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及难以复兴的原因

 太阳鱼2011 2020-04-25

史汶昕

佛教在公元前6世纪兴起。

公元前3世纪,印度的阿育王将佛教定为国教,之后在公元5、6世纪,达到极盛。

但在公元8世纪左右,由于印度教的迅速发展,佛教遭到重创。

伊斯兰入侵印度后,佛教受到致命打击。

1203年超行寺被毁,是佛教在印度本土湮灭的标志。

现在,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但在印度(包括尼泊尔)却只剩下遗迹,还有一些艺术上的影响。 

一、谈及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就不得不提佛教在印度的兴起,其兴起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婆罗门教的衰落

当时的印度,处于分裂割据时期,面对新的时代,婆罗门教的教义并不能给予信众很好的解释。

战争的频繁发生,加大了社会的经济压力,但婆罗门教却倡导繁重的祭祀,造成很多民众的不满。

加之当时婆罗门教没有严格的戒律,教徒的个人修行,逐渐脱离了普通民众,婆罗门教衰落也成必然。

2、人们对种族划分的不满

当时动荡的社会斗争,导致各种族之间无法再保持原本稳定的社会秩序。

很多原来的“贱民”,通过战争和经商成为社会的实际统治力量,他们反对婆罗门教严格的种族区分,要求平等的社会地位,因此支持有利于其统治的佛教。

3、社会的不稳定带来了思想文化上的繁荣

旧的信仰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佛教的教义更能表达人们的态度和时代的要求,佛教得以兴盛。

  

佛教的兴盛得益于以上三个条件,而这些有利于佛教发展的条件逐渐消失,加之其他一些影响原因,便共同导致了佛教的衰落。

二、导致佛教衰落的原因,一是外部影响、二是佛教自身:
  

1、外部影响主要是政治和民众的影响

政治,是影响佛教在印度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

佛教初期是提倡入世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各国国都的附近,而且努力迎合王权。

佛教认为,新兴的王权代表的是善法和正义。其教义满足统治势力的需求,从而也就获得了统治者的支持。

例如,佛教的几次大的结集,都是在国王的支持下完成的。阿育王对佛教的大力支持,也使得佛教迅速兴盛。

但是,随着时局的变化,岌多王朝重新支持婆罗门教,佛教和统治势力结成的“反婆罗门教的统一战线”瓦解。因此,婆罗门教迅速复兴,并开始向印度教转变。佛教则发展迟缓。  

岌多王朝覆灭之后,古印度重新陷入长期战乱。

公元712年后,穆斯林不断入侵印度,佛教“非暴力”的理论,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

这一时期,拉吉普特人成为刹帝利种姓,信仰印度教,反抗入侵印度的穆斯林,因此拉其普特人和印度教,一并成为印度的民族主义象征。拉吉普特人好斗的性格,也与佛教思想不符,使佛教开始衰败。

之后,穆斯林不断入侵,并最终在印度取得统治地位,伊斯兰文化在印度得到广泛传播,佛教受到更加严重的打击。

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在印度毁坏佛寺、佛像,并强迫印度人信奉伊斯兰教。

这些行为,最终导致了佛教在印度本土上消失。
  

佛教衰落除受到了政治的影响,其他宗教的兴起,也导致了佛教在民众中的影响力日益降低。

首先是印度教,在民众中的影响加强。

佛教原本的教义,主要是反对婆罗门教:提倡众生平等,废除烦琐的仪式,运用灵活的宣教方式来进行说法。

如佛教团体常运用各地的方言,并借助诗歌和喜剧的方式宣讲经文,而且还允许工商业者以居士弟子的身份皈依。

但是,婆罗门教进行改革后得以复兴,发展成印度教之后,更是兼容并蓄,吸取了佛教和其他各个宗教的优点,成为比佛教更加宽容、更适合印度本土的宗教。

而此时,佛教各派系之间的分裂和斗争愈加严重,纠缠于对佛教教义一系列理论问题空洞的争论,无暇顾及民众的需求,采用民众不熟悉的文字,并转而偏向于经典的编撰,佛教原本的那些利于民众的优势渐渐消失。
  

其次,是伊斯兰教的影响力加大。

做为一种外来宗教,伊斯兰教与印度本土宗教,有着很大的区别。

伊斯兰教的信条简洁明了,基本上用五信五功,便可概括它的教义,与印度本土宗教多达上百个神的崇拜截然不同。

加之伊斯兰教讲求平等的理念,促使很多印度社会低种姓的民众,大规模改信伊斯兰教,直到今天,很多印度人依然信奉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相对于印度本土宗教的独特优势,也使佛教在印度的信众大为减少。
  

2、佛教自身的不足制约了在印度的发展

一是佛教的不断分裂,和各派之间的争夺,削弱了佛教的势力。

印度佛教在佛陀涅盘后,多次举行结集,但是结集并没有使佛教团结,相反于公元前4世纪毗舍离举行的佛教第二次结集中,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

之后,由于对一系列的理论问题,有不同的见解,佛教越来越分裂。

后来,大乘佛教兴起,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又发展出很多新的派别,各派系之间不间断的争吵和彼此排斥更加严重。

