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1998. [3]武汉晚报编辑部编.我和武汉[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64. [4]苪孝芳主编;胡方荣,石朋,姚成副主编.中国地学通鉴 水文卷[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8. [5]李权时,皮明庥主编.武汉通览[M].武汉:武汉出版社.1988. [6]武汉市防汛总指挥部防汛工作概况编审委员会编.武汉市1954年防汛文献汇编[M]. [7]武汉防汛参考资料[M]. [8]肖志华,严昌洪编写.武汉掌故[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 [9]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武汉市志 科学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10]湖北人民出版社编.和洪水搏斗的武汉人民[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5. [11]王汗吾著.大武汉故事丛书 武汉里巷故事[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5. [12]吴明堂,张崇明著.大武汉故事丛书 武汉湖泊故事[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5. [13]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等编.缚苍龙 '98武汉抗洪抢险纪实[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8. [14]武汉市情编辑部,武汉市档案馆编.武汉大典 第1卷 1949-1976[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8. [15]萧志华主编.武汉文史资料 1990年第1辑 晴川往事[M].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0. [16]张福臣主编.武汉往事 第1辑[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