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佛教在印度影响越来越小?

 海枯石烂海枯 2019-09-20

佛教是耆那教在婆罗门教土壤里开出的一朵花!一度绚丽的花朵,在外来杂草的影响下逐渐凋谢了,重新回归了孕育他的泥土!

滋生出佛教的土壤,不是“苦集灭道”和“缘起性空”,这只是佛教的教义,是佛教发出的新芽。滋生出佛教的土壤,是婆罗门教的基础——被“业报轮回”搅拌过的“种姓制度”。能够发出佛教这棵新芽的种子,却是耆那教。

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把人分成四个种姓。这四个种姓分别是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工商业者)、首陀罗(无技术的劳动者)。此外还有一种“贱民”,连种姓都没有资格进入。一个人死后转世的好坏,取决于这个人对于婆罗门教的虔诚程度。如果极度虔诚,来生可以成神,最不济也可以成为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等。如果不虔诚,就会堕落成为贱民,更严重者会变成畜生,乃至下地狱。

耆那教的基本教义,也是建立在业报轮回基础上的。和婆罗门教不同的是,耆那教否认了世界是由神创造的!耆那教反对祭祀,从而挑战了婆罗门的权威。在这个过程中,耆那教获得了刹帝利等种姓的支持。耆那教认为通过修行,可以得到灵魂的解脱,从而又获得了大量平民的支持。由于耆那教反对杀生,所以耆那教徒一般不从事农业和其它行业,大多数耆那教徒都选择了商业。

此时的婆罗门教和耆那教对抗,做一个比喻,有点像中国道教建立以前的那些方士和巫师们,与获得了士农工商支持的贵族们对抗。

耆那教制定了戒律,有着完备的现宗教体系;而婆罗门教还是带着原始宗教的影子。原始宗教在现代宗教面前,毫无竞争力。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耆那教的种子被种在了婆罗门教的土壤里,开花只是迟早的事情了!

耆那教的实际创始人筏驮摩那,出自刹帝利种姓。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同样也是出自刹帝利种姓。这才是导致耆那教的种子开出佛教的花的一个重要条件。

释迦摩尼出家时,把当时各个宗派的修行方法潜心研修了一遍。释迦摩尼经过潜心修练后,觉得那些修行方法都不是“道”。最后释迦摩尼自己坐在菩提树下,发愿“不证菩提、不起此座”,终于在第七天睹明星而悟道。

释迦摩尼悟道后,找回了原先离他而去的几个随从,这几个人就是他最初的弟子。这时候释迦摩尼采取了耆那教成熟的宗教体制,开始他的传教布道活动。

当时印度各宗派的修行方法都很完备,很多宗派中都有修行水平很高的人。当时最高修行水平的是“无想定”和“非想非非想定”,释迦摩尼在这两种定之上,又加上“受想灭尽定”,从而为了拔高自己修行水平的高度。在那个遍地都是修行者的地方,这个“受想灭尽定”就使佛教的修行水平凌驾于耆那教之上。

由于婆罗门教根深蒂固,很多观念已经是深入人心了。佛教为了赢取信众的信仰,把婆罗门教的主神“梵天”纳入了自己的体系。梵天在佛教中的地位,只是佛教众多天神中的一员。在佛经中,通过梵天请求佛给自己说法,从而驳斥了当时一些婆罗门教的观点。这就使很多原先的婆罗门教徒皈依到了佛教。

佛教通过梵天战胜婆罗门教,最后印度教也是通过梵天打败了佛教。

吸收了耆那教和佛教优点的婆罗门教,在精通佛教教义的商羯罗改革后,形成了现代雏形的印度教。由于商羯罗对于佛教的教义十分精通,佛教在商羯罗的印度教面前便毫无优势可言了!商羯罗把梵天分为上梵和下梵,佛教的理论都被置于下梵的范围内,印度教再用上梵压住下梵一头。更为致命的是,印度教把释迦摩尼说成是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目的就是把坏人骗进地狱。这一种说法,给佛教造成了致命的一击。

佛教这么简单的被打败,看似有点不可思议,其实却也在情理之中。佛教当年击败耆那教和婆罗门教的优势,经过漫长地演变又变成了劣势。

耆那教在筏驮摩那死后,由于教众对于教义的理解产生了歧义,导致了耆那教分裂成天衣派和白衣派,最终继续分裂成了很多的小派别。佛教在释迦摩尼死后,教众也对教义产生了分歧。鉴于耆那教的教训,佛教徒们先后进行了四次结集,虽然没有阻止佛教的分裂,但是在结集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经典。这些经典使佛教这朵花更加得绚丽起来,却又不可避免地使佛教没有了最权威的经典。

佛教吸取耆那教的模式,设立精舍进行传经布道。在精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寺院。这些佛教经典就保存在这些寺院当中。大量的佛教精英就在这些寺院里研修这些佛经。那烂陀寺就是这些寺院里最著名的。

那烂陀寺最早是帝日王时期所建,后又经过觉户王、幻日王等多个国王进行扩建,成为了古印度最大的佛教寺院,也是佛教的最高学府。《三藏法师传》描写“宝台星列,琼楼岳峙,观竦烟中,殿飞霞上,生风云于户牖,交日月于轩檐,羯尼花树,晖焕其间,庵没罗林,森疏其外。诸院僧室皆四重,重阁虬栋,虹梁绣栌,朱柱雕楹,镂槛玉础文柀,薨接瑶晖,榱连绳彩,印度伽蓝数乃千万,壮丽崇高,此为其极。”

那烂陀寺在鼎盛时候,主客僧众经常能达到万人。大家在这里学习大乘、小乘还有吠陀,同时也修习因明、语言和医学。整个那烂陀寺就是一个高等的学府。

商羯罗简单的把梵天分为上梵和下梵。佛教所有理论全部归于下梵,而压在佛教头上的上梵却解释不清。这个解释不清的上梵,就凭空增加了许多神秘性,这正是一个宗教所应该具有的。

随着唯识学说的兴起,佛教越来越不像一个宗教,反而越来越像一个哲学流派了!很多东西被解释得越来越透彻,反而失去了宗教应有的神秘性。在印度这个滋生宗教的土壤上,佛教越来越失去了竞争性。

因明作为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在佛教手中达到了极致。佛教屡屡运用因明的技巧,在一次次的辩论中取胜。随着佛教寺院的不断辉煌,各派弟子都能从佛教手中学到这项技巧。有关因明的《因明入正理论》后来落入耆那教手中,被耆那教当做秘籍一样收藏起来。大家都拥有了相同的武器,佛教当时唯一的致胜法宝,也不再是什么独有的武器了!

佛教在辩论中不断地失利,全靠玄奘大师在印度求学时给撑了撑门面。就在玄奘大师回到中国不久,印度教的另一位大师鸠摩利罗就登门挑战。挑战的结果,使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从公开授课改为闭门讲学。

随着佛教在论战中不断地失败,导致了大量的寺院和信徒改宗,佛教在印度的信众越来越少。

等到伊斯兰教入侵,像那烂陀寺那样的寺院被焚毁,僧众被大量屠杀。佛教在印度就再也无法重新振作起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