派别争夺,成为佛教发展的主要内容,顾不得去传播佛法和发展信众了。

加之各派之间的争论,多为空洞的佛理辨析,远离社会和民众。

因此,佛教失去了发展的根基,只浮于理论建设。

当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对民众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时,佛教束手无策,软弱无能,衰落便是必然。
  

二是佛教的教义发展,逐渐向印度教靠拢,即吠陀化、梵化,失去了自身特色。

佛教兴起之初,就是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教义,与婆罗门教有很多相似之处。之后的密教,更是与印度教雷同,迷信加淫乱,最终被印度教融合。

  

三是佛教僧侣腐化堕落,寺院经济的发展加重了社会的负担。

僧侣开始热衷于蓄积财富,不愿意再接受底层人民入教,欢迎富裕的上层人士加入,寺院经济迅速发展。

但是寺院经济是一种脱产经济,印度历史上又多逢战乱,各国割据,因此寺院经济就成为社会发展沉重的负担。(中国唐代灭佛也有相似原因)

另外,僧侣腐化的生活,社会底层民众捐其钱财进行苦修,却无法进入僧团,对佛教失去兴趣。

金刚乘又演化为“易行乘”,提倡男女双修和合,认为这样便可以涅架成佛。

佛教在民众中的威信消失殆尽。。。



另外,佛教派系之间的争夺,使很多有名的僧人外出传法,佛教在其他国家的兴盛,又促使更多僧侣离开印度,留在印度本土的僧侣逐渐减少,素质较国外僧侣相去甚远,也促成了佛教的衰落。

还应注意到一点,佛教在印度本土,一直都未能取代其他宗教,在印度历史上从未真正占据过主导地位。

所以,当其他宗教在印度兴起后,佛教开始衰落,便可以理解了。  

直到今天,印度也一直在进行复兴佛教的尝试,但是作用不大(来华访问的印度僧人基本不懂佛经)。


三、为何佛教在印度难以复兴?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佛教在印度的复兴,已经没有了社会基础

印度的种姓制度,虽在法律层面上被废除,但在观念上,仍旧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印度社会,佛教的众生平等观念,受到种姓主义者的排斥。

而且,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在印度已经形成宗教上的“二元统治”,佛教在印度的政治
、经济领域、精英统治阶层之中,影响很有限,复兴困难重重。
  

2、佛教与印度教的教义,有着高度相似性

追求社会平等的思想,迎合了低种姓者的需求,但与强势的印度教相比,不足以对民众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而且,佛教的寺院经济,会对社会产生负担的问题,在印度依然存在,除了政客为统治及外交需要,普通民众对复兴佛教并不很感兴趣。
  

3、佛教在其它地区的兴盛,使信徒们对在印度复兴佛教并不感兴趣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东亚、东南亚的很多国家,有着深远影响,甚至成为一些国家的国教。在这些国家中,僧侣的经济、社会地位很高,回归印度的意识淡薄。

而且,今天的印度,只能依靠翻译他国的佛经来进行研究(中国曾提供大量资料)。
佛教在印度的式微,基本已成定局。


印度今天的佛教,是由斯里兰卡重新传入的。在此之前的700年,印度没有佛教。 
19世纪末期,斯里兰卡一位叫达摩波罗(Dhammapāla)的居士,到印度瞻礼佛教圣地,看到那些地方的荒凉景象,便努力从事复兴印度佛教的事业。于是,印度又开始有了佛教的团体和活动。
近几十年来,中国、缅甸、日本等国的佛教徒,也陆续在印度各大佛教圣地——菩提伽耶、鹿野苑、拘尸那罗等处,建了一些佛寺。 

印度人也有皈依佛教、到斯里兰卡出家受戒的,但为数不多。
直到1956年,安贝德卡尔(B.R.Ambedkar)博士,印度“低等种姓”领袖人物,在那伽浦尔一次群众大会上宣布改信佛教,并宣传“人不是神创造的”和“一切众生平等”的佛教教义。 

参加大会的50万“贱民”响应他的号召,同时宣布放弃印度教信仰,皈依佛教。
安贝德卡尔1956年12月突然逝世,但是改宗佛教运动不但没停止,反而掀起了澎湃浪潮,向印度全国各地发展。
据1962年5月《世界佛教》杂志报道,印度7000万“低等种姓”人民中,已经有2000万改信佛教。这个运动目前还在继续发展。
  
总而言之,与中国等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历史上导致佛教灭亡的因素,在当今的印度社会中依然存在。

除非印度社会发生重大的变革,否则印度佛教的复兴,依旧前途渺茫、任重而道远。

而释迦牟尼在佛经中,早就预言了佛法在印度本土灭尽,之后将在中国兴盛。

释迦牟尼涅槃时,头朝北,面向西。 

阿难问佛:佛为何头朝北? 

佛言:我灭度2500年后,正法将在震旦国(古中国名称)大兴。 

阿难又问佛:佛为何面朝西?  

佛言:当正法在震旦国大兴之时,将会席卷西方。
           整个阎浮提(地球)以震旦国为中心,受持佛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