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论篇第四十二之一风邪之气所成病

 感通天下 2020-04-24

 古哲以空气流动形成的风来命名病变,一则因为这些病变的发生与外部风的流动有关,空气流动形成的风有寒有热,也阴空气中包含的其它生物因子,都会与人体发生关系,引起人体如风流动如风振动的症状。二则因为许多内部因素引起的症状,也阴如风振颤抖动的现象。因此对于人身体如风振颤抖动的各种症状,都归之于风邪为病一类。也算是君子求同的认识方法。现在我们有了神经学说,知道了这些风病,无不与神经系统的不正常反应有关。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黄帝之问中,既包括了外风的寒气与热气伤人,又包括人体内部因素形成的偏枯、也就是中风半身不遂之类。还包括其它各种复杂的病变症状,包括引发的五脏六腑的一些症状。黄帝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复杂性,才与歧伯进行探讨。

第一,岐伯对曰:风气藏在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歧伯认为,风病是风邪藏于皮肤之间,既不能外出又不能内入而形成的各种症状。

第二,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的特点是善行而多变化,当皮肤的腠理开的时候,就会因泄风气而感受到寒冷,腠理闭塞的时候,人又会感受到闷热难受。长期感受风寒,人就会食饮减少,长期感受风热,人就附身体消瘦。使人发寒而不能饮食的这一类病又称为寒热病。

第三,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含有风邪之气从阳明经入胃,就会自然上行到目内眦,这些人都肥胖一些。风气不得外泄,就附发生中热风之邪而目黄。而瘦人容易中风寒之邪,最明显的表现是因寒而泪出。

第四,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月真)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风邪之气通过太阳经进入人体,就会行进到各个脉俞穴位,进一步分散到全身各处。与全身的卫气相互斗争。风邪之道不通畅,就会使肌肉胀痛而生疡。卫气被阻碍不通,所以这部分肌肉会麻森不仁。

第五,疠者,有荣气热腑,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还有一种传染性很强的风病,风邪不纯,内伤荣气,使人鼻柱坏,皮肤生疮溃烂。这种病中厉风,相当现代人讲的梅毒病一类症状。古人认为是厉风,极力回避与这些病人接触感染。

第六,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古哲还从发病的季节和十干日来命名风病,春甲乙日伤于风者称肝风,夏丙丁日伤于风者称心风,长夏戊己日伤于风者称脾风,秋季庚辛日伤于风者称肺风,冬季壬癸日伤于风者称肾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