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家河文化:三苗部落的玉器文化,并影响到三星堆

 RK588 2020-04-25



石家河文化:三苗部落的玉器文化,

并影响到三星堆

蓦的世界

历史爱好者


石家河文化的前世今生

长江中游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大概从油子岭文化(距今5900~5100年)开始的,石家河地区的谭家岭城址是当时规模最大的聚落。从油子岭文化到屈家岭文化(距今5100~4500年)再到石家河文化(距今4500~4200年)这三个时期,文化上近似,一脉相承。而后石家河文化(距今4200~4000年),整体文化发生较大的改变,明显区别于石家河文化,存在文化谱系上的断裂与重大改变。

石家河文化的地理位置

在《战国策·魏策二》中记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传说三苗族群以稻作为基础,以天门石家河地区为中心,建立了“三苗酋邦”。在4000年左右,华夏集团向南进攻,石家河文化族群不得已进行迁徙或融合。龙山文化通过汉水流域大量渗入江汉地区,该地区融入龙山文化后,可能就形成了后石家河文化。

石家河遗址地理图

石家河古城遗址群

由于稻作农业的快速推广,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人口数量增多,贫富差距变大,手工业兴起,社会专业程度分化,母系社会转向父系社会,长江中游出现一批史前古城。其中,石家河古城址始建于屈家岭文化时期,沿用至石家河文化时期。它是屈家岭文化时期全国最大的城址,同时期的仰韶文化晚期郑州西山古城面积才仅3万平方米,规模相差悬殊。

石家河古城遗址

石家河遗址群位于湖北天门市石河镇土城村和卢岭村,地处大洪山南麓、江汉平原北部山前地带。遗址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目前是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史前聚落群。该聚落群以石家河城址为核心,由40多个遗址组成。

石家河城址

从地理位置来看,石家河遗址居于各文化板块的中间。北方方向,屈家岭文化与仰韶文化、石家河文化和龙山文化的相互交流更加频繁。在东部,石家河文化与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也有密切交流。对西部,明显在器物特征方面也影响了三星堆文化。在这些交流中,三苗酋邦对邻邦的农业生产技术、手工业制作如治玉、制陶技术、社会制度等方面都有所吸取。

文化间的相互影响

而由于石家河地区早期气候暖湿,石家河古城在抵御洪水和防御外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石家河文化的中晚期,区域降水减少,水位下降,河湖变干,古城防御洪水的功能消失,这是导致石家河古城废弃的重要原因之一。

石家河古城照片

石家河文化早期非常流行的红陶杯、大口圈足杯、腰鼓形罐、漏头状擂钵、刻划图形的粗陶缸、小型陶塑等十余种器物,到石家河文化晚期突然消失,却新出许多在本地没有的凸弦纹豆、大圈足盘、小口高领瓮、玉质饰品等,并开始流行瓮棺葬式和大面积瓮棺墓地,这可能与龙山文化的侵入有关。

石家河文化的陶器

石家河遗址群海拔高度约在30—40米等高线之间,局部地点超过40米,地形从西北高,东南低。当地人习惯把高处称为“山、岭”。在三房湾和邓家湾两块台地之间,有一狭长而直的土岭横亘在两个台地之间的低冲上,这条土岭在三房湾台地的西南角向东九十度转折,围在台地西南两侧边缘,土岭明显高于内侧台地台面。土岭外侧挖掘宽大的壕沟,这样就把原本相连的邓家湾与严家山、三房湾与石板冲分割开来。

石家河遗址群

石家河遗址群卫星图

谭家岭

谭家岭古城城垣由较纯净黄土堆筑而成,城垣顶宽约10、厚约1.5米,环壕宽约30、深达9米,城垣呈不规则圆形,面积约20万平方米。谭家岭台地位于三房湾正北呈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条形。北与邓家湾台地相连,东面延伸到黄金岭与土城之间。

