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桂宽工作当中,爱打小报告者,善于表面功夫,善于俟机邀功抢功,踩着别人肩头攀高,一旦有坏事就找别人来背黑锅。挑拨离间是他们渔翁得利的最佳手段。一手制造纷争事端,却把自己撇清,任由他人争斗,自己扮演和事佬。这样的同事,大多喜欢搬弄是非,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没有人品,均为一些低级趣味的人,也只有低级趣味的领导者才会喜欢这些人。 在一个单位里,其实什么样的人都有,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都想尽量处好关系、和谐共事。然而,有时尽管你想去迎合别人,仍有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要在背后为难你,比如打“小报告”,通过上司这把看不见的刀子来刺你,让你有苦说不出来。如果赶上上司是个黑白不辨、轻信他人的人,“小报告”就会对你构成很大的威胁。即使上司是个很有主见的人,这种聒噪在他身边听得多了,也会多多少少影响他对你的印象。因此,我们与爱打小报告的人相处,不妨学会几个应对“小报告”的招数: 先发制人。从心理学的角度,人们的第一印象一经形成,常常会积淀出一种思维上的定式。那些善于打“小报告”的人正是抓住了人们思维上的“先入为主”这一特点,想方设法做到捷足先登,先发制人。而被暗箭所伤的人,由于疏于防范,甚至连辩诬的机会都没有,白白地被人坑了一下。但是,如果你在听到风吹草动时就积极行起来,这种自我保护也许会有效。 针锋相对。采取针锋相对的策略来防范和反击“小报告”,最关健的是选准目标,对其所散布的流言蜚语进行大胆的揭露和坚决反驳。首先主动出击,把所发生的事情的原委详细客观地公布给大家,使人们对此都有所了解;其次是与打“小报告”的人进行公开论战,把客观事实与那些偷偷摸摸的背后各种不实之辞都摆在桌面上;再次,帮助和引导人们把正确的客观事实与流言蜚语相互对比,推敲,进行参照。有句话叫“忍无可忍,无须再忍”,强有力的反戈一击有时会起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利用第三者。俗话说:“旁观者清”,对第三者的信赖表明人们还是愿意听一听客观的看法。在有人打了你的“小报告”后,通过第三者来澄清事实,也许是最为有效的办法。一般较为有头脑的上司对“小报告”常常会持半信半疑的态度,他也许不会去征求第三者的意见,但是这时候若有第三者主动与他交流对此事的看法,他是非常乐意听取的。因此,第三者及时的介入十分必要。第三者的态度一定要公正客观,并且在上司面前有相当的可信度。一个可信度很低的人,会达到相反的作用。另外,第三者的解释要适可而止,否则会引起上司的疑心,以为他受了当事人的指使。所以,身边有几个知己同事是件最为妥当的事。 不给别人以把柄。在这种同事面前说话一定要小心,平时在一起嘻嘻哈哈说些无关紧要的话即可,不该说的不要说;关于人的评价之类的话千万不要随便说,因为领导有时是喜欢听人打小报告的。让那些爱打小报告的人抓不住把柄,找不到打小报告的机会,无法施展他的小伎俩,这是最为根本的招数。那些喜欢打“小报告”的人,总是想方设法抓住被害者身上的一点毛病,然后进行无限夸张,攻其一点,牵其全身。因此,首善其身就是切断一切“小报告”的源头。如果你在人们印象里是个胸怀坦荡,正直无私的人,那么别人就抓不住把柄,无法下手,而即使他凭空捏造,打了不切实际的“小报告”,领导由于对你有很清醒的判断,也不会轻信谣言。 与之周旋。与爱打小报告的人交往,要有与之周旋的能力。首先要做好自己,善于沟通交流,不能与之死磕,更不能得罪他,面子上要过的去,正所谓宁可得罪君子,不能得罪小人。话不说满事不做绝,凡事留有余地,这是职场人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纵使他是一个两面三刀的小人,背地里说你坏话的人,表面上也得和气说的过去。 敬而远之。如果没必要必须接触的话,别与爱打小报告的人走的太近,尽量少接触,能不说话就别说,他越少了解你 越和你不熟悉,就越没有你的话可说,以免接触较多授之以柄,给他打小报告的机会。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多在同事身上发现优点,多向同事学习和请教,让同事指出我们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以便不断提升自已。 总之,和爱打小报告的人相处,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护自己,权当他帮你锻炼提高自己好了。凡事想开点,不要那么看不惯,这个社会“适者生存”,当然以自己心情愉快为前提。(图/网络) |
|