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家“山大王”出门“小绵羊”,面对两面派的孩子,爸妈如何引导

 IF枕边育儿 2020-04-24
儿子:“妈妈,看,我又得了小红花!”
妈妈:“恩,不错不错!妈妈真为你感到高兴!”
老师:“Summer真懂礼貌,而且热心肠,经常帮助同学,我还让小朋友们都向他学习呢!”
听完老师的表扬,我手指头都在颤抖,内心早就天人大战了。我的孩子我自己知道,他在家就是个“山大王”,还经常会跟电视、玩具“发脾气”。因为有了二宝,我对他基本属于“放养”模式,自认为不被老师骂就很好了,能得到表扬真是意外。


相信和我一样的老母亲不在少数,孩子在家像“山大王”,横冲直撞,出门秒变“小绵羊”,乖巧又懂事。这是变戏法么?闺蜜妍妍也跟我分享过这类事情,她家的“小魔女”,在家作天作地,在幼儿园就变“乖乖女”,每个周末幼儿园做总结,老师都会特别点名表扬她。闺蜜都以为是听错了。跟我说这些时,闺蜜连说,这根本不科学的,她哪里有这么乖!


为什么孩子在家和出门大变样?

  • 任性的“给予”
现在生活水平好了,经常看到一家两个老人(婆婆、妈妈)守着一个娃转,势必增加了“过度”疼爱的程度。虽然都讲科学育儿。但其实很少有长辈能做到。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孩子也因此没有界限感。
广场上,一位奶奶跟另一位奶奶抱怨:“你家孙子花销大不?”奶奶:“大!见啥都要!你说不给买,是不是显得太小气了?再说,他爸他妈都是双职工,一个月也不少赚,别委屈了孩子!”
是啊,生活水平好了,但不意味着可以对孩子可以任性“给予”。这样容易让孩子稍不顺心就会撒泼打滚。孩子有时还会有这种心理:反正我就要!你们就我一个孩子,不给我给谁?
孩子的“行为”得到了长辈们的回应,自然越用越顺手,一次又一次施展自己撒泼打滚儿的绝技,也就慢慢的没了界限感。


  • 缺乏社交能力
现在生活压力大,很多孩子是由老人或者保姆带大的,为了孩子的安全,她们鲜少会带孩子出门,圈在家里的时间太长,孩子的社交能力会逐渐减弱,有时看到同龄的孩子也比较怯懦,不敢开口打招呼。
即使带孩子出门,家长也会管的特别严。生怕孩子有点闪失,恨不得分秒都能抓住孩子的手,一刻也不要松开。
“别乱跑,要拉着妈妈(奶奶、阿姨)的手!”
“别跑那么远,很危险,在这自己玩!”
“那边人太多了,不安全,你不要跑过去!”
这样的外出对孩子来说,没什么意义。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没办法处在平等地位,再加上出门时一般家长都比较严厉。他内心早就悄悄对自己的角色,和身份有了重新的定义,自然更容易形成“两面派”的性格。


  • 信任感的建立
心理学大师艾里克森指出,孩子在0~2岁时,心理发展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建立信任感,克服对世界的怀疑感。而对孩子来说,家是他最熟悉也是最安全的。所以他可以在家里跟自己新人的爸爸妈妈撒娇甚至打滚儿,这是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果此时,能够建立很好的信任感,会为他长大以后的人际交往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工作中遇到一位妈妈,说她至今改不掉“窝里横”的毛病,一回到娘家,就“为所欲为”了,常常跟我妈大小声,指挥老爸帮我看一会儿娃。我妈说我这“没大没小”的毛病,这辈子难改了。我说是啊,因为我爱你们啊!
所以,孩子在家和外面有两副“不同”的面孔,也是因为孩子对家长无条件的信任。他知道父母可以无条件接纳他、包容他。就像上文中的这位妈妈,她和父母的相处模式,应该是很多人都羡慕的,而这些和她年幼时的生长环境有关。她和父母之间建立了足够的信任,所以在父母面前,她有足够的安全感。

如何引导孩子做到“表里如一”?

所谓“表里如一”,是说孩子在家里家外一个样儿。要知道,每个孩子的背后,都是有家庭教育在跟着。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然要把家庭教育放在首位,等孩子长大后,内心才会更强大,而不是“纸老虎”。
√爱≠没有原则。我的孩子,我爱你,但我更希望你知道如何爱自己。”这句话是我的妈妈在我出嫁时,对我的说的,它也一直影响着我。在对孩子的关爱上,父母要有原则,这样才能让孩子在面对挑战时,更有力量感。越爱孩子越要告诉她,凡事都有规则,包括在家里。
有次带着大宝去超市,准备晚上做饭的食材。他兴奋的指着玩具车跟我说:“妈妈,我要那个!那个!”我看了看说,家里不是有吗?一模一样的啊!大宝说,但是没带着,我想现在就玩。说完眼巴巴看着我,希望得到我的同意。
我蹲下来告诉他,你想要玩具,要先看看我们家有没有,有的话你买回去不是重复了吗?今天出门我也没带买这个玩具的钱,你如果一定要,可以,今晚全家都要饿肚子,包括你自己。做个选择吧!
大宝想了想,还是想要跟我讨价还价,我拉着他转身走向了蔬菜区,大宝一步三回头,但没说话。
我们给予孩子的爱是有原则有条件的,他也会更理性的支配自己的行为。


√ 该立规矩的年龄,别和孩子做朋友。孩子年龄越小,规则感越容易建立。2岁之前的孩子,“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孩子此时就最容易养成习惯,也会渐渐习惯于接受这些合理的约束。但如果家长嘻嘻哈哈,觉得小孩子不过就是调皮了,长大就好了。往往等你想要建立规则时,孩子的坏习惯已经很难改掉了。
一位妈妈跟我诉苦,我家女儿从小吃饭就“啪唧”嘴,一直也没说他,觉得长大就好了。可现在11岁了,每次吃饭还是“啪唧”嘴,怎么说也改不掉,可真愁人。是啊,十多年的习惯了,想一下子让孩子改掉,哪有那么容易?


√ 统一战线,拒绝“红白脸”。有些家庭是唱“红白脸”,也就是严父+慈母的模式,再加上长辈跟着掺合,很难管教好孩子。我的一个闺蜜就是这样的情况,每次她“教训”女儿的时候,老公都要伸手抱过去孩子,有时甚至跟女儿一起来Diss她,最后只好草草收场。
孩子最会看脸色,一旦在被“教训”的时候抓到了靠山,最容易跟着大人一起“倒戈”。心里也就没什么底线和原则了,更没有边界感。
其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提前跟家人做好沟通,妈妈或爸爸教育孩子,另一方不能插手阻止,老人们更不能“帮腔。”要让孩子明白,你做的不对,就是不对,没有人可以帮你“逃避”。
枕边育儿寄语:
树不修不直,人不教不才。”我们想要孩子能做到“表里如一”,之后的人生道路更顺畅,就要从有原则的”爱“开始,让孩子逐渐适应,这个有规则、有界限的真实的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