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的由来

 行古道西风 2020-04-24

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认为,儒有三科,关达、类、私之名,达名为儒。儒者,术士也。(《说文》。)儒之名盖出于需。需者,云上于天,而儒亦知天文,识旱潦。儒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 各种宗教仪式。他说:"儒本求雨之师,故衍化为术士之称。"

胡适说儒》中,根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人部》对"儒"的解释为:"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而正是这个将儒释为柔,引来许多不同的说法,甚至于立场截然不同的大辩论。胡适认为儒者为殷遗民,而这些人于亡国之后,沦落为执丧礼者,儒为周代社会对有此类文化之术士之蔑称。因已遭亡国,其文化只能以柔弱之势存在。

据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考释,甲骨文的儒,象人沐浴濡身之形。上古原始宗教举行祭礼之前,司礼者必斋戒沐浴,以示诚敬。不仅证明了胡适的儒最早是殷商教士,是宗教神职人员的论点,也为儒教(非儒学)是宗教找到了证据。

李泽厚也认为儒家是巫师演化而来的。孔子自己曾经说过,"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也"。但同时,他也指出了自己与专门沟通鬼神的术士有所不同,"吾求其德而已"。 从孔子开始,"儒"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渐渐地脱离了巫的知识范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开私学的教育家,人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及弟子把古代为贵族所垄断的礼仪和各种知识传播到民间,逐渐形成儒家学派。因此,儒家是承袭殷商以来的巫史文化,发展了西周的礼乐传统,是一个重血亲人伦,追求现实事功,礼教德治精神始终一贯的学派。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有人认为儒者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仪式。"儒本求雨之师,故衍化为术士之称"(《国故论衡·原儒》)。

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据郭沫若考证,"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也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

因为历史久远与文献阙如,儒的起源成为中国学术史上一个众说纷纭的悬案。"儒"字,历来被训为需。殷墟甲骨上多次出现"需"。徐中舒《甲骨文字典·雨部》说:"甲骨文需、儒一字。"需字刻写的形状是,一个站立着的人,四肢垂下,下半部的两腿旁则分布着雨滴或水滴,呈垂直的三点或四点,似为沐浴、淋雨的情状。"整个字象以水冲洗沐浴濡身之形。""儒,象人沐浴、濡身之形,为濡之初文。""上古原始宗教举行祭礼之前,司礼者须沐浴斋戒,以致诚敬,故后世以需为司礼者之专名。需本从象人形之大,因需字之义别有所专,后世复增人旁作儒,为踵事增繁之后起字。"甲骨文中的儒,通于需、濡,而这三个字恰好又都涉及雨或水。"需在甲骨中象沐浴濡身,濡应是儒字的本义。汉衡方碑'少以濡术',即以濡(从水、需声)作为儒的形声字,可见东汉时人还知道儒的本义为濡。"

甲骨文中"儒"的用法,一为"儒人",一为"子儒,人名"。其所指或为某一个具体的人,或某一类人群,以及他们的活动特征。准确理解需的含义,可能必须联系其具体所指之人子需的活动。

徐中舒在《甲骨文中所见的儒》中提出:"子需是距今三千多年前殷高宗武丁时人,需父辛鼎就是他儿子为他所作的铜器。"武丁时代的卜辞中有"王族"、"子族"、"多子族"的称呼。子需应该属于"子族"中的一员。"子需为王室主持宾祭典礼,祭祀人鬼(祖先),接待宾客,是一个专职的儒。"

殷王在宗庙里祭祀父亲小丁及祖先,子需充当司仪,敬酒侑食。如罗振玉《殷虚书契前编》载:"癸卯卜,叶御子需父乙,□月。"董作宾《小屯·殷虚文字乙编》载:"甲寅卜,□乎子需□缶于弇。"殷王能否行占,还得看子需能否到来。如《小屯·殷虚文字乙编》载:"子需其佳甲戍来。""壬申卜,□,翌日乙亥,子需其来。"

据此推测,子需应是武丁时代的一位著名儒者。但需却并不是他的本名,"需父辛鼎是子需的儿子为他制作的祭器。子需在小氏族中原来是以辛为名的,他为武丁充当宾祭司仪后,经常在殷王朝管理下的大氏族之间进行活动,地位显赫,受人尊敬,称呼他只称其职务,曰儒"。久而久之,"子需原来在小氏族中的名曰辛的代号,也就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他就从此以儒为名。"如此儒之徒在殷商一朝已经存在,他们频繁组织参与宗教活动,在王室事务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并形成了一个专门化甚至垄断化的职业群体。

