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回咱们说过,魏惠王魏罃当初跟兄弟魏缓争夺王位时,赵韩两国乘虚而入,把大梁城围个水泄不通,赵成侯还想弄死他。 他心里能不恨么? 这些年来魏国愈发强大,而邻居赵成侯竟然还敢攻击他的附属国卫国。 大魏王决定给赵成侯点颜色看看——你不是叫赵种么?寡人就看你有没有种。 公元前354年,魏国大军长驱直入,呼啦一下就把邯郸城给围了。 楚宣王派遣大将景舍率军救赵,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赵国走投无路只好向东方巨擘齐国求救。 公元前353年,齐威王派遣大将田忌、军师孙膑率军救赵。 孙膑与魏国大将庞涓都是鬼谷门人。 庞涓先毕业,到魏国就业。 知道孙膑是个学霸,担心以后战场上打不过他,于是就请孙膑也到魏国就业。 但他也憋了一肚子坏水。等孙膑来了,他就找了个罪名栽赃给学弟,把孙膑髌骨摘了,脸上刺青,想让孙膑终生成为废人,不能跟他竞争。 有一天,齐国使者淳于髡来到魏国,孙膑就想方设法与淳于髡相见,说动了对方,偷偷藏在淳于髡的车中逃回家乡齐国。 起初孙膑寄居在田忌府上,很快田老板发现孙膑很懂谋略,就赶紧把他推荐给了齐威王。 齐威王跟孙膑一谈顿时大喜过望,聘请他当了自己的老师。 这次赵国求援,齐威王立即派田忌和孙膑出兵救赵。 但这时两兄弟产生了分歧。 田忌说直接到邯郸去跟魏军干。可孙膑不同意。 老孙的理由是:
田忌立即采纳了孙膑的计策。但赵国不争气,大梁还没告急,邯郸就先投降了。 这时魏军立即回师救援都城,在桂陵与齐国军队发生激战。 结果齐军以逸待劳,大败魏军。 不过这并不影响大魏王对赵国的制裁。他把邯郸城霸占了三年。 直到公元前351年,以秦国为首的诸侯国轮番进攻魏国,大魏王这才放手,把邯郸换给了赵国。 但故事还没完。 当年韩赵两国欺负他。如今赵国被收拾得惨不忍睹,接下来大魏王要收拾韩国了。 公元前343年,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立即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就召集群臣商议此事。 成侯邹忌说:不救。 大将军田忌说:我们不救,韩国就灭了,还是早救的好! 群臣各执一词,于是威王就询问孙膑的意见。 孙膑说:
齐威王于是暗中答应韩国使者的求援,却迟迟按兵不动。 而韩国以为有了齐国的支持,便倾巢而出跟魏军奋勇血战。 不过五次大战都惨败而归,不得已只好再次向齐国求援。 时机到了,田忌、孙膑再次率军西征,直奔大梁城。 没错,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但魏国也学乖了呀。立即回师救援大梁,并集中全部兵力对战齐军。 田忌一看就傻了:老孙,这下玩儿脱了吧。 但孙膑说:
于是孙膑命令齐国军队进入魏国地界后,做饭修造十万个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灶,第三天再减为二万个灶。 庞涓率兵追击齐军三天,见此情况,大笑道:“我说齐兵胆小吧,你看才三天就逃走一多半了!” 于是庞涓丢掉步兵,亲率轻兵精锐日夜兼程追击齐军。 孙膑估计魏军的行程当晚将到达道路狭窄多险隘的马陵,便派人刮去一棵大树的树皮,在白树干上书写六个大字:“庞涓死此树下!” 他又从齐国军队中挑选万名优秀射箭手夹道埋伏,约定天黑后一见有火把亮光就万箭齐发。 果然,庞涓在夜里赶到那棵树下,看见白树干上隐约有字,便令人举火照看,还未读完,两边就箭如飞蝗,魏军顿时大乱,溃不成军。 庞涓自知大势已去,回去魏王也得杀了他,于是嚎叫了一声“便宜那孙子了”,就拔剑自尽了。 读兵法的人很多,但为什么孙膑这么厉害?如果仔细阅读这个故事,我们不难发现,孙膑有两个过人的长处:忍和等。 他很能忍住冲动。这世上没有任何人比他更恨庞涓了,但两次大战,他都没有冲动地率军与庞涓肉搏,反而忍住了心中的仇恨,冷静地对待战事。 他也很能等待时机。兵法用得好不好,时机最重要。比如同样的“围魏救赵”第二次就失灵了。面对魏军的骁勇之师,孙膑立即拉开追逐战,在行军中等待下一次歼灭敌人的时机。 古往今来,勇将如恒河星数层出不穷,但能做到孙膑这样的,却是凤毛麟角。 比如他的老东家田忌,就败在了不能忍和不能等上。 战胜魏国之后,田忌自我感觉特别好。但忘了当初怼成侯邹忌的事了。 成侯邹忌也非常嫉恨他的战功,就派人拿着十金去集市上算卦,问道:“我是田忌手下,田将军三战三胜,现在是时候登基称王了吗?” 田忌是有口难辩,一怒之下竟率军攻打国都临淄,想抓住邹忌,却不能取胜。 但攻打国都可是大逆不道,就算没有反心,这篡逆的罪名也坐实了。无奈之下,田忌只好逃离齐国,失去了所有的荣耀和财富。 |
|
来自: 昵称6420123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