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围魏救赵”根本不存在,我们被骗了千年!

 昵称30950927 2016-12-10

作为三十六中的经典之计,“围魏救赵”的战法屡试不爽,受到历代军事家的推崇。

可是,对于“围魏救赵”,知道其历史真相的人是少之又少。因为事实上“围魏”是不存在的,“救赵”虽然存在但却不是通过“围魏”来实现的,而是另有玄机。也就是说我们印象中所谓的“围魏救赵”其实是不存在的,历史上真实的“围魏救赵”远比我们印象中的更复杂,也更有意思。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膑兵法》中的一篇《擒庞涓》给了我们“围魏救赵”的真正历史答案。那么,真实的“围魏救赵”是什么样子的呢?

公元前354年,赵国发动“闪电战”进攻魏国附庸卫国,攻下了垂涎已久的卫国东阳地区。赵国攻魏国的附属国就等于变相的对魏国宣战,魏惠王大怒,命上将军庞涓领兵八万救援卫国。赵军知道后,在卫国严阵以待,却得到庞涓率军攻打赵都邯郸的消息,于是匆忙回师救援,却不想中途中了庞涓的埋伏全军覆没。在消灭了赵军主力后,庞涓开始率军包围邯郸,史称“邯郸之难”。

情况危急之下,赵成侯紧急派出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援,楚国采纳景舍建议,给予赵国声援;齐国答应援赵,但迟迟没有行动。半年后楚国出兵占领了一片魏国领土,齐国则以田忌为将,田婴(孟尝君之父)为副,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救赵。大军开出临淄,田忌就要直奔邯郸救赵,却被孙膑所阻,他主张不北去邯郸而南下攻打平陵。在通往平陵的路上,要经过魏国的横、卷二邑,这两地皆有魏重兵把守。作为先锋锋的齐城、高唐二部,前有平陵坚城之阻,横、卷的魏军又击破其后,而两位大夫又是庸才,必然战败。

田忌大惊,但还是听从了孙膑,把攻打平陵的重任交到了齐城、高唐两个大夫身上。不出所料,攻打平陵的齐军全军覆没,两位大夫战死。得到齐军战败的消息后,孙膑开始派遣少量军队进攻魏都大梁。

此时,远在邯郸的庞涓本来还很担心齐军的威胁,可是在得到了齐军全军覆没的消息后顿时安下心来,开始加大对邯郸的攻击力度,他想在拿下邯郸后再回头打齐军。同样齐军战败的消息也传到了邯郸城内,赵军顿时失去了希望,斗志全消,在坚守了一年多后终于开城投降。

得胜班师的庞涓在路上又听说齐军在“进攻”大梁行动,便将辎重及大部队留在邯郸,自己则亲率轻兵,乘胜利之威日夜兼程往回赶,教训一下不知天高地厚的齐军。三日之后,星夜回趋的魏军在距大梁东北百里的桂陵(今河南长垣县西南)遭到以逸待劳的齐军伏击,魏军全军覆没,主将庞涓被俘。

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全部过程,但是里面疑问重重、自相矛盾,下面墨雨将逐条分析!

一、救兵如救火,齐国为何在半年后才出兵?

魏强而赵弱,形势不明

在魏军和赵军还有实力的情况下,救赵就相当于代替赵国挨打

魏赵都是强国,其他国家愿意看他们互相消耗、两败俱伤,这样就减少了对自己的威胁

二、齐军为什么要攻平陵?

平陵是重镇,明知不可打而打,孙膑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庞涓轻视齐军,认为齐军战斗力底下,从而放手进攻邯郸,进一步让赵魏互相削弱。

三、齐军为什么要攻大梁?

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地处河南平原,无险可守,正因如此,凡在开封定都的朝代都会更加重视城墙建设。而作为当时最强国家的都城,大梁的城防水平是很高的(终战国之世,大梁就从未被人力攻破过,后来秦国魏冉、白起也都曾兵临城下,但也都只能望城兴叹,悻悻退兵)。孙膑知道打不下大梁,所以才派少量部队进行佯攻,目标和平陵一样,进一步让庞涓轻视齐军。

四、庞涓回援是因为大梁被攻么?

当然不是,庞涓知道的大梁的坚固,齐军根本不可能对其造成实质性的威胁,所以压根儿就不担心齐军的攻击。注意,庞涓回援的只是小股部队,之所以加紧南下,不是因为要救大梁,而要因为轻视齐军而想迅速消灭齐军的手段而已。

五、为什么说庞涓必败?

由于对齐军的轻视,庞涓没有对战场进行侦查,对齐军主力的动向一无所知

由于日夜兼程、长途跋涉、魏军疲惫不堪,齐军却是养精蓄锐、以逸待劳

齐军战斗力虽不如魏军,但兵力却在魏军之上,而且巧妙设伏

墨雨曰:由于大梁的坚固程度,齐军的兵力做不到包围,“围魏”一说也就自然不存在。齐军半年后出兵,又故作疑兵,推迟作战是要“弱赵”而不是“救赵”,“救赵”是表面,同时“弱赵魏”才是根本。由于桂陵之战齐军击败的只是魏军偏师,因此对魏国而言只是小败,并未动摇魏国的霸主地位,但却标志着魏国独霸中原的形势一去不复返,战国的均势初步形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