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讲到,利令智昏的魏惠王,在逢泽之会上自封为王,享受了一把周天子的待遇。 这次大会,魏惠王虽然过足了瘾,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来了。这齐国和楚国不参加,魏惠王还能理解,本来嘛,齐、楚二国与魏国地位那是平等的,况且人家也是大国。当然不会承认魏惠王的王者地位。但这一向老实巴交的韩国竟然也拒绝参加盟会,这一点,让魏惠王是没有想到的。 您可能会问了,这韩国是怎么想的呢?其实韩国不来也是有他的原因,韩国想的是,三晋本为兄弟,这一同封了侯,现在魏国称王了,那韩国岂不是比魏国低了一等,这往后还怎么打交道呢?再说这桂陵一战,若不是我韩国出手相助,恐怕你魏国早让齐、楚两国给打趴下。你不感谢我也就罢了,可是现在反倒骑在我头上,这不是岂有此理吗。 ∆ 马陵之战 按照魏惠王当初的想法,这称王之后就要开始联合各国盟友对齐、楚用兵,进一步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然而韩国的不配合让魏惠王是大为的生气,本着杀鸡儆猴,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魏惠王决定,先向韩国发兵。由此便引发了战国一个里程碑式的战役,马陵之战。 这一年是公元前343年,庞涓率领着魏军向韩国杀去。庞涓为了洗刷桂陵之战的耻辱,同时也为了报答魏惠王的再一次信任,这打起仗来是异常的凶狠,三下五除二就把韩国军队打的是溃败不堪。魏军一鼓作气,一路杀到了韩国的都城新郑,并将新郑团团围住。眼看兵败如山倒,韩国再也坚持不住了,于是派使者向齐国求救。 接到韩国求救的齐威王召开了一个高层会议。在救与不救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相国邹忌首先发言:“我认为,韩魏两国相互攻击,齐国可以隔岸观火,坐收渔翁之利,这是一件好事情,我们为什么要发兵去救呢?” ∆ 马陵之战 一旁的田忌则是摇了摇头说道:“韩国与魏国实力相差悬殊,这一战若是被魏国打胜了,那么韩国就一定迫于压力会臣服于魏国,到那个时候两国联合起来,恐怕齐国就不利了!” 这两人的观点都很有道理,齐威王一时拿不定注意,于是向孙膑请教。 孙膑想了想,说道:“臣下以为,如果放任韩国投降魏国,只能使魏国更加的强大,从而对齐国形成巨大的威胁,因此不救韩国是不明智的。“ “好!既然先生这么说了,那马上派兵救援韩国!” 孙膑却摆了摆手说道:“不可,不可。如果现在出兵,就等于是替韩国而战,让韩国坐享其成,这样并不明智。” “我说先生,那您这是救还是不救呢?” 面对齐威王不解的眼神,孙膑一句一字地说道:“缓兵之计!” ∆ 孙膑兵法 孙膑的缓兵之计就是先答应韩国出兵的请求,让他全力抵抗,齐国则静观其变,等到韩国、魏国两军打的是筋疲力尽了,再出手救援,如此定可事半功倍。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孙膑的才学那当真是旷世奇才。他把所有的事情的利弊,分析的是清清楚楚。回想上一次桂陵之战,魏军围攻邯郸,孙膑也是不紧不慢,以逸待劳。因为他很清楚,救援的目的在于借此机会打击目标的有生力量,至于邯郸或是新郑是否陷落,说到底,这一点和齐国是没有太大关系的。 当韩国人收到了齐威王这张空头支票,顿时和打了鸡血一般,士气高涨,抵抗起魏军来那也是以一当十。 公元前341年的春天,当魏、韩两军打得筋疲力尽的时候,一直在隔岸观火的齐国,终于出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