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若你反感聚会,排斥与人交往,意味着你正在丧失这4大需求

 魏亭亭 2020-04-24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看法和想法一样,而我们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目的也不一样,做这件事,想要获得的成果也不一样,这就是每个人的需求点不同。
可有些人,越是长大,越沉闷,渐渐地不喜欢和人交流,更不喜欢参加聚会,这或许是一种与生俱来,喜静的表现,但作为一个成年人,你依旧只知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那么也就意味着你的身体生了病,并且也意味着你正在丧失这几种需求。
在心理学家眼里,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需求,不断满足的过程。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了自己的需求,婴儿会用啼哭来表达自己饿了,或者渴了,生病了等等。



不能准备表达自己的想法,就用哭来吸引大人的注意力,知道满足他们的需求为止。
婴儿尚且有强烈的需求感,更何况是一个成年人呢?可有些人却在不知不觉中丧失自己的需求,而不自知。这类人大多属于自暴自弃的人,把一切都看的无所谓,人没了需求和欲望,就如一个心如死灰的人,什么也将走到尽头。
那么,让一个人反感和人接触,不愿意参加聚会,是否是身体在给自己警示,你在丧失某些东西呢?
答案是肯定的。



一、生理需求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那么就需要呼吸,吃饭,睡觉,社交等,这些都是一个人生存下去的必须品,当缺少了这些东西,人的身体无法维持正常运转,人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而当一个人丧失了需求感,他就会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世界中无法自拔,听不懂别人说什么。更不愿意去改变自己,也不会强制强求自己积极向上。
人到此刻,处于极为消极的状态,生命的威胁或许对于她来说不算什么了。这个时候人失去了求生的欲望,就等于放弃了自己最重要和最迫切的需求,这个时候无论你和他说什么,他都是听不进去的,也不想听。
所以,一个消极的人,在某些特定的因素下,会让自己逐步走向丧失生理需求的可能性。若身边的人,不愿意和人交往,也不愿意参加聚会,只愿意一个人待着,那么他们就会有这种危险的可能。



二、安全感需求
一个人不愿意和人交流,有可能是因为他的安全感丧失,因为他极度需要安全感,所以会自动的和别人保持距离,尤其是那些不熟悉,而且在他看来会对他造成威胁的人,他们会强烈的反感和这些人接触,更不喜欢参加不熟悉的人的聚会。
这些人内心大多敏感多疑,并且总觉得别人的言语会无形的伤害自己,他们的内心相当的脆弱,长此以往,来自外力的刺激会让他们难以承受,他们变得自闭,不愿意和人交流,极度的缺乏安全感。



绝不会主动和人交流接触,甚至在别人主动靠近的时候变得紧张不安,更会感到无所适从。
心理学专家说:我们在生活中,无论是交友,学习,工作,还是恋爱,结婚,生子,都是为了让我们从外获取安全感的方式之一,但若一个人变得敏感,多疑,自身觉得安全感缺失,他们反而不容易相信别人,更不可能从被人身上获取安全感。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越是缺乏安全感的人,越不容易相信被人,更不会有激励自己的行为。



三、社交需求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私密社交圈,无论是自己的小圈子,还是大圈子,但每个人身边总有那么几个朋友和恋人,若是一个人失去了自己的社交圈,那意味着自己身边将失去朋友,更不可能会有恋人。
一个人社交需求的缺失,会给人形成一种自闭型障碍,当一个人失去社交能力,也意味着他不能做别的事情了。
这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严重的障碍,每个人都是需要社交的,无论是你享受被爱,还是主动爱别人,都要和别人交流,当你逐渐丧失这种能力,就会让自己感情上的需求比生理上的需求来的更细致。
一个人的情感需求是最复杂,也是最难以满足的,而社交只是情感需求的敲门砖,这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感情,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四,被迫需求
在生活中,当我们和别人产生感情交流的时候,这都是相互的,当我们喜欢与一个交往和交流,那么,我们自然会去关心对方的状态,甚至会关心对方的情感需求。
当我们的朋友生气了,需要安慰,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主动去安慰他,这是因为我们情感牵引而形成的被迫需求,因为当我们看到自己在乎的人难受的时候,你也会感到难过。
在情感的迫使下,我们就会行程被迫需求,在对方没有邀请我们去关心和安慰他的情况下,我们会主动去关心对方,这也就被需要。



有时候被迫需求可能来自责任,也有可能是来自于你的于心不忍,总是会有情感牵绊你,迫使你完成一些你本能上不愿意做的事情,但你没办法理智的控制自己的行为。
有时候被迫需求,通常常见于我们感情战胜理智的时候,动之以情,为自己所爱,所在乎的人付出一切,也在所不惜。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说:可以透过人们行为表现,去挖掘出内心的本质需求,因此,他在19843年的《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之为“基本需求层次理论”。



所以,每个人的需求都是可以通过他当时的行为而表现出来的,但对于那些在生活中,发生严重心理变化的人,他们也可能因此丧失自己的需求,这就是为何有很大一部分人,长期抑郁,最终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
若我们在生活中,多关注身边发生这些行为和状况的人,多关注和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在他们没有完全丧失自我需求的行为时,就激励他们积极向上,那么,身边因为行为丧失而感到害怕和崩溃,甚至放弃自己生命的人,也就多了一次活下去的希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