谭家岭实景

谭家岭遗址北部城垣被屈家岭早期文化层与墓葬叠压打破,屈家岭文化晚期,其城壕功能被废弃,结合在谭家岭遗址发现大量油子岭文化晚期遗存,推测谭家岭城址始建年代在油子岭文化晚期。

谭家岭遗址东部区域聚落的格局有较大的变化:屈家岭文化早期,其西北部为墓地;石家河文化时期,建立了大型建筑,成为居民的活动场所;后石家河文化时期则是瓮棺墓地。

谭家岭古城壕沟与城垣

印信台遗址

印信台遗址位于石家河城址西城壕的西侧,为相对独立的方形台地,因台地形状似印章而得名。台地顶部南北长约110米,东西宽约130米,顶部面积约14300平方米,属于石家河文化晚期。台基之间填埋了石家河文化晚期的厚胎红陶缸、红陶杯等废弃品、少量人骨残骸以及相互套接的套缸堆积等特点分析,推测这里是多次进行祭祀活动的特殊场所。

印信台实景

套缸堆积

印信台遗迹

三房湾遗址

三房湾遗址的陶窑、黄土堆积、黄土坑、洗泥池、蓄水缸等遗迹多与制陶活动有关,结合出土的数以万计的红陶杯残件,这是一处石家河文化晚期至后石家河文化时期,以烧制红陶杯为主的专业窑场。

三房湾遗迹

严家山遗址

严家山遗址的墙体堆积被石家河文化晚期的文化层叠压,其年代不晚于石家河文化晚期。第五层出土了石块堆积属极易破碎的灰白色白云岩,且部分石块可见敲打、磨平、钻孔等痕迹观察,推测这里可能是一处石家河文化晚期至后石家河文化时期制作石器的小型加工场所。从第二层的瓮棺的密集分布情况看,这里又属于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瓮棺葬墓地。

严家山遗迹

其他主要地区

邓家湾台地文化层属于屈家岭文化中晚期到石家河文化早期,主要的遗迹有土坑墓60座, 瓮棺葬12座, 证明这里曾是一处规模不小的平民墓地,其他还有数量较多的灰坑(有的灰坑中出有上千件陶塑小动物, 说明不是一般的垃圾坑),和相互套接的陶筒形器和陶缸等遗迹现象

邓家湾遗址出土

陶象

蓄树岭与杨家湾的文化堆积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局部稍有不同。蓄树岭顶面北部和南部较高,其间稍低,在这里采集到一些生活陶器和石器,以及大片连续的红烧土堆积,推测这里有一些建筑物,或许是民居聚落。

房屋遗址

土城形状略似鞋底,南北长约510米,东西最宽处约280米,采集到大多是西周中晚期的,陶片中最晚有西周陶鬲,基本可以认为土城是西周或西周以后建造的。

石家河玉器

石家河玉器制造技术远高于红山、凌家滩、良渚等其他玉器文化,器型很小、刻得很细,普遍采用阳起减地技法以及弯曲线条细阴刻技法,红山、凌家滩文化玉器所用的技术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

石家河玉人

石家河玉器的眼形强调眼瞳,外眼角上扬,内角弯一小钩。不仅影响后来之商文明中的饕餮神目造型,也影响到三星堆面像的神目形状。

石家河与三星堆和商朝玉器的眼形

三星堆青铜人

商朝青铜器的眼形

石家河玉器

玉凤

玉龙

玉面人

玉神人(上海博物馆藏)

石家河文化玉器中的人和动物的形象与神力有关, 人们通过拥有、佩带此类玉器而得以发挥它们的神力, 从而得到它们的庇护。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石家河玉神人,像是正在祭祀的祭司,被视为玉器馆的镇馆之宝。

参考资料

《石家河遗址群调查报告 》

《湖北天门市石家河遗址2014~2016年的勘探与发掘》

《从石家河玉质礼器看殷商玉器渊源》

《石家河遗址谭家岭新发现玉器鉴赏》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

特别鸣谢蓦的世界公号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