在诸子百家中,《墨子》一书较早对儒的情状、活动与主张加以记载和描述。《墨子》中《公孟》篇记,"公孟子曰:'君子必古言服,然后仁。'"《非儒》篇称,"儒者曰:'君子必古言服,然后仁。'"公孟子可能具有儒家背景,或者他就是一位醇正、保守、地道的儒者,他相信并引用儒者的名言。儒者一般都具有君子的风范,或者说君子即是儒者的人格标准,尽管在墨子的眼里,这样的君子往往因为显得迂腐、阔远而难经事致用而并不值得效法。

据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证,孔子死后约十年,墨子才降生。公孟子所说的"古言服"之所指,因为时间距离太近,不太可能包括孔门之儒在内。后文墨子对公孟子所说的一句话,"子法周,而未法夏也,子之古,非古也"(《墨子·公孟》),明指公孟子之古,并没有超出周朝的历史;而真正的"古",更远在周之前朝。在墨子看来,儒的产生可以上推得更早,而孔子本人只是儒的一个后继者而已。

《墨子·公孟》说:"公孟子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见子墨子。"章甫,殷商玄冠之名,是一种由缁布做成的礼冠。上古时代,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加冠之礼后,始戴缁布之帽。后面跟出"儒服"二字,便意味着,至少在《墨子》作者、编撰者看来,公孟子所穿戴的服冠就是儒服。

胡适在《说儒》中,根据"儒服即是殷服"的线索,大胆推导出:"周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遗民,他们穿戴殷的古衣冠,习行殷的古礼。"在这里,胡适表达了三层意思,首先,儒产生的时代是殷代,而殷之前似不应有儒。至于商王治下的殷人也不能被称作儒,他们作为殷商文明的创造者和参与者,与同时代的殷人相比,尚无所谓儒与非儒的区别。只是到了周初,那些自觉保留了殷商文明的前朝遗民才能够被称为儒。其次,既然儒服即殷服,那么,儒礼大概也就是曾经推广并盛行于有殷一代的古礼。最后,殷礼最完整的保存者并不是那些已经被周武王征服、改造和同化了的殷人,而是那些当商王在位时就已经迁居出来的宋人,如孔子的先祖。迁居出来的宋人,具有顽强的自我保护能力,生活在鲁国却始终没有被鲁人完全同化,自觉守护并保存了祖先的风俗传统。

春秋时代的儒者,已经分化为非常不同的社会群体。孔子在世的时候,"君子儒"、"小人儒"的反差就已非常明显。前者游历于诸侯、新贵之间,尚且有出仕为官的机会,而后者则只能依靠治丧、相礼为生。至于孔子本人虽推崇周文化,但他作为儒却常以殷人自居,而他显然不是儒者的源头。在孔子之前,儒者群体早已走过了漫长的历程[2]。

谶纬神学与今文经学尤其是齐地方士化儒生关系很深。谶纬神化刘姓皇权,奉孔子为宗教主,将儒 学发展为儒教,具有完整的宗教神学体系,而成为东汉官方意识形态。光武帝刘秀进一步使儒教国教化,对东汉郊庙祭祀体系(本文称为国家祭祀)包括封禅、明 堂、南北郊、社稷等的建立具有直接影响,封建时代的国家祭祀因此制度化和体系化,郊祀祭天成为证明帝王即位之合法性、正统性和神圣性必须举行的仪式。谶纬 神学对东汉及以后国家祭祀的确立意义重大。纬书是上古谶纬思想学说的辑录,并非出于某一作者。谶纬出于神学,谶是方士化儒家造作的图录隐语,纬是相对于经学而言、即以神学附会和解释儒家经书的。由于先秦天命神权、天然感应观念的流行,出现许多祥瑞灾异、神化帝王和河图洛书、占星望气等等说法。其中也涉及炎、黄的传说,保存了不少古史、天文、乐律、农学、医药以及原始社会状况等零散资料,经过去伪存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其中天文地理、神话传说无所不包,荒诞而精彩,和受佛教影响的道教经书相比,儒家谶纬神学有着纯粹的华夏远古神话与宗教色彩,体现了古人宏大的宇宙观。《文心雕龙·正纬》篇赞曰∶荣河温洛,是孕图纬。神宝藏用,理隐文贵。世历二汉,朱紫腾沸。芟夷谲诡,采其雕蔚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